李紅梅 丁雪
摘要:目的:對在產后出現出血癥狀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對相應的護理對策進行探討。方法:隨機從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來我院進行分娩的產婦中選出117例,對產婦的臨床病歷進行分析,主要分析其在產后發生出血癥狀的幾率,并就各類出血癥狀的原因進行分析,制定出相應的護理方法。結果:在本次分析的117例產婦當中,出現出血癥狀的共有17例,出血癥狀發生率為14.53%。產婦發生出血癥狀的主要原因包括宮縮乏力、胎盤殘留、產道損傷、凝血功能障礙等,其中以宮縮乏力和產道損傷的產婦居多。結論:在產婦進行分娩之后,出血癥狀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產后并發癥,針對于各類導致出血的原因進行相應的護理,不僅可以降低產婦的出血癥狀,還能夠在今后的工作中降低和避免出血癥狀的發生,確保產婦的健康。
關鍵詞:產后出血;原因;護理對策
在產婦分娩胎兒成功后24小時內,如果產婦仍出現大量出血情況,出血劑量超過500的即視為產后出血。這類病癥是婦產科臨床分娩后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其一般發生于產婦分娩后的2小時內。因發生時間不同可以分為早期產后出血、晚期產后出血和產褥期產后出血三類,這類病癥是分娩后嚴重并發癥之一,也是產婦分娩后死亡的主要誘因。目前,我國國內產婦產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中產后出血排在首位,尤其是在一些醫療條件較差的地區,其發生產后出血的幾率更高[1]。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分析的對象是從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選出的117例產婦,產婦的年齡從24歲至38歲不等,平均年齡為(30.36±7.21)歲,產婦的懷孕時間從38周至41周不等,平均懷孕時間為(39.08±7.33)周,其中初產婦共有67例,經產婦共有50例。產婦的一般資料沒有較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在本次分析當中主要是運用回顧性分析方式,對117例產婦的病歷進行分析,了解產婦在分娩后的出血情況發生率,并對其出血原因進行探討。其中對出血量的計算采用的是稱重法和面積法相結合的計算方式,在產婦分娩后在其臀下鋪墊成人用紙尿布,對其24小時內的出血量進行搜集和計算,其出血量可以用產婦出血后的成人用紙尿片重量減去使用前紙尿布的重量,再除以1.05,與直接搜集的血液量相加;面積法是對產婦出血面積進行計算,其中55視為出血量2,而1010則視為出血量5,將兩種算法的結果取平均值,如果達到了產后出血的標準,則對產婦相關數據和資料進行記錄[2]。
2、結果
對117例產婦的病歷進行分析,其中共有17例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癥狀,出血發生率為14.53%,并同時對17例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的原因進行整理,包括宮縮乏力、胎盤殘留、產道損傷以及凝血功能障礙。其中因宮縮乏力導致出血癥狀的產婦總數為7例,占比41.78%;因胎盤殘留導致出血癥狀的產婦共有3例,占比17.65%;因產道損傷導致出血癥狀的產婦共6例,占比35.29%;因凝血功能障礙而導致出血癥狀的產婦共1例,占比5.88%。
3、討論
3.1產后出血原因的討論
3.1.1宮縮乏力
宮縮乏力是導致孕婦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本次研究當中可以看出,因宮縮乏力而導致出血癥狀的患者占比較大,達到了41.78%以上。而根據相關的研究顯示,產婦在產后之所以出現宮縮乏力的情況,其主要原因在于產婦在分娩的過程中會產生精神緊張的情況,并且由于在分娩過程中出現的疼痛癥狀引發產婦精神過度緊張,而這種情況在初產婦身上比較常見。另外,產婦本身體質較弱、營養不均衡、胎兒過大以及羊水過多等因素也可能導致宮縮乏力[3]。
3.1.2胎盤殘留
胎盤殘留是主要是因為前置胎盤在切除的過程中未全部摘除,因而引發了產婦子宮內出血情況。其導致出血的主要原因在于殘留的胎盤與產婦的子宮黏膜發生粘連,無法進行自然分離,因而會影響產婦子宮肌肉的收縮情況。而在對胎盤進行人工剝離時,其可能會導致子宮黏膜破裂,引發子宮內出血癥狀。
3.1.3產道損傷
產道主要指的就是產婦的陰道,在分娩的過程中,如果胎兒本身體積過大,或分娩過程中過快都可能導致產婦的產道發生挫傷或撕裂傷,引發產后出血癥狀。在整個分娩的過程中,產婦的會陰、陰道以及宮頸發生出血的幾率較大,其中宮頸裂傷或子宮破裂等產道深處出血癥狀不易被控制,很容易引發產婦子宮感染的發生,嚴重時可能要對產婦的子宮進行切除。另外,在胎兒分娩的過程中,由于醫護人員的技術不到位或動作過于粗暴也可能會引起產婦產道的損傷,因此需要相關人員加強自身技能和素質的提高[4]。
3.1.4凝血功能異常
凝血功能是人體在外傷出血或內出血情況下進行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其主要通過血液中的血小板、皮膚或組織中的油脂來實現,通過在傷口處聚集或分泌這些物質,使得傷口能夠密封,并對傷口形成一種保護機制——痂,而新生的組織則可以在痂下自我恢復。在產婦分娩之后,其凝血功能異常可能是原發性的,也可能是繼發性的。其中產婦本身具有的血液功能障礙類疾病或內分泌失調類疾病,例如糖尿病、凝血障礙類疾病等都會導致產婦發生原發性產后凝血功能障礙。而產婦在產后羊水栓塞、胎盤早剝以及子癇等癥狀都可能會引發產婦產后繼發性凝血功能障礙。其中繼發性的產后凝血功能障礙導致的出血量較大,并且難以對其進行控制,是產后出血的主要誘因之一。
3.2對產后出血的護理方法
3.2.1產前的護理方法
在產婦分娩前,要與其進行及時的溝通,了解產婦的生活習慣和其心理特點,并與產婦的家屬進行溝通,使家屬能夠與護理人員進行配合,對產婦進行早期心理護理干預。同時,為產婦及其家屬講解相關的分娩嘗試,并對可能引發產后出血癥狀的各類因素進行重點講解,并告知產婦護理人員能夠采取的相應處理措施,讓產婦能夠對整個分娩過程中抱有足夠的信心。另外,在產婦分娩之前,需要對其飲食進行合理化安排,了解產婦的飲食習慣,在保證營養配比的前提下為其提供產婦喜好的食物,以此緩解產婦的心理壓力[5]。
3.2.2產中的護理方法
在分娩的過程中,應該對可能引發產后出血的各類因素進行積極的預防,正確、科學的使用縮宮素。并在分娩的過程中對產婦進行密切的觀察,防止滯產、快產等情況的發生,盡量將分娩動作進行控制,避免大力引發產婦產道損傷,并且對產婦的表情進行密切的關注,一旦出現異常變化則需要馬上與其進行溝通,并以醫生配合處理相應的突發情況。
3.2.3產后的護理方法
一般情況下,產后出血均是發生在產婦分娩后的2小時內,因此這一時間段應該作為護理人員的重點看護時間。在產婦分娩過后,應對其各項生理指標進行測量,并對其宮縮情況進行觀察,對在分娩過程中的出血量和血液凝固情況進行分析。并對產婦進行宮底按摩,幫助產婦將宮腔內的積血排除。如果產婦出現了胎盤娩出困難情況,應給予產婦適當的輔助分娩處理。一旦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癥狀,應立即通知主治醫生,并與其一同采取緊急救治措施。在出血情況被抑制后,應為產婦補充足夠的影響,幫助產婦清潔陰道,避免出現感染的情況,如果發現具有感染癥狀,則也需要通知主治醫生。另外,還需要在24小時內對產婦進行定期觀察,避免發生晚期產后出血癥狀[6]。
3.3 產后出血的防范措施
3.3.1 產前預防
利用系統圍產保健、高危篩查等方法,預防引發產后出血的疾病。①糾正貧血,增強患者對失血的耐受性;②盡快發覺并積極治療妊高癥;③及時對患有凝血功能障礙、肝疾的孕婦進行治療。
3.3.2 產時預防
對產程時間進行控制,如果患者第三產程沒有出血情況,可以等待20min左右,如果發現出血現象,應立刻徒手剝取胎盤;針對可能出現產后出血的孕婦,延長其產程時間,并且配好血,適時開放靜脈。當胎兒分娩出來后,需要將手置于患者子宮底部,切記不可揉壓。
3.3.3 產后預防
采用正確的方法對孕婦的出血量進行測量,同時認真檢查胎盤、胎膜是否完整,如果存在問題,盡快處理。認真檢查軟產道,如發現損傷或者血腫情況,正確處理。
參考文獻:
[1]江秀敏,羅丹丹,張玲玲,等.實施臨床干預降低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率[J].中華護理雜志,2012,43(02):146-147.
[2]官愛萍.護理干預對產婦心理狀態及產后出血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08):45-46.
[3]陳娟,童冠英.人性化護理模式對促進產婦自然分娩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07):55-56.
[4]肖捷,俞金蓮,吳小虹.32例剖宮產產后出血原因探討及護理體會[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0,36(03):193-194.
[5]陳火明.臨床路徑在擇期剖宮產產婦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13):45-46.
[6]王會民.產科人性化護理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0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