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婷
摘要:為了理清隆回縣橫板橋鎮曾家村的農地流轉的現狀和制約因素,通過實地調查的方法,對曾家村農地流轉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整理,提出相應的建議,促進其農地流轉的健康有序發展。通過調查,農地流轉流轉范圍小,自發性強;農地流轉租金較低,農地的耕種用途沒有改變;農民不愿意長期流轉土地,農業規模經營難以實現是曾家村農地流轉存在的主要問題。制約因素有:流轉信息不暢;流轉行為不規范;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組織管理不規范;傳統觀念的影響較大。通過規范流轉行為,減少流轉糾紛;建立中介服務機構,提供土地流轉服務;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加速勞動力就業轉化更好的來促進農地流轉的更好發展。
關鍵詞:曾家村;農地流轉;問題;制約因素
農地流轉是指農村家庭依法將承包的土地通過一定的形式,保留承包權,將經營權或使用權轉讓給其他個人或者組織的行為,它是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1]。
一般來說,通過農地流轉,可以克服在家庭承包經營中出現的土地細碎化、農戶土地經營規模過小等弊端,實現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經營,提高農村土地的利用效率[2]。隨著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加快,加強土地流轉,實現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已經成為必然趨勢。2014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旨在引導農村土地(指承包耕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土地流轉正有序開展,但是由于隆回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橫板橋鎮曾家村特有的經濟地理條件,土地流轉在曾家村的情況如何則需要調查分析。為了了解曾家村的土地流轉情況,基于對曾家村106個農戶的問卷調查,和國家統計局、農業部、國土資源部、隆回縣政府等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
1、隆回縣農地流轉的原因
20世紀70年代末的家庭承包責任制,實現了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使農民擁有了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大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沿海省份的經濟得到大利發展,近些年來,作為廣東省經濟發展的后花園,隆回縣曾家村農民的就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外出打工和非農就業成了曾家村農民最主要的就業渠道和收入來源。第一,本次問卷調查的106戶農戶中,有80戶農戶中的青壯年勞動力均外出務工,在曾家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率高達75.4%。這表明,種地已不再是農民唯一、主要的維持生活的方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后,農戶將沒有足夠的精力來兼顧農地的耕作,為曾家村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創造了極大的空間。第二,隨著經濟的發展,家庭承包經營體制本身造成的土地零散細碎化,經營規模小,機械化程度低等一系列的問題凸顯出來,傳統的男耕女織無法滿足現實生活的需要。因此,實現土地的有序流轉,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已成為曾家村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
2、隆回縣農地流轉的現狀和問題
2.1 農地流轉流轉范圍小,自發性強
隆回縣是2014年最新公布的國家級貧困縣之一,而曾家村又是具有外出務工人口的大村,在本次調查的曾家村106戶農戶中,自家承包經營地有對外流轉的有56戶,占此次調查農戶的52.8%。在此次調查的106戶農戶中,家里具有外出務工人員的有80戶,高達75.4%。雖然青壯年外出務工非農就業的比例比較高,但是農戶自己的承包經營地還是留給家里僅剩的勞動力來進行,或者只拿出部分自己精力之外的農田來進行流轉,流轉的范圍不大。且在這56戶農戶中,土地流轉都是自發性的,都流轉在親戚和鄉鄰之間,同樣也不利于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生產的進行。
2.2 農地流轉租金較低,農地的耕種用途沒有改變
在所調查的56戶有農地流轉的農戶當中,流轉土地的年租金在200元左右,甚至還有的農地流轉是無償的,流轉的年租金非常低。賀振華的調查研究表明,流轉土地的年租金與土地的使用效率有很強的相關性。只有租入方的土地利用效率很高時,其獲得的土地收益才會高,因此才會支付相對比較高的土地租金。曾家村的農業生產方式還比較傳統,農作物主要以水稻、油菜、花生為主,耕種方式主要是人耕、牛耕,農地流轉后的土地基本還是用于種植水稻、油菜這些基本農作物,用于機械化、大規模耕種的面積特別少。因此,曾家村現有的土地流轉也未能改變村內傳統的農業模式,未能真正的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3 農民不愿意長期流轉土地,農業規模經營難以實現
曾家村有進行農地流轉的農戶表示,即使在外出務工有穩定收入的前提下,依然有50%的農戶也不愿意長期流轉土地。曾家村是傳統的農耕大村,農戶心中傳統觀念很強,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前飽受無地之苦的農戶會覺得土地才是自己生存的根本。由于一些農田流轉方不愿意長期長流土地,受讓方也無法進行大規模、長期的投資生產,致使曾家村的農業規模經營難以實現。
3、隆回縣曾家村農地流轉的制約因素
3.1 流轉信息不暢
隆回縣曾家村的農地流轉沒有統一規范的市場,供需雙方的信息難以及時溝通。如此次調查發現,農地流轉的信息有49%是從村干部口中獲得,36%是經人介紹的,15%是通過家人親戚獲得的,流轉信息的傳播往往僅限于村內,村與村之間的信息溝通甚少。信息溝通不暢,導致了土地流轉的效率低,交易成本過高。這就使得有傳出意愿的農戶不容易找到受讓方,而需要土地的人又很難找到中意的轉出方。影響了村里土地的合理流轉和優化配置。
3.2 流轉行為不規范
從調查的情況看,由于信息溝通的不暢,隆回縣曾家村的農地流轉都在本村進行,且大多以“口頭協議”和“私下自發性”的流轉為主,少數流轉雖有簽合同,但合同條款不齊全,流轉程序不規范,且流轉后有擅自改變土地用途的現象。這些不規范的流轉行為,使各方利益均無法收到法律的保護,造成雙方均缺乏長期流轉和經營的打算,受讓方不愿意增加投入,調整產業結構的積極性也不高。這些現象不僅不利于農地的大規模流轉,大規模經營。
3.3 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
從調查的情況分析,曾家村存在當前中國農村普遍存在的問題——社會保障制度的嚴重缺失,農民的保障被束縛在了農田上。在當前我國城市非農就業壓力大的情況下,城市也并不能為進城務工農民解決好住房、就業、醫療、子女教育和社保等各方面問題,農民只能將土地作為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線,把土地作為在非農行業走不下去的最后一條退路,所以他們在沒有足夠精力務農時,往往選擇將承包地短期租出[3]。而在曾家村,外出務工的年輕人都會選擇把農田直接交給家里的老人粗放的經營,而不愿意將承包地長期租出。
3.4 組織管理不規范
由于隆回縣并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的農地流轉市場,在農地流轉的過程中缺乏專門的部門或者專人來進行組織管理。在沒有專人負責農地流轉的管理工作的情況下,導致流轉面積無法統計,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征用和土地資源的大量流失。
3.5 傳統觀念的影響
在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之前,隆回縣的農戶飽受無地之苦。因此,“三分地,七分保障”的觀念深入人心。隆回縣的農戶將土地看成是土地改革帶來的恩賜,擔心,放棄種植或者出租土地,生活將無法得到保障。因此,在他們沒有精力務農時,往往選擇將農田粗放的種植或者將承包地短期租出,而不愿意將承包地長期租出。
4、建議
通過對上述制約曾家村農地流轉因素的總結和分析,應該從加大政府的服務意識出發,建立農地流轉信息溝通平臺,規范流轉行為,形成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來促進曾家村的農地流轉向大規模,有序的方向發展。
4.1規范流轉行為,減少糾紛
曾家村的農地流轉應當按照“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在流轉雙方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書面農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并經村委會登記蓋章后到鄉鎮土地流轉相關主管部門備案。應建立和確保村民的優先權,相同條件下本村村民應當享有優先權,這樣在有效保護村民的利益的同時,也減少流轉中不必要的社會矛盾。同時,對大型企業到農村去圈地搞非農產業的行為要禁止[4],對大企業租地的行為要進行嚴格的監控,防止資本侵占和損害農民的利益。
4.2 建立中介服務機構,提供土地流轉服務
針對農地流轉服務的復雜性,要積極發展農地流轉服務的中介組織,為農民提供流轉的信息、咨詢、預測和評估等各項工作,減少流轉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矛盾,從而減少農地流轉中矛盾和糾紛發生的幾率,從而促進農地流轉公開、公平、公正的進行。
4.3 政府應努力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通過調查,隆回縣曾家村農民,尤其是老人,把土地視為命根不愿流轉,因此,要想更好的促進土地流轉,政府應當加快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隆回縣政府可以依據本縣實際情況,加快建立適合本縣特點的社會保障體系。消弱土地的保障功能,消除農民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之后的擔憂。
4.4 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加速曾家村勞動力的就業轉移
隆回縣2014年全年實現GDP126.07億元,同比增長11.2%,其中,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23.9:29.5:46.6[4]。以上數據說明整個隆回縣的經濟總體處于穩步上升的趨勢,因此一方面隆回縣政府要進一步促進非農產業的發展,為本縣農民增加非農就業機會的機會,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農民的收入提高后,農地流轉才會大規模進行,農地的大規模集中經營才會實現,所以政府要致力于打破一家一戶封閉式的散戶經營格局,另一方面政府要注重農民本身要職業技能的培養,鼓勵農民進城務工,使農民逐步擺脫對土地的依賴。由此,才能進行土地的長期有序流轉。
參考文獻:
[1]張云華,《中國農地流轉問題調查》[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
[2]趙文欣,《關于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問題》[M].農村經濟,2001;
[3]張燁,《河北省農地流轉問題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0.
[4]劉艷,《農地使用權流轉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2014年隆回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邵陽市政府門戶,2015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