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琳
摘要:目的:探討在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治療中應用兒瀉停顆粒的臨床效果;方法:從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患兒中選取8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對照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對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兒瀉停顆粒治療,觀察兩組患兒癥狀改善時間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脫水糾正,腹瀉停止,止吐時間同對照組比較,明顯較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50%,同對照組80.00%比較,明顯較高,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治療中,給予兒瀉停顆粒輔助治療,能有效縮短癥狀改善時間,提高治療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輪狀病毒;嬰幼兒腸炎;兒瀉停顆粒
輪狀病毒感染是引發嬰幼兒腹瀉主要原因,輪狀病毒腸炎也是兒科常見急癥,相關數據顯示[1],在所有<5歲因腹瀉住院兒童中,近20%為輪狀病毒腸炎。由于目前對該癥無特效治療藥物,因此臨床多通過以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為主要手段,并給予常規對癥治療。研究發現,兒瀉停顆粒在該癥輔助治療中,具有較好療效及安全性,可廣泛運用。本研究對兩組患兒治療方法進行對比,探討了在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治療中應用兒瀉停顆粒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患兒中選取80例為研究對象,經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2個月-2歲,平均(1.1±0.3)歲,每日大便次數5-11次,平均每日(7.8±1.2)次;對照組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3個月-2歲,平均(1.3±0.4)歲,每日大便次數6-12次,平均每日(7.5±1.4)次。所有患兒均符合輪狀病毒腸炎臨床診斷標準,經實驗室檢查后確診。納入標準:年齡≤2歲者,病程≤3d者,治療前無抗生素使用史;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患兒;其他原因導致腸炎者;存在腸道外損害并發癥。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臨床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對癥治療,給予靜脈補液或口服補液鹽,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給予利巴韋林及西咪替丁等藥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兒瀉停顆粒(合肥華潤神鹿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9990025),≥7個月患兒,1g/次,3次/d,<7個月患兒,0.5g/次,3次/d。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脫水糾正時間,止吐時間及腹瀉停止時間,并觀察兩組患兒治療效果,作對比分析。
1.4療效判定
治療效果根據《實用兒科學》[2]中相關標準進行判定,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大便次數及性狀基本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大便次數減少,性狀明顯好轉;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變化甚至加重。
1.5統計學分析
將本研究所得數據,在SPSS19.0軟件中錄入,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t檢驗,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表示為P<0.05。
2.結果
觀察組脫水糾正,腹瀉停止,止吐時間同對照組比較,明顯較短,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50%,同對照組80.00%比較,明顯較高,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對比[n(%)]
3.討論
輪狀病毒腸炎是因輪狀病毒侵入機體,引發感染所致,多見于6-24個月嬰幼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急性消化道疾病,秋季是該癥高發季節。輪狀病毒可通過多種途徑傳播,感染后,通常會有1-3d潛伏期,具有起病急,發展迅速等特點,患兒主要表現為腹瀉,發熱及嘔吐等[3]。輪狀病毒腸炎發病機制為,病毒侵入腸道后,在小腸絨毛上端附著,并在成熟柱狀上皮細胞內,進行復制,對細胞產生破壞作用,并對雙糖酶水平造成降低,致使絨毛出現脫落,雙糖酶在該種情況下,含量迅速減少,導致腸腔內儲積未吸收雙糖,并形成短鏈酸,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引起水樣腹瀉[4]。如未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可導致患兒水電解質紊亂及等滲性脫水,并引發胃腸出血及腦炎等嚴重并發癥,威脅嬰幼兒生命。目前,對于輪狀病毒腸炎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且研究發現[5],一般抗菌藥物無確切效果。但臨床觀察發現,該癥具有自限性,且病程較短,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可通過ORS配方對脫水進行防治,并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多可取得較好預后。但如患兒病情較重,需選擇有效藥物,對癥狀進行緩解。兒瀉停顆粒是中藥提取物,主要成分包括甘草、烏梅及茜草藤,甘草含有甘草酸及甘草甙等成分,對多種癥狀具有治療效果,并可對諸藥進行調和;烏梅具有澀腸、斂肺、生津及安蛔之效;茜草藤具有利濕退黃、清熱涼血之效,三種藥物具有較好協作性,經提純精制后,藥效明顯,可降低胃腸道推進作用,并增強機體對病毒抵抗力,預防病情加重[6]。且由于該藥物為中藥制劑,無毒副作用,安全性極高,在嬰幼兒中較為適用。在常規對癥支持治療基礎上,佐以該藥,具有較好效果。且與蒙脫石散等藥物聯用,可產生較好藥物協作性。有學者對不同患兒進行對比后發現[7],兒瀉停顆粒在縮短癥狀緩解時間方面,有確切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脫水、腹瀉、嘔吐等癥狀緩解時間明顯較對照組短,且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結果同相關文獻報道一致。綜上所述,在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治療中,應用兒瀉停顆粒進行佐治,具有較高療效,能明顯改善患兒癥狀,促進患兒恢復,應廣泛運用。
參考文獻:
[1] 徐東秀.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122例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0):69-70.
[2] 同建霞,余景建,葉曉霓等.蒙脫石散、利巴韋林、西咪替丁聯合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臨床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32):83-84.
[3] 楊曉麗,景彥明.酪酸梭菌活菌散輔助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140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刊,2013,48(4):85-86.
[4] 李冰.兒瀉停顆粒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51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2,04(5):440-441.
[5] 兒瀉停顆粒臨床試驗協作組.兒瀉停顆粒治療小兒急性腹瀉病的多中心隨機平行對照臨床試驗[J].中華兒科雜志,2013,51(9):670-675.
[6] 張慧娟,劉彥民,林秀珍等.兒瀉停佐治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60例療效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6):2027-2028.
[7] 鄭憐玉,李淑閩.兒瀉停顆粒聯合潔維樂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療效觀察[J].海峽藥學,2014,26(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