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珍
摘要:正確評價高考試題有利于發揮考試對教學的良好引導作用,本文分析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Ⅰ地理試題,試從知識抽樣、學科特色、能力查考與命題模式四方面探討其存在的不足,以期高考地理命題回歸學科本質。
關鍵詞:高考地理;試題評價
高考地理試題不僅發揮著為高校選拔人才的功能,也對中學地理教學起著價值引導,正確評價高考試題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但長期以來,多數評論者只敢對高考試題說“是”,而不敢說“不是”,多數教師只認高考試題為“權威”,而忽視了她的“不足”,筆者認為對高考試題的客觀評價,特別是指出其缺陷,有利于推動高考命題改革,助力于中學地理教育向良性方向發展。
新課標全國卷Ⅰ地理試題使用省份較多,近年來較多試題存在爭議,如2013年與2014年,《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刊載的“十大好題與十大差題”研究就分析有數道題為“差題”,本文綜合分析2015年全國卷Ⅰ地理試題,筆者認為其存在的問題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抽樣不均衡,少數考點扎堆
高考地理命題的指導思想之一是“知識抽樣”,強調對地理核心知識的抽樣考查,不講求覆蓋面,也不針對具體教學內容,而是抽查主干知識的掌握程度。依據此標準分析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Ⅰ地理試題,試卷考查內容雖符合這一標準,但仔細分析發現,抽樣的知識存在扎堆現象,如對“水環境”的考查:第1、2、3小題為代表的“水循環”,第7、8、9小題為代表的“海洋水”,第10、11小題變式考查的“河流水”,第36題的“湖泊水”,此外還有第43題的“水患災害”;如對區域的考查上,選擇題第7、8、9與第10、11兩組題集中于“環渤海地區”,而綜合題第36題與第42題又集中在“青藏高原區”。高考地理命題對知識抽樣有著廣闊發揮的空間,命題者將視點集中在某一處勢必削弱其它主干知識的考查,使考試呈現的知識面更窄,形成地理教學內容廣與考試內容單一的對立局面,作為高考測試,也會導致測試效度與信度降低,不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考試環境。因此,筆者認為“知識抽樣”不是隨意性抽樣,也要講求考點上的“相對均衡”,這樣才能保證考試公正公平,對教學產生良好的推動作用。
二、主干知識考查邊緣化,學科特色不明顯
地理主干知識是地理教學的重心,也是地理學科的核心,高考強調對地理主干知識的考查,歷年來的高考地理命題都未偏離這一中心,分析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Ⅰ地理試題,從考查內容看,雖然每道題考查都圍繞主干知識,但在試題設計上地理主干知識已被邊緣化,考查的內容與中學地理教學無關,不能憑地理知識與地理技能得出正確結論,而是外化的一種知識,是與地理學科無關的其它多學科知識,地理學科特色不明顯。如第1、2、3小題以“雨水花園”為切題材料,試題核心為“水循環”,但解題過程中卻用不到與“水循環”有關的地理知識。第4、5、6小題,其命題涉及主干知識“交通”與“區位分析”,但從試題的視角看無學科特色,再看設問,兩道試題的答案與地理學科關聯并不大,筆者將此題請教于高中各學科的老師,在略加思考后,每科老師都能選出正確答案,這說明試題無區分度,更說明試題無需用到地理學科的知識與分析方法。再如第7、8題,以等值線為載體考查海洋環境,也涉及氣候與水文交叉考查。筆者調查過大量考生,多數考生的回答是“不知考什么,就是猜答案”、“試題很怪”、“不知難與不難,很多選項就是猜”。筆者認為考試已偏離了地理教學本質,外化成各種知識的考查,這就導致命題中的地理學科特色不明顯,考地理變成了考“綜合”。
三、能力考查被架空
地理新課標的《考試說明》強調高考命題以“能力”立意,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科能力,地理學科能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二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三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四是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試卷在命制上都體現了這四大能力,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Ⅰ地理試題考查也不例外,但讓人困惑的是此卷有很多試題考查的并非是“地理學科能力”,而是“多學科能力”。如前所述的第1、2、3小題中的第2小題,考生只能憑經驗推斷答案,很多教師也很難從地理角度去解釋答案的合理性;再如第4、5小題,既然考生與各學科老師都能做出,就說明區分度與難度不太合理,地理的能力考查就無從談起。還有綜合題的設問與評分標準,很大程度上是“看圖說話”,即材料圖片信息往往就是答案,地理能力已被語文閱讀能力取而代之。
四、命題模式形成套路
作為高考命題,原創性、創新性是檢驗試題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標,在命題中,應杜絕出現各種復習資料和模擬試卷中的陳題、現題,試題設問上也應避免常見的套路與機械答題模板。有評論者認為全國卷Ⅰ的地理試題命題已經“成熟”,經過多年摸索命題模式已經“穩定”,但筆者認為“成熟”與“穩定”往往也意味著失去了活力與創新,分析2015年高考全國卷Ⅰ地理試題,其模式化主要表現有三:一是部分試題能從復習資料中找到影子,無過多加工與改編,更沒有創新點,如第43題泰國的水文災害考查,此題在各類復習資料上都可找到類似題,且類似呈度可達九成,是明顯的陳舊題。二是試題在設問思路上模擬往年的高考思路,沒有進一步創造性,第36題在設問上又回歸到了2013年高考新課標卷地理試題的第36題思路,無任何創新。三是考查目的上照搬以往經驗,即通過信息找答案,嚴格按信息提示制訂評分標準,這豈不是機械的套路?
此套試題的不足之處還有很多,這些缺陷的產生究其根源,在于命題者多為高校教師,對中學地理教育研究不深,對中學地理課程標準理解不足,不了解目前中學地理教學的現狀,因此在命題上顯得不接“地氣”。要根本改變地理命題對中學地理教學的良好推動作用,命題者在命題時必須回歸到地理學科本質,回歸中學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