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鏢 郭付有
摘要:目的:探討髓內病變的臨床特點及顯微外科手術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經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神經外科經手術治療的并經病理證實的86例髓內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相關臨床特點,總結手術療效。結果:不同病理類型病變發病率:室管膜瘤37.2%;囊腫性病變14.0%;血管網狀細胞瘤11.6%;星形細胞腫瘤9.3%;膠質母細胞瘤5.8%。病變總體全切率87.2%。術前及末次隨訪分別按McCormick分級,術后改善74例,無變化8例,癥狀加重4例,前后對比有統計學差異(t=13.950,P=0.000),手術效果明顯。結論:手術切除是治療髓內占位性病變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髓內腫瘤 外科手術 療效
脊髓髓內腫瘤約占所有椎管內腫瘤的5%-10% 1,由于發病隱匿,位置特殊,常常伴隨有嚴重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手術治療對此類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具有指導性作用。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我科共開展髓內病變切除手術86例,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與方法
本組86例中,男性50例,女性36例。最小年齡7歲,最大年齡72歲,平均年齡38.7±1.8歲。18歲及以下患者15例(17.4%)。病程最長18年,最短10小時,平均約14.8±2.7個月。以疼痛、感覺障礙、肢體活動障礙及括約肌功能障礙為主要癥狀,其中區域性疼痛49例(56.9%);感覺性功能障礙48例(55.8%),主要表現為感覺分離或減退;肢體活動障礙41例(47.6%),主要表現為肌力下降;括約肌功能障礙18例(20.1%),包括便秘、尿潴留。頸段病變38例,胸段36例,腰骶段12例。病變范圍三個椎體以為80例(93.0%),超過三個椎體6例(7.0%)。
1.2手術方法
術前應用魚肝油標記于預定病變節段,行MRI了解病變與標記的相對位置。氣管插管復合靜脈麻醉,行俯臥位,后正中入路常規切口,咬除或者銑除棘突及兩側椎板,保留關節突,形成一個長條形骨窗,充分暴露相應節段脊髓。縱行切開硬脊膜,分別懸吊于兩側肌肉組織。顯微鏡下銳性分離軟脊膜,觀察病變脊髓,沿脊髓最薄處或后正中入路切開脊髓。分離顯露病變上下極。若病變與脊髓界限清楚,可從一側開始,銳性分離病變,爭取全切;若病變與脊髓關系密切,可先行瘤內分塊切除,減壓充分后,再行分離。病變若有囊變,可先行抽吸減壓。對于與正常脊髓粘連緊密的病變,不可勉強切除。病變切畢,應用生理鹽水沖洗術野,嚴密縫合硬脊膜。術中病變切除不理想的惡性腫瘤或術中減壓不充分者,硬脊膜也可減張縫合甚至不縫合。嚴格止血,不放置引流管,嚴密縫合肌肉、皮下組織及皮膚。
2結果
2.1病變性質
室管膜瘤32例(37.2%);囊腫性病變12例(14.0%);血管網狀細胞瘤10例(11.6%);星形細胞腫瘤8例(9.3%);膠質母細胞瘤5例(5.8%);神經鞘瘤、畸胎瘤各4例,分別占4.7%;血管畸形(包括1例海綿狀血管瘤)2例(2.3%);少突膠質細胞瘤2例(2.2%);脂肪瘤、肺來源轉移瘤1例(1.2%);其它包括2例膠質細胞增生和3例炎癥性病變。
2.2切除程度:術中病變全切除75例(87.2%),次全切除7例(8.1%),大部切除或活檢4例(4.6%)。不同性質病變的全切率如下:室管膜瘤87.5%;囊腫性病變58.3%;星形細胞腫瘤60%;血管網狀細胞瘤87.5%;膠質母細胞瘤80%。
注:囊腫性病變包括蛛網膜囊腫4例,表皮樣囊腫6例,皮樣囊腫2例。余病例數較少,無統計學意義。
2.3術后功能恢復:無圍術期死亡病例,隨訪1月-3年,平均隨訪時間1.2±0.1年。隨訪期間1例死于肺癌多發轉移,1例死于呼吸衰竭,2例病變復發行放化療。術前及末次隨訪分別按McCormick分級,術前:I級11例,II級51例,III級21例,IV級3例,,末次隨訪:I級60例,II級15例,III級7例,IV級4例。術后癥狀改善74例(86%),無變化8例(9.3%),癥狀加重4例(4.7%)。
2.4術后常見并發癥:62例患者術中未行椎板還納,23例術中行椎板、棘突復位,1例術中行鈦棒內固定術,術后隨訪期間無脊柱不穩病例。腦脊液漏3例(3.5%),單純切口愈合不良1例(1.1%)。
3討論
本組病例男性50例,女性36例,男女比例1.4:1,有別于國內相關報道2。年齡最小者為7歲,年齡最大者72歲。年齡較大患者往往合并有心臟或者肺部的基礎疾病,增加了手術風險和難度,降低了髓內病變的手術率。未成年患者15例(17.4%),成年患者71例(82.5%)。髓內病變多病史冗長,少數病史短者,屬急性起病,往往提示腫瘤卒中,或者病變性質惡性程度較高,進展迅速。
腫瘤的切除率與病變和周圍正常結果的關系密切相關。室管膜瘤大多界限清楚,從腫瘤的一極分離邊界,妥善保護周圍脊髓結構,爭取全切。星形細胞腫瘤及膠質母細胞瘤等惡性腫瘤多呈侵潤性生長,邊界模糊,不必勉強全切,片面的追求腫瘤的切除范圍,不能明顯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還可能會造成術后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皮樣囊腫、表皮樣囊腫、畸胎瘤等先天性腫瘤,腫瘤全切可遠遠降低復發概率,在保留正常脊髓功能的情況下應爭取全切。對于血管網狀細胞瘤,找到供血動脈早期電凝離斷可減少術中出血,全切困難不大。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能有效降低脊髓機械性損傷,保護神經功能,提高病變的切除率3。
有3例患者術前不能排除炎癥性病變,經抗炎治療無效后手術,病理證實為炎癥性病變。部分脊髓炎癥性病變與髓內腫瘤鑒別困難,多方面的綜合鑒別至關重要。脊髓炎癥性病變的特點:①多由脊髓蛛網膜炎慢性遷延導致,有感染、外傷病史,病程多較長,常有緩解期。②感覺平面兩側不對稱,同一部位可有中樞和外周神經損傷的表現。③行腰椎穿刺術,可見完全或不完全梗阻,脊髓碘油造影有不規則串珠樣,呈“淚滴”狀的特征。④對于大多數炎癥性病變,早期應用抗生素、激素對癥治療有效。
髓內病變的手術時機已達成共識,早期手術對于病情控制及神經功能的恢復至關重要,術前的神經功能水平是影響患者遠期預后的重要因素45。本組病例86例,術前及末次隨訪分別按McCormick分級評分,1例術前評分III級、2例術前評分IV級的病例術后癥狀加重;1例術前評分IV級、7例術前評分III級的病例術后癥狀緩解不明顯。余75例患者術后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緩解。統計學分析t=13.950,P=0.00<0.05,手術前后有顯著性差異。
本組病例86例,采用全椎板切除,隨訪期間均未見脊柱不穩病例。術中后正中入路,咬除棘突,切斷后縱韌帶,選擇性咬除部分椎板,保留兩側小關節突,對于椎板咬除超過三個節段者且脊柱穩定性較差者,一期行內固定術或椎板、棘突復位,余62例患者術中未行固定。術后常規佩戴頸托、胸圍或腰圍3個月,脊柱穩定性良好。棘突、椎板、棘間韌帶的對于后柱的穩定性至關重要,切除后可能造成脊柱不穩定或脊柱畸形。根據Denis的脊柱三柱理論,術中切除范圍三個椎體以內對脊柱的穩定性應無明顯影響6。本組62例病例椎板咬除范圍在三個節段以內未行脊柱固定,隨訪均為出現脊柱不穩。本組病例中病變在三個節段以上較為罕見,約7%。常規全椎板切除入路適用于大部分手術,切除范圍不超過三個椎體對脊柱穩定性影響不大。
3例患者術后出現腦脊液漏,腰大池置管持續外引流,俯臥位減少瘺口滲漏,嚴格無菌操作換藥,保持敷料干燥,愈合良好。1例患者術后切口愈合不良,清創縫合后愈合良好。
髓內腫瘤發病原因復雜,臨床表現多樣,診治不當容易留下嚴重后遺癥。手術對于明確診斷、延緩病情發展、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預后效果明顯,是治療髓內占位性病變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Duong LM,McCarthy BJ,McLendon RE,et al.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malignant and nonmalignant primary spinal cord,spinal meninges,and cauda equina tumors,United States,2004-2007(J).Cancer,2012,118(17):4220-4227
2.薛懷安,張遠征,程東源,周定標等,600 例脊髓內腫瘤顯微手術治療(J),解放軍醫學雜志,2003,28(2):189
3. 李群喜,喬慧,劉淑玲,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在脊髓手術中的應用,臨床神經電生理學雜志(J),2007,5:312-315
4.Antonino Raco,Vincenzo Esposito,Jacopo Lenzi,Manolo Piccirilli,long-team follow-up of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s:a series of 202 cases.Neurosurgery(J) , 2005,56:972-981
5.Samii, Madjid , Klekamp, Jorg, Surgical Results of 100 Intramedullary Tumors in Relation to Accompanying Syringomyelia(J),Neurosurgery,November,1994,35(5):865–873
6.王龍,宋志斌,高建偉,李旭光,高頸段髓內腫瘤的顯微外科治療體會(附20例報告)(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3,29(7),727-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