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峰
摘要:建筑物某層的上部與下部因平面使用功能不同,該樓層上部與下部采用不同結構類型,并通過該樓層進行結構轉換,則該樓層稱為結構轉換層,結構轉換層在建筑中形式較多,應用較廣。在高層建筑設計中,轉換層設計是結構設計的一個難點,更是不同形式結構體系轉換的關鍵點,設計時應不斷研究和進行方案比較,在可能的情況下做出較優的技術方案才能實現安全、適用、經濟等綜合目標。本文就建筑高層轉換層設計要點進行綜合探究,旨在設計出科學合理的建設方案,減少施工的風險和難度。
關鍵詞:建筑高層;轉換層設計;受力;功能
前言
現代高層建筑向多功能和綜合用途發展,在同一豎直線上,頂部樓層布置住宅、旅館,中部樓層作辦公用房,下部樓層作商店、餐館和文化娛樂設施。不同用途的樓層,需要大小不同的開間,采用不同的結構形式。這種類型結構的特點是豎向荷載作為結構設計的關鍵,轉換結構設計的目標是把握好結構構件的撓度,而且轉換層結構的施工量繁重且復雜,應該高度重視高層建筑轉換層結構的施工過程。
1、高層建筑結構轉換層設計概述
1.1 轉換層結構功能。在建設轉換層結構建筑時要求上部的剛度大,下部的剛度小,這樣才能進行結構布置。將上層的剪力墻轉換成下層的框架結構,實現大的空間結構,這是第一層轉換層;上層和下層的結構形式不改變,變更上、下層的柱網和軸線,目的在于增大下部柱子之間的距離,使柱子形成一個網,這種類型的轉換層經常用在外框筒下面構成一個入口,這是第二層轉換層;上層剪力墻結構轉換為框架結構的同時,柱子的網狀結構的軸線與上層的軸線不是豎向連貫的,這就形成了上、下結構布置的錯位,這是第三種轉換層。
1.2 轉換層結構分類。為了滿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結構必須以與常規方式相反進行布置,上部小空間,布置剛度大的剪力墻,下部大空間,布置剛度小的框架柱。為此,必須在結構轉換的樓層設置轉換層。結構轉換層按結構功能分為三類:第一,上層和下層結構類型轉換。多用于剪力墻結構和框架-剪力墻結構,它將上部剪力墻轉換為下部的框架,以創造一個較大的內部自由空間。第二,上、下層的柱網、軸線改變。轉換層上、下的結構形式沒有改變,但是通過轉換層使下層柱的柱距擴大,形成大柱網,并常用于外框筒的下層形成較大的入口。第三,同時轉換結構形式和結構軸線布置。即上部樓層剪力墻結構通過轉換層改變為框架的同時,柱網軸線與上部樓層的軸線錯開,形成上下結構不對齊的布置。轉換層的結構形式:當內部要形成大空間,包括結構類型轉變和軸線轉變時,可采用梁式、桁架式、空腹桁架式、箱形和板式轉換層;當框筒結構在底層要形成大的入口,可以有多種轉換層的形式,如梁式、桁架式、墻式、合柱式和拱式等。目前,國內用得最多的是梁式轉換層,它設計和施工簡單,受力明確,一般用于底部大空間剪力墻結構,當上下柱網、軸線錯開較多,難以用梁直接承托時,可以做成厚板或箱式轉換層,但其自重較大,材料耗用較多,計算分析也較復雜。
1.3 轉換層設計原則。首先,轉換層設計要有足夠的剛度。保證內力合理的分配,要求梁的高度大于等于跨度1/6,轉換梁具有很好的受力能力,可以在結構中起到很好的轉換功能。其次,高層建筑中轉換層的布置應該低一些。轉換層布置較高時,框架剪力墻結構在每層容易發生剛度和內力的變化,這個部位形成薄弱部位,不利于抗震的要求。實際工程中必須要采用高布置時,設計中要綜合彎曲、剪切和軸向的整體剛度,這樣可以減少內力突變。第三,設計中要盡量減少豎向構件。貫穿落地的豎向構件越多,那么轉換層設計就越來越少,而且這種結構可以很好的滿足抗震的要求。
2、不同形式轉換層設計要點
2.1 轉換梁設計。轉換梁的結構在轉換梁的形式方向可以分為托墻和托柱兩種。轉換梁在承受上層普通框架時,轉換梁要保持在規定的截面尺寸內,轉換梁的受力情況和普通梁基本保持一致,此時可以按照普通梁的截面設計方案進行施工。轉換梁在整垮上是否開洞,都承載上面墻體,并與之共同工作,其受力特點和破壞形式表示為深梁形式,此時就采用深梁的截面設計方案。當滿跨不開洞時,縱向鋼筋就要沿整個的梁高均勻布置,當滿跨且開洞或者不滿跨但剪力墻較長時,縱向鋼筋要沿梁的下部均勻布置,轉換梁此此時存在很大的內力,所以底部的縱向鋼筋應該全部延伸到支座中,不應截斷。梁式轉換層形式的傳力方式是由墻體傳給梁、柱,力的傳遞方向清晰,有利于力的計算和工程的分析設計,節省造價,因此該結構是在實際的工程中最常見的形式,應用很廣泛。
2.2 框支柱設計。框支柱承受的地震剪力標準值應按下列規定采用:框支柱的數目多于10根時,當框支層為1-2層時,每層每根柱承受的剪力之和應取基底剪力的20%;當框支層為3層及3層以上時,每層框支柱承受剪力之和應取基底剪力的30%;框支柱剪力調整后,應相應調整框支柱的彎矩及柱端梁的剪力、彎矩,框支柱軸力可不調整;而當框支柱的數目不多于10根時,當框支層為1-2層時,每層第根柱承受的剪力應至少取基底剪力的2%;當框支層為3層及3層以上時,各層每根柱所受的剪力應至少取基底剪力的3%。
2.3 桁架式轉換層設計。桁架式轉換層形式的優點是受力清晰,自重相對較小,抗震性能強,管道安裝和后期維護程序簡單,但是這種形式施工的難度較大。桁架式轉換層形式的承重結構是由多個鋼筋混凝土桁架構成,桁架的桿分別設置在上下樓層面的結構層內,每層之間又設置了腹桿。桁架有空腹和實腹兩種,材質可以是鋼的或者鋼筋混凝土的,后者在實際的高層結構中是比較常用的,桁架式轉換層的設計以滿足斜腹桿和節點的設計為要點,節點受力比較復雜,由于力的作用,容易發生剪力破壞的情況,此形式一般要求高度達到3m以上,否則斜壓桿成為短柱,在高強度的作用下發生脆性破壞。
3、建筑高層轉換層設計注意事項
3.1 轉換層位置宜低不宜高。由于高層建筑結構豎向剛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突變,且轉換層上下附近的剛度、內力和傳力途徑都會發生突變,并且轉換層通常剛度大、自重大,在其附近的樓層極易屈服,形成薄弱層,對抗震不利。另外,高位轉換框支剪力墻結構的轉換層下部落地剪力墻易產生裂縫,使得轉換層下部剛度減小,導致框支柱產生裂縫;并且由于轉換層的剛度大使得轉換層上層相當于固結底層,從而使轉換層上層的剪力墻內力增大易產生破壞,因此,設置轉換層應堅持轉換層位置宜低不宜高。底部大空間部分框支剪力墻高層建筑結構在地面以上的空間層數8 度時不宜超過 3 層,7度時不宜超過 5 層,6 度時其層數可適當增加;底部帶轉換層的框架核心筒結構和外筒為密柱框架的筒中筒結構,其轉換層位置可適當提高。
3.2 上下軸網部份對齊。為避免采用厚板式轉換層結構,盡可能采用梁板式或其他形式的轉換層結構,其必要條件就是上下軸網部份對齊,軸網對齊的比例越高,轉換層結構的設計就越簡單容易,結構受力更明確,經濟效果更好,這方面有賴于結構與建筑方案的密切配合和協調。如果結構上部、下部的軸網全部錯位,則轉換層結構可能只得采用厚板式,厚板式轉換層結構是所有轉換層結構中缺點最多的一種形式,不僅受力不好,設計難度高,施工困難,而且極不經濟。
4、結語
總之,在高層建筑轉換層的施工過程中,由于構件的復雜性和受力的多向性,使得對構件的支持系統要求很高,因此在施工過程中要嚴格控制質量,確保鋼筋綁扎過程中的骨架穩定性,以保證建筑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蕾,高層建筑轉換層結構設計與施工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36):57-58
[2] 王春偉,高層建筑轉換層結構設計中的問題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