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華
摘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大環境下,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小區生活環境也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本文以優秀的小區建設案例為依托,就當今小區規劃與建設的現狀、生態小區的理念及發展情況等方面的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一些生態小區規劃與建設上的原則或建議,希望對以后小區的建設、人居環境的提高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廣東;生態小區;建設;研究
1.廣東小區建設存在的問題
廣東作為全國的經濟大省,經濟快速發展,各地小區開發不斷涌現,但部分開發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未能以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作為小區建設的出發點,導致小區建設存在許多不合理的現象:
(1)未能因地制宜的有效利用各種自然資源,造成資源浪費。
(2)小區內交通系統混亂,車行道、人行道分布不合理,人車不分流。停車問題較多,停車區域不明確,居民車輛亂放影響交通,安全隱患較大。
(3)缺乏居民休閑交流區域,日常娛樂休閑場所及設施嚴重不足,缺乏為老人以及兒童提供的活動空間。配套服務設施不全,不便于居民的日常生活。
(4)住宅內部空間劃分及搭配不合理,影響生活品質。
(5)綠地品質差,綠化單一,景觀節點較少,植被破壞嚴重,景觀觀賞與休閑區沒有結合在一起。
以上小區規劃與建設中的不足之處,值得我們深思,長此下去,人、社會、生態環境等很難達到和諧統一的高度。
2.生態小區建設的概述
生態小區,是通過綜合運用當代建筑學、生態學及其他科學技術的成果,將小區看成一個生態系統,通過設計小區內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多種物態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小區生態系統內部有次序地循環轉換,并與自然生態相平衡以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污染生態平衡的居住環境。
生態小區與傳統小區相比有本質的不同,主要有以下特點:和諧性的生態小區內自然與人共生,人類回歸自然,親近自然,自然融于小區,小區融于自然;同時,能營造滿足人類自身發展需求的環境,富有人情味,充滿濃厚的文化氣息,擁有強有力的互幫互助的群體,呈現出繁榮、生機和活力。
生態小區作為一種小區規劃新理念,是我國住宅小區的發展方向。
3.優秀案例情況分析及處理方法
某項目占地面積約50萬平方米,位于廣東省中部偏西,地處三江匯聚點,環境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
(1)該項目用地周邊三公里范圍內均為丘陵地帶,覆蓋著未經開發的原始森林,自然環境資源極優。項目東北面的江面寬度200-250米左右,江水清澈,河鮮產量豐富。項目內地形起伏變化大,基地內有多處天然湖面及田地、山地、山谷、水渠。如何在現狀地形上實現開發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
處理方法:合理保留現狀地形及利用現狀資源,使開發成本最小化的同時達到原生態景觀資源最大化利用。因此保留項目原有地貌,利用部分水面,引山谷中四條天然山泉匯聚于綠島核心周圍,形成以天然活水為主題的水景觀道,構成社區的景觀構架。
(2)地塊東北側的江和江灘公園提供了良好的景觀資源,是小區的主要景觀資源之一,地塊的部分住宅特別是高層住宅對其景觀價值的利用要最大化。西南面的山丘是次要景觀資源,可作為居住區的景觀背景。在此基礎上,作為居住用地,如何從景觀資源、噪音干擾及用地現狀等方面進行分析,合理布局?
處理方法:以用地等級為依據明確合理的功能分區,結合南面山谷和“核心綠島”及其周邊的地勢平坦區域塑造最高端產品區——低層住宅區,低層住宅因地制宜,對不同的地形采用相應的處理方式,一方面有效減少土方量,另一方面使建筑和山體有機結合。山體建筑利用標高關系,使得戶戶有景,視線開闊。
(3)由于小區規模龐大,且用地承盆地形態,中間平坦還伴有小丘和水體,周邊隨山勢起伏較大。如何在利用用地內部資源進行”造景”、形成小區內部的核心景觀的同時兼顧交通、完善娛樂配套設施則是另外一個難點。
處理方法:出于交通和景觀上的考慮,引入“景觀鏈”的概念,把詩意的、蘊藏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的景觀元素江景--城市景觀軸--綠島核心--景觀帶--組團景觀節點--山景串聯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景觀系統。除有美景之外,中心景觀區周邊還設有多處可供休閑娛樂的活動場地,公建區探入社區主景觀中,起景觀共享及展示作用,為居民的步行之旅提供多種活動的可能性,使景觀鏈真正成為一個可觀、可游、可用的景觀系統,也使整個住宅區完全融入到生態、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大環境中。
(4)除以上幾個角度的分析與處理外,該項目在出入口布置、戶型設計、建筑材料運用等方面均能本著以人為本、生態宜居的理念出發,精心打造,最終使該項目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生態宜居小區。
4.生態小區規劃與建設的原則或建議
(1)合理規劃用地
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土地被工廠和住宅所替代,我國的土地資源日趨減少,尤其是近年來房地產產業的畸形發展,制約著土地的可持續性發展。住宅小區的規劃用地應該:
1)容積率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非越低越好。
2)停車場布置因地制宜,可架空或入地,即多建造立體化的多層停車場或地下、半地下停車場,節約用地。
3)從節地與節能兩個因素綜合考慮,宜建造多層和小高層住宅,控制建造獨戶的別墅,尤其是依山傍水、景觀優美的“風水寶地”,更不應建造高檔別墅和私家花園供極少數人享用,而應建造小區公園等公共設施。
(2)合理定位各結構功能
利用小區交通路網和綠化帶將小區合理劃分為用地住宅區、公共服務設施區、商業區和綠化休閑區,分區明確,聯系便捷,形成以綠化休閑區為核心的家園模式。小區內的空間設計包括從公共到私密應形成多層次性的、完整的空間序列。同時,還需注重處理好各個交接處的呼應與延伸,從而較好地完成引導作用。盡量使空間集合與節點相依相成,使規劃結構完整、嚴密。
(3)規劃手法應創新
普通住宅在套型、功能、環境、配套設施等方面適當超前,預留可以調整、改造的余地。同時要摒棄那種照套圖紙的陳舊設計手法,通過深入的市場調查,對各類住宅設計進行對比研究,多方面應用科技成果,設計出價值更高的精品。居住空間設計應多樣化,從平面空間設計向三維空間設計發展,根據市場需求,適當設計復式、躍式、錯層以至躍復式合體等住宅模式,使居住空間更靈活,適合不同消費對象的愛好。
(4)其他方面
結合項目實際,采用國家大力推廣的新型環保材料及新工藝、合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加強生態文明思想宣傳等渠道的綜合運用,對生態小區的規劃與建設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5.結語
綜上所述,廣東小區建設中應充分利用現代建筑技術與生態學理念相結合的生態策略,同時應注意因地制宜、以人為本、整體生態設計等原則,通過高質量的綠化園林、環保的建筑材料以及合理的資源優化利用等手段,建立住宅小區良性的生態循環系統,保證居民居住的自然性和舒適性,從而實現生態小區與人的和諧統一,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欣元.略論城市住宅小區規劃設計中的生態環境問題[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4)129-130
[2]周滔,李啟明.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在中國的發展分析[J].建筑管理現代化,2013,(1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