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軍
摘要: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的城鎮建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其中最為嚴峻就是城鎮人口增長過快,這就為城鎮建設帶來了很多衛生、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問題,尤其是某些城鎮因為前期建設中過渡消耗,使得城鎮發展處于一種資源短缺、環境惡劣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堅持可持續城鎮建設理念十分重要,本文正從這個角度出發,介紹了幾種可持續城鎮建設理念,希望能夠為城鎮建設人員提供幫助。
關鍵詞:可持續理念;城鎮建設;研究
可持續城鎮建設理念是現今城鎮發展建設必須要遵循的理念,而這一理念包括很多的內容,比如時代理念、循環理念以及生態理念等,這些理念的融入使得城鎮建設有了方向,建設人員不再考慮短期效益,而是長期效益,尤其是明確了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使得城鎮發展更科學合理,并不是消耗后代子孫的資源,而是在為后代子孫創造很多的資源,以便人類社會可以可持續發展。
一、時代理念
可持續發展理念現已經被應用在城鎮建設中,此理念的應用為城鎮建設提供了指導性意見,所謂可持續發展主要是指城鎮建設的各方面都能夠協調發展。可持續城鎮建設理念包括很多,而時代理念就是其中一種。
時代理念要求人類能夠站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我們這個時代,總體上講,我國正處于過渡上時代,這主要體現在三方面:首先,我國處于的時代已經由局部、緩慢變化開始進入到全方位加速時代,這一時代不僅要求人類要有經驗與知識,還有懂得創新,而且現代社會的每一項變化都具有波及性,也就說影響范圍越來越大,其次,當今時代正是處于工業時代向信息知識時代過渡,人們充分的利用信息技術來完成各項建設任務;最后,當今時代正處于毫無節制的開發到可持續發展過渡的階段,在城鎮早期建設時,人們更多的看重的是外在經濟發展,而不是環境等問題,因為城鎮生態系統已經遭受了嚴重的破壞,這使得很多的城鎮為此失去了更多發展的機會,所以人們逐漸的意識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也因此在城鎮建設中,更多的會考慮土地、環境以及人口和諧發展的問題。
通過對時代理念的介紹,我們對其已經有所了解,正是由于我們處于這個過渡的時代,要求城鎮建設者轉變觀念,踏實做好各自城鎮建設工作,要讓我國的城鎮建設成為一個成功的例子,當然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有關人員必須對時代理念十分了解。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聯合國對城鎮建設最成功的范例進行了評選,我國所遞交的范例由于沒有自下而上,也沒有進行各方面的合作,再加之,使用了大量的自然資源,所以并沒有受到聯合國的認可,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有關人員對時代理念下的可持續城鎮建設理念并沒有過多的了解,或者理解十分片面,這與其思想觀念落后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我國的城鎮建設決策者需要轉變觀念,真正的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城鎮建設,同時站在時代的角度來規劃城鎮。
二、循環理念
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循環往復的,都是一個從無到有和從有到無的“無”和“有”的交替過程,循環是事物的本質,是硬道理,而發展則是非本質的,是寄生于循環之中的。人和動物之出生和死亡,植物之生長和枯萎,建筑物之建造和拆毀,集市之集散,城市之興衰等等,無不遵循循環之規律。只有可循環的事物才是可持續的或永續的。
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的生存意識促使城市的誕生,當它同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生存需要不相適應時,就應當及時更新。否則,城市就會頹廢,就會衰敗。城市更新之后,又因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生存需要而使原有城市相形見絀,于是城市又要更新。城市就是沿著這種循環軌跡而不斷向前發展和推進的。任何一座城市的建設和運行都需要向它輸入材料、能源、水、消費品、太陽照射、風、雨以及其他物質,這些物質經過使用就相應地輸出用過的材料、廢熱、中水和污水、可再利用的廢棄物、廢熱、污染的空氣、地面水以及建筑垃圾等其他物質。城市要做到能循環,必須抓好三件事:一是減少輸出物質的數量;二是盡可能選用那些能回歸大自然的輸入物質:三是對輸出物質進行再處理,再利用。城市只有能實現這種循環才是可持續的。按照這個理念,在城市建設中,我們必須注意解決城市輸入和輸出物質的可循環問題。
三、生態理念
地球是由人類、有機生命機體和無機元素共同的生態系統。無機元素提供大氣環境(空氣)、土地環境(土壤)和水環境(水),滿足人類和有機生命機體生存之需。所以,人類如果沒有其他有機生命機體和無機元素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
1991年5月到1998年9,EJ26日,美國花了1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沙漠地區做了生物圈2號實驗,試圖探索在我們這個真實的地球(生物圈1號)上,建設模擬的封閉的生物圈的可能性,研究生物圈一號的生態規律。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建筑與地表連接的封閉生態系統,內有棲息地,鹽堿灘涂,沙漠,珊瑚礁,亞熱帶大草原,密集型農業,4000個熱帶雨林自然物種,還有8個人。盡管這個封閉的生態系統集中動用了當時最高的科技成就,在兩年多的時間里,不得不開啟24次,其中一次向內送空氣,兩次補充純氧。實驗最后以失敗告終。這個實驗至少有力地說明了三點:一是再多的金錢和再高的科技尚不能模擬地球生物圈;二是我們人類與大自然,包括其他有生命機體,必須共生、共存:三是“以人為本”和“科技萬能”的觀念需要重新思考,因為地球精致復雜的自動調節機制是經過幾十億年演化而來的,確保地球生態圈自動調節機制的固有功能,是我們人類最基本的天職,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基礎。
城市設計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進。20世紀20年代以前是物質形態決定論(Phys caldeterminism),表現在空間視角有序,建筑形體控制,感性多于理性。20世紀50年代城市設計遵循經濟和技術理性準則,把城市視為高速運轉的巨大機器,注重功能和效益,注重體現最新科技進步和技術美學觀念,把設計對象擴展到包括人和社會關系的空間環境,考慮歷史文脈、舊城保護和更新改造到了20世紀70年代,整體和生態優先準則受到重視,通過運用城市生態學和景觀建筑學方法創造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和諧的可持續城市。要把文脈、歷史、文化、建筑、鄰里和社區形體視為活的生命,保持人才、用地、功能、行業、建筑、生態等諸方面的多樣性,每個街區、每棟建筑都要精心規劃和設計,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對可持續城鎮建設理念進行研究十分必要,因為現今的城鎮發展,需要有科學合理的理念加以指導,不能在走以前的老路,否則我國的城鎮建設將永遠不會趕上時代發展潮流,可持續城鎮建設理念即包括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包括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包括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每個城鎮在建設過程中,都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解決考慮這個問題。
參考文獻:
[1] 葉耀先. 中國城鎮化的進展和未來[J]. 建筑學報. 2002(01)
[2] 葉耀先. 21世紀城市與土地利用優化[J]. 中國土地科學. 2001(01)
[3] 葉耀先. 衛生而可持續的城鎮發展模式[J]. 小城鎮建設. 2000(10)
[4] 鐘無涯,顏瑋. 城市經濟發展與PM2.5關系探析[J]. 城市觀察. 2013(01)
[5] 單霓,林紅楊,韓曄. 我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J]. 哈爾濱建筑大學學報.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