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偉

摘要 :目的:探討介入化療栓塞治療剖宮產后切口妊娠患者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剖宮產后切口妊娠患者60例,將剖宮產后切口妊娠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患者給予介入化療栓塞術后行刮宮術,對照組患者給予肌內注射甲氨蝶呤后行刮宮術,觀察兩組患者在出血量、血hCG降至正常所用的時間、住院時間、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等方面的差異。結果:觀察組剖宮產后切口妊娠患者在出血量、血hCG降至正常值所用的時間、住院時間等方面均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在不良反應方面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介入化療栓塞治療剖宮產切口妊娠患者能有效降低其大出血風險,可在安全有效治療的同時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介入化療栓塞術;剖宮產后切口妊娠;臨床效果
子宮切口妊娠是指妊娠囊著床并發育于剖宮產后子宮切口的瘢痕部位,是剖宮產的遠期并發癥,也是一種特殊的、危險的異位妊娠,其臨床發生較為罕見,有文獻報告其發生率僅占異位妊娠的0.15%[1]。但近年來,由于剖宮產率逐漸升高,剖宮產切口妊娠的發病率呈隨之增加的趨勢。剖宮產切口妊娠早期不易診斷,若患者繼續妊娠或在診斷不明的情況下盲目人流,極易發生醫生無法控制的大出血或子宮破裂等危險情況,因此,一旦確診為子宮切口妊娠應立即采取合適的方法終止妊娠,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為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本研究采用介入化療栓塞治療剖宮產后切口妊娠患者,療效良好,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剖宮產后切口妊娠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一,經B超或彩超檢查確診為剖宮產切口妊娠;第二,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檢查呈陽性或弱陽性;第三,均有停經史。將納入選擇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其中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25.71±2.34)歲,產次(2.43±1.02)次,平均停經時間(47.25±2.33)d,治療前血β-hCG水平(2795.56±458.53)ng/ml,孕囊大小(2.12±0.29)cm;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26.14±2.27)歲,產次(2.13±1.08)次,平均停經時間(48.11±2.49)d,治療前血β-hCG水平(2778.59±461.49)ng/ml,孕囊大小(2.02±0.32)cm,;兩組患者在年齡、產次、停經時間、血β-hCG水平及孕囊大小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在麻醉下性介入化療栓塞術,患者取平臥位后對其右側股動脈進行穿刺,將5.0 Cobro型導管插入股動脈,沿股動脈將導管插入患者的右側子宮動脈后對子宮動脈進行造影檢查,以保證導管進入患者右側子宮動脈,將50mg甲氨蝶呤注入到子宮動脈后放置一個長1.5cm、寬1mm的明膠海綿條,以達到栓塞子宮動脈的目的。完成栓塞后將導管取出,加壓包扎穿刺孔。按同樣方法對左側子宮實施介入化療栓塞術。術后需平臥休息6h,避免劇烈運動。對照組患者給予肌肉注射1mg/kg甲氨蝶呤,若7d后β-hCG水平下降<50%,可追加一次,但注射總量不得超過200mg。定期復查B超及β-hCG,當子宮局部無血流或其血流明顯減少,并且患者血β-hCG水平在100U/L時可在B超檢測下行清宮術。觀察兩組患者在出血量、血hCG降至正常所用的時間、住院時間、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等方面的差異。
1.3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其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結果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結果采取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出血量、血hCG降至正常值所用的時間、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組剖宮產后切口妊娠患者在出血量、血hCG降至正常值所用的時間、住院時間等方面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觀察組中有3例出現疼痛、發熱癥狀,對照組中有5例出現口腔炎、肝轉氨酶異常、白細胞下降的不良反應,但兩組患者不良反應不具有統計學差異(t=0.144,P>0.05),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經治療后癥狀均消失。
3 討論
剖宮產后切口妊娠是一種罕見但極危險的特殊異位妊娠,其病因尚不明確,但與剖宮手術時對患者內膜損傷有著密切的關系。剖宮產后切口妊娠的潛在因素有剖宮產、刮宮術、宮腔鏡透視、子宮肌瘤去除術等,一旦手術操作不當就易引起該病的發生[2]。剖宮產后切口妊娠的主要臨床癥狀為陰道較易出血,這與先兆流產的癥狀類似,若未仔細檢查則極易造成誤診,因此一旦被確診為剖宮產后切口妊娠者應立即停止妊娠,并采取保守治療的方法對胚胎組織進行殺死,以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3-4]。
介入化療栓塞術治療剖宮產后切口妊娠原理為:將甲氨蝶呤注射于子宮動脈后堵塞子宮動脈致使胚胎組織死亡,甲氨蝶呤是葉酸拮抗劑,與二氫葉酸還原酶競爭性結合,阻礙葉酸還原為四氯葉酸,干擾DNA、RNA、蛋白質合成,造成胚胎發育停止而死亡[5]。在刮宮手術前介入化療栓塞術具有藥效高、副作用少、出血量少等優點[6]。
本研究中,介入化療栓塞術及肌肉注射甲氨蝶呤兩種方法均在治療剖宮產切口妊娠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但觀察組剖宮產后切口妊娠患者在出血量、血hCG降至正常值所用的時間、住院時間等方面均少于對照組(p<0.05),說明介入化療栓塞治療宮產后切口妊娠患者更為有效。
綜上所述,介入化療栓塞治療剖宮產切口妊娠患者能有效降低其大出血風險,可在安全有效治療的同時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月香, 黃宇春, 黃驪莉, 等. 子宮動脈化療栓塞治療剖宮產切口妊娠的臨床價值[J].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1, 21(27):3425-3427,3430.
[2] 黃愛軍, 田衛群, 姚勇, 等. 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介入治療與保守治療效果的臨床研究[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3,13(17):3247-3249.
[3] 張磊, 顧偉瑾, 萬軍, 等. 氨甲蝶呤與氟尿嘧啶在介入治療剖宮產后子宮切口妊娠中的療效對比[J]. 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2, 21(4):327-330.
[4] 徐加英, 徐棟, 王曉瑩, 等. 超聲造影在剖宮產后切口妊娠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2013, 22(8):731-732.
[5] 巫華玉. 用子宮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剖宮產切口妊娠的效果探究[J].當代醫藥論叢, 2014, 12(21): 253-254.
[6] 趙紅. 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的臨床觀察[J]. 中國醫學創新, 2012, 9(1):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