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雪英

摘 要:目的:分析婦產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臨床防治方法。方法:選取2013年6月-2014年8月我院婦產科收拾的100例術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按照自愿原則分為對照組(n=50,應用傳統方法治療)和觀察組(n=50,應用微波法治療),對兩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患者平均治療時間、平均切口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婦產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應用微波法進行治療,效果確切,可顯著縮短治療時間,值得臨床積極推廣。
關鍵詞: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婦產科
脂肪液化也就是脂肪細胞受損發生破裂、壞死、液化的整個過程,其是婦產科患者接受腹部手術之后最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經濟壓力,也使患者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近年來,隨著剖宮產數量的逐漸增加,婦產科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發生率也隨之增加[1]。本文選取我院婦產科收拾的100例術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加以研究,現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4年8月我院婦產科收拾的100例術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按照自愿原則分為對照組(n=50)和觀察組(n=50),患者年齡21-50歲,平均年齡(35.6±2.3)歲;其中剖宮產65例,婦科手術35例;對比兩組患者基本臨床資料,差異并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傳統方法治療,具體步驟:將部分縫線拆除后采用生理鹽水對傷口進行沖洗,將壞死組織清除,同時將滲出物排除,將慶大霉素鹽水砂條放置其中,每天予以1-3次換藥,待創面出現新鮮肉芽組織時,采用蝶形膠布進行固定,直至傷口完全愈合為止。
觀察組應用微波法治療,具體步驟:無需拆除縫線,通過反復擠壓的方式將滲液排除,采用無菌紗布對切口進行覆蓋,每天給予2次微波照射,30min/次,直至切口愈合為止。另外,在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給予抗生素以免出現感染。
1.3 療效評價標準[12
顯效:治療5d后,切口可以拆線,以及愈合程度均達到甲級標準。
有效:治療5d后,切口可以拆線,但需要持續進行換藥治療,直至7d后基本全部愈合。
無效:治療5d后,切口可以拆線,但出現裂開情況需要給予2次縫合。
1.4 統計學處理
選擇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全部數據,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采用(x+s)和(%)表示,同時分別采用t檢驗和x2檢驗,若P<0.05,則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平均治療時間、平均切口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3 討論
婦產科患者接受腹部手術之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就是切口脂肪液化,雖然脂肪液化并不是細菌感染,但它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切口感染的幾率,從而使切口愈合時間和治療時間有不斷延長,嚴重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3]。
近年來,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肥胖人群數量逐漸增加,婦產科剖宮產率也呈現明顯上升趨勢,進而導致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情況逐漸增多。發生脂肪液化之后,不僅會延長治療時間,也會相應的增加患者的經濟壓力和精神上承受的痛苦,而及早確診和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顯著縮短治療周期。
切口脂肪液化臨床方面還未確定統一的診斷標準,但確定普遍具有以下幾方面特征:①術后3-7d患者未見其他任何自覺癥狀,但切口位置有較多黃色滲液,給予常規檢查發現敷料上存在黃色滲液,對切口進行擠壓,滲液較多;②切口愈合情況不佳,皮下組織呈現游離狀,滲液中可見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未見紅腫,也無壓痛感,切口邊緣及皮下組織物明顯壞死特征。引起脂肪液化的原因有很多種,肥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誘發因素,妊娠期水腫、貧血、妊娠期合并癥及術后咳嗽、高頻刀的應用都會增加脂肪液化的發病率。目前,臨床方面針對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病理機制尚未明確,手術切口發生脂肪液化,實質上就是切口位置的脂肪細胞在無菌性變性壞死過程中,細胞破裂之后以脂滴形式流出,從而在切口內形成的一定數量的液態脂肪,同時伴有巨細胞反應現象,屬于無菌性炎癥,若不及時采取有效處理方法,會導致患者病情不斷加重,也會相應的延長治療時間[4]。
針對切口脂肪液化采取有效預防措施,可顯著降低脂肪液化發生率。微波治療方法予以擠壓排液,并未將縫線拆除,相應的降低了感染幾率,縮短了治療時間和愈合時間。因為微波熱效應可對局部組織血管進行擴張,加快血流速度,提升組織細胞的通透性,促進局部組織營養代謝改善,加快組織再生速度。微波治療不僅對切口愈合十分有利,還能顯著縮短手術愈合時間,且此種方法簡單方便,無副作用,臨床推廣價值較高[5]。
本組研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方式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微波方法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平均治療時間、平均切口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婦產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應用微波法進行治療,效果確切,可顯著縮短治療時間,值得臨床積極推廣。
參考文獻:
[1]王群.婦產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80例的臨床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09(17):1299-1300.
[2]李潔,李玉梅,王海霞等.婦產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3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28):78-79.
[3]凌媚.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36例診治體會[J].安徽醫藥,2011,15(2):213-214.
[4]邊文平.婦產科腹部手術術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5):80-81.
[5]蔣宏,藺雪晴.藥物局部注射治療婦產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5,21(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