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東

摘要:目的:探討子宮內膜間質腫瘤的臨床病理、分化特征以及診斷預后。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36例子宮內膜間質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臨床病理、分化特征以及預后進行觀察分析。結果:不同的子宮內膜間質腫瘤類型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病理特征,并伴有不同的分化程度,其中16例伴有平滑肌分化,15例伴有性索樣分化,2例伴有纖維樣分化,7例伴有兩種及以上分化。其中,高度子宮內膜間質肉瘤患者表現出較高的死亡率,為66.67%。結論:子宮內膜間質腫瘤不同類型表現出多樣化的病理特征,分化程度不同,以平滑肌與性索樣分化最多見,以高度子宮內膜間質肉瘤患者的死亡率最高。
關鍵詞:子宮內膜間質腫瘤;病理特征;分化特征
子宮內膜間質腫瘤是較為少見的婦女生殖系統腫瘤,其發病率約為子宮腫瘤的0.2%,該病在臨床中經常被誤診為子宮內膜間質異位[1]。子宮內膜間質腫瘤包括不同類型,對不同腫瘤類型進行的病理研究對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2]。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6例子宮內膜間質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了子宮內膜間質腫瘤的臨床病理與分化特征,詳細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36例子宮內膜間質腫瘤患者,患者年齡23-62歲,平均年齡(42.3±5.1)歲。其臨床癥狀主要為不同程度月經周期紊亂、經量異常、陰道出血,并伴有不同程度腹痛、腰痛、痛經,陰道分泌液增多等,少數患者未表現出明顯癥狀。
1.2 方法 將36例子宮內膜間質腫瘤患者按照女性生殖腫瘤的分類標準分成:子宮內膜間質性結節7例,低度子宮內膜間質肉瘤22例,高度子宮內膜間質肉瘤6例,子宮內膜間質平滑肌混合瘤1例。所有病例均進行病理檢查,經過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切片與HE染色,輔以免疫組織化學進行染色。觀察不同類型腫瘤的病理特征與分化特征,并進行為期2年的隨訪,記錄患者的死亡與腫瘤復發情況。
2 結果
2.1腫瘤病理檢查結果 子宮內膜間質性結節患者的病灶直徑為1-6cm,病灶邊緣清晰,切面呈淡黃色或棕色,質地較柔軟,1例患者伴有少量出血;其中5例患者結節位于肌間,2例伸入宮腔;1例患者伴有子宮平滑肌瘤,1例患者伴有腺瘤樣瘤。低度子宮內膜間質肉瘤患者的病灶直徑為2-10cm,病灶邊緣不清楚,間質肉瘤呈棕黃色或灰白色,質地較為柔軟,5例患者伴有壞死出血,3例伴有平滑肌瘤;其中5例患者的肉瘤呈息肉狀,13例位于肌間,3例位于子宮粘膜下層,1例肉瘤位于近頸管黏膜下層。高度子宮內膜間質肉瘤的切面表現為黃褐色,質地較柔軟,多數伴有大量壞死出血。子宮內膜間質平滑肌混合瘤病灶切面呈乳白色,病灶呈編織網狀,質地較硬,患者的瘤體位于漿膜下。
2.2 腫瘤分化情況 子宮內膜間質性結節的瘤細胞排列較為均勻,細胞為短梭狀,未見核分裂,無壞死表現,病灶邊緣清楚可見,未侵入肌層。低度子宮內膜間質肉瘤的瘤細胞排列較為一致,有少量核分裂現象,局部病灶組織表現壞死、出血,腫瘤生長方式表現出浸潤性生長。高度子宮內膜間質肉瘤的瘤細胞明顯較大,細胞為梭形,病灶周圍出現大量壞死,出血現象較明顯,核分裂現象多見。具體的分化情況如表1所示。
2.3 隨訪結果 7例子宮內膜間質性結節患者未見死亡,未復發;22例低度子宮內膜間質肉瘤患者未見死亡,復發8例,復發率為36.36%;6例高度子宮內膜間質肉瘤患者在2年內死亡4例,死亡率為66.67%;1例子宮內膜間質平滑肌混合瘤未見死亡與復發。
3 討論
子宮內膜間質腫瘤發生于子宮內膜間質的間質細胞,患者以育齡期婦女為主,也包括少數的絕經期婦女,青春期女性患者幾乎沒有。由于子宮內膜間質腫瘤在臨床上發病率較低,病理特征比較特殊,因此對于各種不同的腫瘤類型的準確診斷比較困難,子宮內膜間質的細胞發生惡變后,腫瘤的形態不同也會給準確診斷帶來一定困難[3]。子宮內膜間質腫瘤并沒有特異性的臨床癥狀,最初診斷包括超聲檢查、CT和宮腔鏡活檢,進一步準確檢測可以采取HE染色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的方法[4]。
對于子宮內膜間質腫瘤的分類,臨床中并沒有統一的判斷標準。子宮內膜間質結節的病灶邊緣清除可見,周圍沒有包膜,呈非浸潤性生長,瘤細胞大小與形態均較為一致,無明顯核分裂現象[5]。低度子宮內膜間質肉瘤的病灶邊緣也較清楚,瘤細胞向四周組織表現出浸潤性生長,在病灶可見少量的出血壞死,病灶的細胞核大小不一,有較少核分裂現象[6]。高度子宮內膜間質瘤病灶的壞死區域邊緣模糊,病灶周圍出現明顯的出血壞死。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的子宮內膜間質腫瘤類型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病理特征,并伴有不同的分化程度,其中以平滑肌與性索樣分化最多見;從預后情況看,高度子宮內膜間質肉瘤患者的死亡率最高。
綜上所述,臨床上對于子宮內膜間質腫瘤的診斷通過常規診斷和HE染色鏡檢,配合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能夠準確診斷腫瘤分化情況,從病理學角度來診治腫瘤病變的過程,可以給予患者及時而準確的治療,為臨床上更好治療子宮內膜間質腫瘤提供更多依據。
參考文獻:
[1] 曹澤毅.婦科常見腫瘤診療指南[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0: 65-71.
[2] 闞艷芳. 子宮內膜間質腫瘤臨床病理分析[J]. 亞太傳統醫藥,2013,9(3):140-141.
[3] 魏榮,張曉琴,王晨. 子宮內膜間質相關腫瘤的臨床病理特征[J]. 臨床醫藥實踐,2014,23(11):825-827.
[4] 竇靜玲,王少峰. 子宮內膜間質腫瘤18例臨床病理分析[J].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2,29(4):432-433.
[5] 陳香菊. 子宮內膜間質腫瘤40例臨床病理分析[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12):2264-2265.
[6] 朱梅娟. 12 例低級別子宮內膜間質肉瘤的臨床病理及免疫組化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2012,50(4):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