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艷
[摘要]本文通過介紹后澆帶的定義、分類、功能及設置要求,提出后澆帶施工過程中應當注意的施工要點。
[關鍵詞]后澆帶;混凝土;施工
1.前言
高層建筑的主樓和裙房的高度差異很大,上部結構荷載和剛度相差也很大,往往造成基礎內力與地基反力差異變化很大,如果地基基礎處理不當。就會導致過大的不均勻沉降,影響建筑物的安全使用。為了使主樓與裙房的差異沉降控制在允許范圍內,傳統的處理措施通常有三種:一種是設置永久沉降縫(少用),第二種做法是采用大底盤基礎,第三種做法是預留后澆帶(常見)。
2.后澆帶的定義與分類
按照《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第2.0.10條中對于后澆帶的定義是:為適應環境溫度變化、混凝土收縮、結構不均勻沉降等因素影響,在梁、板(包括基礎底板)、墻等結構中預留的具有一定寬度且經過一定時間后再澆筑的混凝土帶。
根據后澆帶的功能不同,可將后澆帶分為解決沉降差問題的沉降后澆帶、解決溫度變化問題的溫度后澆帶和解決溫度變化,砼收縮開裂的伸縮后澆帶三種類型,來滿足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3.后澆帶的設計要求
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10)、“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50108-2001)、《高層建筑箱形與筏形基礎技術規范》(JGJ6-99)等現行規范的規定,其內容和要求有所不同,各有偏重,具體內容如下:
上述差異的存在給施工帶來諸多不便,有很大的可伸縮性,所以只有認真理解各專業的規范的不同和根據本工程的特點、性質,靈活可靠地應用規范規定,才能有效地保證工程質量。但大體上的思路和主旨還是一致的,現總結如下:
3.1后澆帶的設置應遵循“抗放兼備,以放為主”的設計原則。因為普通混凝土存在開裂問題,設置后澆縫的目的就是將大部分的約束應力釋放,然后用膨脹混凝土填縫以抗衡殘余應力。
3.2后澆帶的間距應合理,矩形構筑物后澆帶間距一般可設為30-40m,后澆帶的寬度應考慮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結構構造要求而定,一般寬度以700-1000mm為宜。
3.3后澆帶處的梁板受力鋼筋必須斷開。筏板基礎底板及基礎底板梁受力鋼筋必須貫通。受力主筋宜采用焊接連接。
3.4后澆帶在未澆筑混凝土前不能將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則會導致梁板形成懸臂造成變形;施工后澆帶的位置宜選在結構受力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彎點附近,此位置彎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選在梁、板的中部,該位置雖彎矩大,但剪力很小。
3.5后澆帶的斷面形式應考慮澆筑混凝土后連接牢固,一般應避免留直縫。常見的接縫形式有平直縫、階梯縫、槽口縫和X形縫四種形式。具體形式應根據墻板厚度的實際情況決定,一般厚度<300mm的墻板,可做成直縫;對厚度>300mm的墻板可做成階梯縫或上下對稱坡口形;對厚度>600mm的墻板可做成槽口縫。
3.6后澆帶混凝土澆筑不同類型后澆帶混凝土的澆筑時間不同:伸縮后澆帶視先澆部分混凝土的收縮完成情況而定,一般為施工后60天;在一些工程中,設計單位對后澆帶的保留時間有特殊要求,應按設計要求進行澆筑后澆帶混凝土。后澆帶混凝土必須采用無收縮混凝土,混凝土的強度應提高一個等級,其配合比通過試驗確定。
3.7養護時間規定不統一,一般小工程常用的是用14天左右,大工程自建民房常用28天或者一個月左右。
3.8后澆帶兩側的梁板與未補澆混凝土前長期處于懸臂狀態,所以在未補澆前兩側模板支撐不能拆除,在后澆帶澆筑后砼強度達85%以上一同拆除,砼澆筑后注意保護,觀察記錄,及時養護。
4.后澆帶施工中應注意的問題
4.1嚴格按施工圖施工
有些施上單位不按圖施工,接口處不支模,留成自然斜坡槎,使施工縫處混凝土澆筑振搗困難,造成混凝土不密實,達不到設計強度等級,如果是地下室底板還易產生滲水現象。
4.2后澆帶澆筑區域應保護并及時清理
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前應進行保護,四周用臨時欄桿圍護,防止施工過程中鋼筋污梁,保護鋼筋不被踩踏。基礎承臺的后澆帶留設后,應采取保護措施,防止垃圾雜物掉入。保護措施可采用木蓋覆蓋在承臺的上皮鋼筋上,蓋板兩邊應比后澆帶各寬出500mm以上。地下室外墻豎向后澆帶可采用砌磚保護。樓層面板后澆帶兩側的梁底模及梁板支承架不得拆除。有的工地后澆帶不設圍護,致使鋼筋被嚴重踩彎鋼筋雜亂、建筑垃圾較多,不易清理。在澆筑混凝土前,應將后澆帶處側面混凝土鑿毛,清刷干凈,底部碎屑清除徹底。
4.3后澆帶的支模
當留置后澆帶之后,對兩側模板的支撐要求較高,除了滿足緊密性、牢固性要求之外,還應滿足易拆除的要求。如果底板厚度在1-1.5m之間,則可應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澆筑方法;如果對坍落度的要求較高,則可采取一次性的單層鋼絲網,避免混凝土或者泥漿流入到后澆帶中,不便于清洗。
4.4后澆帶混凝土應使用無收縮混凝土
后澆帶混凝土應使用無收縮混凝土,混凝土攪拌時宜摻用微膨脹劑和外加劑,后澆帶混凝土中使用的微膨脹劑和外加劑品種,應根據工程性質和現場施工條件選擇,并事先通過試驗確定摻入量。澆筑混凝土過程中,施工人員要精心振搗密實,后期注意澆水養護。若用普通混凝土應付,混凝土用量較少或在后澆帶使用人工拌制混凝土,隨拌隨澆,則會嚴重影響工程質量。
4.5后澆帶模板的拆除
后澆帶跨內的粱在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前,兩側結構長期處于懸臂受力狀態,在施工期間.跨內的模板和支撐不應拆除,必須待后澆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值的75%以上后,方可按由上向下順序拆除。
4.6后澆帶灌注混凝土的時間
前述后澆帶主要是指后澆沉降帶,或者同時也是收縮帶和溫度帶,即同時起到三種作用。如果后澆收縮帶單獨設置,則灌注混凝土的時間宜在設帶后的兩個月之后,這樣估計可以完成混凝土收縮的60%以上,如確有困難時也不宜少于一個月;如果后澆溫度帶單獨設置,則灌注混凝土的時間宜選擇在溫度較低時,不要在熱天補齊冷天留下來的后澆溫度帶。
5.結束語
后澆帶的應用范圍日益廣泛,不僅用于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連接處,對于超長的多層或高層框架結構,雖不存在差異沉降問題,但為解決鋼筋混凝土的收縮變形或混凝土的收縮應力,也采用后澆收縮帶或后澆溫度帶,因此,后澆帶的設置和施工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后澆帶的設置,構造要求、鋼筋連接方式、混凝土的使用要求、澆筑時間、接縫處理等,以及在施工中要注意的施工要點及采取的有力措施等以確保后澆帶的施工質量。此類因素必然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并未后澆帶在其他部位的應用提供研究基礎,為后澆帶施工技術的提升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10[S].
[2]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50108-2001[S].
[3]高層建筑箱形與筏形基礎技術規范JGJ6-99[S].
[4]謝霖.建筑結構中后澆帶的應用[J].中外企業家,2013(12)
[5]胡銀萍.后澆帶混凝土施工應注意的問題[J].科技與生活,2011(2)
[6]鄧汝明.淺議建筑工程施工后澆帶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與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