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 陳嵐
【摘要】本文以鹽邊縣大面山風電場二期為例,針對風電場的選址對于相關區域的影響做一個討論。
【關鍵詞】風電場;新能源;規劃
一、項目背景
近年來隨著煤炭能源的日益緊張以及火力發電廠排放對于環境的污染加重,急需開發新能源來替代傳統的火力發電。在這樣的背景下,風電場作為環保節能的發電項目在各地開始建設,由于風電場的建設占地面積較大,涉及的風力資源豐富的區域也是生態敏感的區域,對于周邊的環境和居民都會產生相應的影響,所以本文以鹽邊縣大面山風電場二期為例,針對風電場的選址對于相關區域的影響做一個討論。
大面山二期風電場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紅格鎮與和愛鄉境內的山脊地帶,地理坐標介于東經 101°55′48″~102°01′06″、北緯 26°25'37"~26°33'40"之間。場址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北部為一條近似東西走向長約2.3km的山脊構成,南部為一條近似南北走向的主山脊及支脈山脊,總長度約 17.7km,場址布機區域海拔在 1680m~2450m 之間,場址區涉及面積約為 30.5km2。
二、風電場對周邊環境影響分析
工程建設將征占當地一定數量的土地,同時工程施工過程中將進行土石方填挖,包括風電機組基礎施工、箱式變基礎施工各基礎施工等工程,不僅動用土石方,而且有施工機械及人員活動。工程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土壤擾動后,地表植被破壞,可能造成土壤侵蝕及水土流失;工程建成后對原有土地類型的改變等。
(1)對植被的影響分析
風電場建設主要包括永久建筑風電機組部分、升壓變電所部分、永久道路等工程以及臨時建筑宿舍辦公室、倉庫、加工廠、吊裝場地等等工程,以上建設均要破壞地表植被。永久占地全部為山地,植被密集,原有生物量也較小,場址范圍內沒有珍稀的植物,
風電場占地較少,因此,本項目的建設對當地植物的總體影響并不大。
風電場占地范圍內存在的植被較密集,永久占地面積較少,施工臨時占地在施工結束后將采取機械平整壓實自然恢復措施,因此,工程施工對當地植物多樣性影響很小,不會對區域內生態環境質量造成不利影響。
(2)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工程建設中將擾動、破壞原地貌及其植被,特別是工程活動形成的開挖破損面以及倒運、堆放的松散棄渣極易產生新的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進而導致生態環境質量變差。
項目施工過程中,由于部分植被的破壞,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項目水土流失的影響范圍僅限于項目區,且主要在施工期。由于當地的土壤巖性和本工程擬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故當施工期結束,風電場正常運營后,植被恢復到一定程度時,該項目對區域水土流失的影響也隨之基本消失。由于不同部位的措施對地表影響程度不同,水土流失的影響時限也不同,臨時壓埋區植被恢復一般只需要 1 年左右,鏟除植被區及棄土渣場從開始施工到植被基本恢復需要 2~3 年。
(3)工程占地對土地利用的影響
工程占地包括永久占地和臨時占地兩部分,風力發電場永久占地較少,大部分臨時占地因只在施工期占用半年到一年,再加上恢復時間,一般兩年,少部分最多占用三年,時間較短,施工結束即恢復為原地貌,所以對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影響很小,不會整體改變當地的土地利用現狀。
三、選址對相關區域城市規劃的影響
1 .與《攀枝花市總體規劃》的銜接
攀枝花市行政區域范圍,包括現狀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和鹽邊縣,總面積7440平方公里。以產業布局為依托,以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旅游資源開發、特色農業的產業化發展為動力,以成昆鐵路沿線為發展軸,以中心城區、攀蓮鎮為重點,以漁門鎮、大田鎮為次重點,依托紅格、平地、布德、格薩拉、丙谷、普威、白馬、永興為主要增長極,其他各鎮政府所在地為次要增長極,最終形成“以攀枝花主城區為中心,軸向布局,成群發展”規模等級布局合理的城鎮群體。
大面山風電場位于攀枝花市域東南部,臨近省道S310以及攀枝花火車站,前期已經規劃有大面山風電場一期在項目附近,整個風電場建設基本符合攀枝花市總體規劃對于攀枝花市域城鎮體系規劃以及交通體系規劃的思想。
2 .《鹽邊縣總體規劃》
鹽邊縣是四川省重要水電能源供應基地,攀西地區釩鈦磁鐵礦資源開發基地,攀枝花市生產、生活性服務功能拓展區,以陽光生態、農業觀光、休閑度假為特色。
城鄉發展目標:以“兩化”互動、“三化”聯動、城鄉統籌為指導思想,以“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為發展方向,堅持“以城興產、以產興縣”的發展思路,使成為攀枝花都市圈新的經濟增長極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構建一個“特色明顯、生態文明、境友好、資源節約、社會和諧”的綠色幸福新鹽邊。
大面山風電場周邊分布有一個三級重點城鎮紅格鎮,一個四級一般城鎮愛和鄉以及四個五級重點中心村,工程選址避開了城鎮發展的中心地帶,基本符合鹽邊縣城市總體規劃對于縣域城鎮體系的規劃。
3 .《紅格鎮總體規劃》
鎮域村鎮空間總體形成“一心雙足”的發展格局。
“一心”
紅格城鎮為鎮域村鎮體系發展中心。
“雙足”
指新隆村、春林村兩個中心村,分別位于鎮域南北部,各自承擔南北區域中相應的職能需求,分工迥異而又在中心鎮區統領下有機融為一體。中心鎮區總領全局,充分考慮基礎設施與社會服務設施的共享;春林村輻射北部各村,并統籌新九安寧工業園區失地農民安置的各個新村聚居點;新隆村輻射管理南部廣大農村區域。其他各村是觀光農業、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的落腳點。
依據鎮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各級村鎮的地位、作用、發展條件與潛力,鎮域內村鎮可分為“中心鎮區——中心村——基層村”三級村鎮體系:
大面山風電場二期選址位于3000米的高山上,涉及區域沒有新農村建設規劃點,沒有相應區域基礎設施從選址區域中通過,所以風電場對鎮域城鎮體系規劃,鎮域基礎設施規劃以及新農村規劃不會產生影響。
四 對社會環境可能的影響
風險調查根據擬建項目的實際情況,通過資料搜集、現場公示、公眾調查等方法,圍繞項目建設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等方面進行風險調查。
(1)擬建項目的合法性。包括與國家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行業規劃、產業政策、標準規范的符合性,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的符合性,分析項目達到合法性要求還需依法取得的相關前置審批文件等。
(2)擬建項目所在地周邊的自然環境現狀和社會環境現狀,以及項目實施可能對當地經濟社會的影響。
(3)利益相關者(包括受擬建項目建設和運行影響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社會組織)對擬建項目建設實施的意見和訴求。
(4)擬建項目所在地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基層政府和基層組織、社會團體的態度。
(5)媒體對擬建項目建設實施的態度。調查大眾媒體包括網絡媒體及移動媒體等新興媒體對擬建項目的意見、訴求和輿論導向等。
(6)同類項目曾引發的社會穩定風險。調查公開報道的同類項目曾引發的社會穩定風險,同類項目的后評價報告,風險的原因、后果和處置措施等。
結論和建議
風電場的建設涉及區域較大,影響的人口和設施較多,在選址和建設的時候要注意以下的幾點;
1 風電場的選址需要符合當地的各級城市規劃,避開城鎮發展的主要軸線,避開主要的人口聚集區域,盡量不涉及新農村規劃的村民聚居點
2 要與區域的電力設施規劃,通信設施規劃以及交通設施規劃等相銜接,風電場與其他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不應發生影響。
3 風電場的不能破壞區域的環境以及生態植被,不能早能相關區域的水土流失,對于必要的建設應該做相應的防護措施
4 后續主體設計需重視場平工程的攔擋、排水設計,避免發生垮塌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