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瀅瑩
摘要:從供水系統水質安全的角度評價了本地區供水水質的安全現狀,分析了本地區供水水質安全面臨的各種挑戰,重點探討了城市供水系統水質監測的必要性與監測方法從而保證人民用水的水質安全。
前言
隨著水資源短缺的日益嚴重和水環境污染的加劇,本地區供水水質安全已經受到一定的威脅,水質安全既關系到廣大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又涉及到城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本地區供水水質安全現狀
對本地區近10年來水質情況的調查和現場檢測,通過數據進行綜合統計分析,并依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對本地區供水水質現狀進行的評價分析結果如下:
(1)總體狀況尚好,但不同的水源地和不同季節之間有較大差別。
(2)雖然渾濁度、余氯、菌落總數和總大腸菌群4項重點指標合格率相當高,已經基本達到100%的合格率,但還有提升的空間,在這點上我們也應該努力。
(3)從總體上來評價本地區供水對保障飲用者健康起到積極作用,尚無以飲用水為媒介引起傳染病暴發流行的事故,但偶爾會發生局部水質渾濁,有異味等現象。
2、水質安全面臨的挑戰
2.1水資源短缺與過量開發
水資源是城市供水水質安全的基礎,水資源短缺和過量開采對本地區水質安全已構成潛在威脅。
2.2水環境受到污染
由于工業廢水排放,水源受到威脅,水源中的主要污染物為有機物,氨態氮,揮發酚等。有的水源周邊環境設置不科學,河水源時常受到排放工業廢水的影響。
2.3傳統的水處理技術已經難以適應微污染水源的處理工藝
本地區所采用的飲用水凈化方法基本為傳統水處理工藝,即混凝、沉淀或澄清、過濾和消毒,其僅適用于處理未受到污染的天然水源水,難以去除水中的有機物,氨態氮,揮發酚等溶解性污染物,不適用于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地下和地面水源水的處理。
2.4輸送蓄貯過程中的二次污染
經過嚴格的凈化處理及消毒的自來水在管網輸送和水池(箱)蓄貯過程中,由于外界污染物的進入和內部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與滋生等造成二次污染。本地區供水管網覆蓋面大,一些地區由于水的停留時間長,并采用二次加壓方式供水,二次污染的機會大。調查表明在管網末梢和經蓄水池(箱)后的用水端處水質較出廠水合格率下降10%~50%,衛生學指標,感官性狀指標都有所下降,余氯量過大而導致氯臭味不合格率為15%~26%,從而使原本合格的水成為不合格水或優質水的品質在相當程度上有所降低。
3、影響水質的重要因素
3.1有機污染物質
據報道采用現有的檢測分析技術,可檢測出飲用水中有756種有機物,其中20種為致癌物、23種為可疑致癌物、18種為促癌物、56種為致突變物、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等農藥的使用、塑料、樹脂、洗滌劑等類似于生物激素的化學物質會破壞生物的激素水平,造成生物體內分泌紊亂,發生神經系統障礙和各種畸形等疾病。而常規工藝對水中微量有機污染物沒有明顯的去除效果,水中有機物數量,尤其是毒性污染物的數量在處理前后變化不大。
3.2有害消毒副產物
本地區的自來水有些還是采用加氯消毒方法,雖然在凈化水質的過程中起到消毒的作用,但也會產生有毒副產物,如三鹵甲烷(THMs)和鹵代乙酸(HAAs)等,它們大多是致癌物或是誘變劑,在濃度較高時有毒性。
3.3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的控制仍是供水水質安全保障最基礎和最敏感的問題。飲用水中病原微生物有3類:即細菌、病毒、寄生蟲。經飲用水引起的介水傳染病(water—borne,infection disease)主要有霍亂、傷寒、胃腸炎、肝炎等。本地區尚無由飲用水病原微生物引發的傳染病,但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對水質安全造成威脅。
3.4鐵、錳物質
水中鐵、錳超標不單會使水產生鐵銹味、澀味、濁渡大、細菌大量繁殖,而當加氯后會使水變成棕褐色,污染衣物和設備。鐵、錳氧化物在管道內游移沉淀,使管道結垢腐蝕堵塞嚴重,還嚴重影響水的感官性狀指標。
3.5氨氮污染物
盡管氨氮本身對人體影響很小,但水中氨氮會影響凈水工藝,影響有機物和錳的去除,與氯反應生成氯化氫,會有助于滋生藻類,影響水感官性狀。
4、水質安全保障技術對策與措施
4.1加強水污染控制,總量控制達標排放,工業廢水排放口,垃圾處理廠等地要遠離水源地。本地區水源的補給水為河水,由于近年來的工業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使水質日益惡化,水中亞硝酸鹽氮、氨氮嚴重超標,水質渾濁、惡臭、滋生病原微生物,使得水源水質受到威脅,呼吁政府加大對補給水源及其周邊環境的治理力度,防止河水惡化趨勢。
4.2采用先進適用的水處理技術,采用先進、適用的給水處理新理論,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替代傳統工藝技術,對設備進行改造,強化管理等技術措施。
(1)氯氣預氧化法
對水源進行預處理,去除或降低有機污染物,由于地表水中的懸浮物和膠態雜質含量較多尤其到了夏、秋季,水中藻類等大量繁殖,使水的腥臭味增大,同時在管道和構筑物上也生長大量藻類,采用預加氯對源水中藻類的去除起著重要的作用。
(2)強化混凝法
當水中有機物較多時,向水中投加過量的混凝劑和助凝劑,控制最佳混凝條件,提高去除常規處理中的有機物。
(3)水體有異味、濁度大,在現有條件下建議采取以下措施改善水質
①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清洗管道及小區加壓泵站的水池。
②對陳舊老化的管網進行改造,采用防止污染的衛生材料建造水池、管網、防銹垢。
③在水質監測中心、公司調度、泵站和管網末梢檢測點等各個部門通力合作下對水質進行連續監測,及時發現問題,為公司提供第一手可靠資料,提供改進方法和可行性報告并著手落實。
(4)加氯消毒產生的消毒副產物三鹵甲烷有四種鹵代乙酸,尤其是經預氯化消毒后的水對水質安全的不利影響更應引起高度重視。目前,公司在這方面還沒有進行監測,今后在有毒有害副產品的檢測方面還應加大力度。
(5)引用水常規處理工藝以后的深度處理可以進一步提高水質,該技術主要有: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生物接觸氧化、紫外線消毒、膜技術等。由于資金和技術等原因,目前尚未采用。
4.3控制輸送蓄貯過程中的二次污染從水源到用水點,不論是水源保護還是凈水工藝,管網輸送還是蓄貯加壓都應進行全程質量控制,防止二次污染,具體措施如下:
(1)采用防污染的輸水和配水管材,淘汰混凝土管和冷鍍鋅鋼管等易溶解出污染物和產生銹垢的管材。
(2)采用防污染的二次供水設施,改進蓄貯水池(箱)的工藝結構,保證水的流動性,防止微生物滋生,采用防止污染衛生材質建造水池防銹垢。二次加壓系統采用微機變頻調速水泵裝置,省去高位水池,減少一次污染機會。
(3)必要時采用二次凈水措施,來保證水質。
4.4建立供水水質安全監測體系并提高水質檢測
水平建立健全并完善供水水質安全監測體系,目的在于對供水企業監督管理的同時給有關部門及時準確提供各個供水環節的水質信息,為城市供水水質安全做出準確預警并提供科學可靠的技術依據,水質檢測部門和供水企業應在媒體上定期公布飲用水水質檢測結果以便讓消費者知情。
通過上述分析,最后我想說水質安全關乎每一個人,作為一名水務人,我們要盡心盡責讓大家用上優質的水!
參考文獻:
[1]柯以侃,董慧茹.分析化學手冊.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
[3]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編.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4]張宏陶.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法方法注解.重慶:重慶大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