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建光
一、一個案例—天水星火機床公司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
天水星火機床公司堅持自主創新為先的經營理念,在產品創新上始終瞄準國際國內最新市場需求,開發新產品,不僅適應和滿足市場上對數控機床需求,實現了依靠技術創新培育和提升了企業核心技術能力,向價值鏈高端躍進,而且使企業成為精密數控機床技術研發和制造的強勢企業,以及我國名牌機床制造企業。從2001年到2006年,該企業實現了銷售收入5年增長10倍、工業增加值5年增長15倍;2000年到2006年來銷售收入年增幅均以超過行業水平2倍以上的速度發展;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比例從1999年的31%迅速增長到了2006的66%。2006年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1.84萬元,同比增長16%,實現利稅1.13億元,同比增長185%,在大型臥式旋轉機床制造方面建立了優勢地位和領先地位。2006年,公司被確定為國家創新型企業試點單位,機床工具行業精心創品牌十佳企業和綜合經濟效益十佳企業。公司依靠技術創新創建名牌方面也取得了令人驚喜的成績,2007年公司生產的SPARK數控車床(普及型以上)榮獲了2007年度中國名牌產品,公司自主研制的CKW61100/22M超長型特種無縫鋼管加工設備產品執行Q/TXJ0247-2004#《數控芯棒車床精度檢驗》標準,榮獲“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這是目前甘肅省唯一榮獲的國家標準化最高榮譽。
(一)從外部動力機制看。首先,抓住了有利的市場時機。企業作為金屬切削機床和成型機床制造企業,其快速發展期正是我國大力發展制造業的“十五”期間和機械工業最好的發展期,金屬切削機床和成型機床市場需求旺盛,尤其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了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工業化發展戰略,數控機床及其加工中心由于加工效率、柔性化制造、環保節能等優越性受到市場的追捧,企業依靠自身技術實力和敏銳的眼光,采用大力適合中小企業的原創性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創新“三位一體”的技術創新模式開發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數控機床和精密機床,形成了大型數控車床、大型數控端面車床、大型數控扎輥磨床、大型臥式車床等12大系列,不僅銷往全國各地,還打向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尤其在大型臥式數控車床、大型臥式普通車床和軋輥磨床的國內市場占有率上,分別達到了60%、50%和40%。企業制造的中檔次車床由于較高的性價比頗受國際市場客戶青睞,一直供不應求。其次,得到了政府支持。企業順應甘肅省政府和天水市政府提出的依靠自主創新大力發展設備制造業和振興工業的戰略要求,制定了以創新提升企業核心能力,以擴張經營實現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效應的發展戰略,抓住了政策機遇。企業在技術創新中得到了政府部門在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扶持,得到了政府的貸款擔保支持和金融支持,有利于企業進行間接融資。由于取得了顯著的技術創新成就,多次獲得了政府獎勵,比如依靠自主創新節能降耗獎、創建國家名牌獎、新產品通過省級新產品暨科技成果鑒定獎、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董事長李維謙榮獲甘肅省科技功臣獎,被授予全國質量先進個人稱號等。這些支持和獎勵為企業持續創新提供強大的政治力量和精神力量。為了使技術創新成果取得規模效益,在政府部門支持和協調下,企業整合了蘭州機床廠、天水紅山實驗機廠等資源。2007年,企業產量同比增長41%,銷售收入和利潤同比分別增長53%,185%。再次,爭取合作創新力量。提高技術創新效率以自身科技研發力量為基點,主動出擊,與國內多家科研院所、大學在不同層次建立了不同程度的產學研合作關系。星火機床通過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大型數控超精密菲涅爾透鏡加工設備研發,與清華大學建立了長期技術合作關系;與蘭州理工大學合作先后在深孔鉆、專用鏜床、車削中心、軋輥磨床、數控軋輥磨床等項目中取得了成功,并共同建立了聯合技術中心;與西安理工大學合作研制車銑復合加工中心;與西安大學進行了坐標聯動數控機床的研制;與華中理工大學共同研制具有自己知識產權的數控系統器;與華東理工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河海大學、湖南大學、燕山大學、甘肅省機械研究院等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開展了多項前瞻性科研開發工作,以增加技術儲備。企業還先后同法國索米亞公司、瑞典 SMT 公司、美國 S&S 公司等多家國外公司廣泛合作,在國際上尋求合作力量,引進當今國際先進技術,研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屬切削機床產品。
(二)從內部動力機看。首先,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和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及組織體系,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制度和組織保障。20世紀90年代末期,企業由原來的工廠制改制為有限公司制,建立了激勵企業家創新能力和創新動力的治理結構,確立了“創新為先”的經營理念。20世紀80年代企業就成立了技術中心,現在已在西安、蘭州、上海建立了4個聯合技術中心和分中心的組建,為合作創新提供了平臺,中心吸引了大量優秀的專職技術人才,還聘請了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機床專家來星火機床技術中心從事開發工作,高級的科技創新帶頭人脫穎而出。在技術創新活動中實行扁平化團隊組織和網絡組織,并建立了相應的項目負責制。其次,企業家精神的體現。以董事長李維謙為代表的經營者具有企業家精神和作用,在20世紀90年代企業技術創新中發揮了核心力量,他們一直都是企業技術創新的組織者和帶頭人。作為一個難得的技術與經營能力兼備的企業家,完全可以個人創業,但他卻承擔起一個國有工業企業經營者的大任,超前思維,帶頭創新。第三,建立了完善的創新機制。企業不斷改善技術人才福利待遇,參考大學及科研院所計量考核科研人員績效、核算工資獎金的方式,建立了激發技術人員創新熱情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建立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機制;建立R﹠D費用增長機制,R﹠D費用逐年增長,從2000年到2007年7年間增長了14倍多,1995年到2006年 R﹠D費用占企業銷售收入比例10%以上,2007年該比例也高達7.67%,R﹠D費用總額為歷年來最高,為技術創新提供資金保證。第四,不斷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企業不僅擁有杰出的技術創新人才隊伍,更為重要的擁有應用研究、開發研究及中間試驗等,成為國家自動低壓鑄造工業性試驗基地,企業技術中心該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擁有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的技術設施和技術保障制度與措施,這是企業這也是吸引清華大學等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創新的資本,也是承擔國家863計劃“大型數控超精密菲涅爾透鏡加工設備”項目的資本。該項目集數控技術、光電技術、在線測量技術、精密成型專有技術與一體,最能體現企業技術創新實力的項目,可以實現可加工任意曲面的重大數控設計裝備的研制,具有“高、精、尖”,是國內最前沿的超精密加工機床,可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已進入試制階段。令人驚喜的是,隨著科研人員的自主攻關,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已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的2項發明專利,還有10項申請專利,產生3項新技術。
二、啟示
星火機床有限公司較為成功的技術創新實踐,不僅應證了技術創新動力機制理論學說,而且給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有益的可借鑒的啟示:
(一)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既有內部的又有外部的,但從外因通過內因發揮作用原理和天水星火機床有限公司的技術創新成功經驗看,企業家創新精神、企業治理結構、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等內部動力是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的根本動力,有了強大的內部動力的企業就可以主動出擊,搶抓市場機會和政策機遇,得到政府扶持,合作者的青睞,可以進行多種技術創新。
(二)對于中小企業而言,雖然技術實力、資金與資源條件、經營規模等客觀條件以及抗風險能力有限,但只要具有技術創新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制定合理的技術創新戰略和創新機制,選擇科學可行的技術創新方式,逐漸積累技術力量,逐漸實現技術創新模式的轉變和升級。創新資金的籌措是企業技術創新的首要因素,星火機床有限公司積極出擊,拓展融資渠道,多方籌措技術創新資金,2007年企業爭取到了銀行專用技術開發貸款1500萬元,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技術創新方面,實行聚集戰略,選擇機床設備制造業的細分市場—精密數控金屬切削機床研制。企業還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激發技術人員創新熱情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研發投入保證機制等。該企業從過去的引進消化創新和合作創新模式為主,到隨自主創新實力不斷提高采用原創性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創新“三位一體”的技術創新模式,是企業從借助外力為主轉為以自己技術創新實力為主的技術創新方式,成功地完成了技術創新模式的轉換,成為中小企業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方面成功的典范。
參考文獻:
[1]九宣.開辦科技銀行,解決中小企業資金瓶頸[N] . 光明日報:2008年1月3日
[2] J施穆克勒.發明與經濟增長[C] .哈佛大學出版社.1966年版:208
[3]Nakahara,T.nnovation inabordess worlde economy[J] .Receach-Technology Management:1997(40).3,7-9
[4] 唐曉華,唐要家,蘇梅梅.技術創新的資源與激勵的不匹配性及其治理[J] .中國工業經濟:200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