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漾濞縣地處我國西南山區,受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氣候的影響,是一個洪水、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區。自2009年10月以來漾濞縣遭受5年連旱,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較大的挑戰和困難。該縣同心協力,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打贏了抗旱攻堅戰。本文針對抗旱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提高生態保護意識、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抓好農業抗旱及加強地下水開發利用等對策。
關鍵詞:抗旱;對策;漾濞縣
漾濞縣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中部,點蒼山之西,總面積1957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98.4%,河谷緩坡面積占1.6%。全境居橫斷山地滇西高山峽谷區南部,地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4122米,最低海拔1174米。屬亞熱帶和溫帶高原季風氣候,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征;夏秋多雨,冬春干旱年,年平均氣溫16.3℃。2014年末全縣總人口10.5069萬人,轄4鎮5鄉、65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社區,有彝、漢、白、回等17個民族,其中彝族占人口總數的47%。全縣總耕地面積12.3169萬畝,其中水田2.9094萬畝,旱地9.4075萬畝。漾濞地廣人稀,每平方公里53人。
縣境內有漾濞江、順濞河、吐路河、金盞河、雪山河等117條大小河流,均屬瀾滄江流域黑潓江水系。其中流域面積小于200 平方公里的有113條,流域面積200-1000 平方公里 的河流1條,流域面積在1001-3000 平方公里的河流2條,流域面積在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條,這些河流均屬山丘區河流。
1 基本情況
1.1 水利設施情況
漾濞縣有小(一)型水庫1座,塘壩91個,小水窖(池)14810個,泵站7個。全縣有效灌溉面積5.38千公頃,建成堤防20.49公里,治理河道15.52公里,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1.9千公頃。建成城鎮自來水廠1處、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497處、農村分散式供水工程142處。
1.2 水資源情況
全縣水資源總量為9.151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8879立方米,水能可開發蘊藏量為45.21萬千瓦,屬水資源豐富地區。現有水利工程總可供水量為3906.5萬立方米(其中農業供水3238.4萬立方米、工業供水320.4萬立方米、生活供水347.7萬立方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僅為4.3%,低于全省和全州水平。
1.3 降雨情況
從2009年10月開始,漾濞縣持續少雨,連續5年遭受嚴重干旱。2013年冬至2014年春,漾濞縣境內降水偏少,截止2014年6月11日降雨量僅為63毫米,比歷年同期偏少65%,特別是2014年4至5月降雨量僅為16.6毫米,比歷年同期偏少81%,氣溫持續偏高,氣候嚴重反常,庫塘蓄水大幅減少,全縣蓄水總量僅為28.5萬立方米。
1.4 干旱情況
持續少雨天氣,造成漾濞縣水庫、塘壩蓄水偏少,2014年發生了冬春旱,給人民群眾生活用水和農業生產用水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旱導致9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特別是雞街、龍潭、瓦廠三個鄉旱情尤為突出。全縣小春作物受災38650畝,其中輕旱22285畝、重旱11235畝、干枯5130畝;大春作物受災76500畝,其中輕旱52141畝、重旱21147畝、干枯3212畝;烤煙受災20000畝,其中成災13637畝(7970畝已無抗旱保苗用水)。全縣共計32500人、39968頭大牲畜飲水困難,涉及縣城和54個村委會的247個村民小組及1個鄉政府機關、1個村委會、2所學校。因旱高溫缺水大牲畜死亡52頭。據不完全統計,多條河流斷流,農灌溝因水源枯竭農田無灌溉用水,3000多畝水田缺水,1300多畝旱地缺墑;林地受旱19萬多畝,雞街鄉境內出現少部分云南松及雜栗樹等樹木枯死現象;牧區受旱26萬畝;部分工業、企業,發電站也因供水不足影響生產。干旱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92億元。
2 應對措施
面對嚴重的旱情,漾濞縣一是落實抗旱行政首長負責制,實行“五包一公示”,各級領導層層抓,狠抓各項責任落實;二是加強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確保群眾飲水安全。三是科學調度水資源,強化用水管理;四是水務、農業、氣象、水文、林業、民政、宣傳等部門齊心協力,合力抗旱,指導群眾積極開展農業抗旱自救,努力將旱災影響降到最低限度,確保災區群眾有飯吃、有干凈水喝,確保災區社會穩定。投入抗旱資金2052萬元(其中縣財政36萬元、各部門整合配套556萬元、群眾自籌1460萬元),抗旱人力共計57280多人次,購買10噸運水車一輛,5噸運水車4輛,抗旱設備運輸車1輛;各種應急輸水管50000米;各種水泵150多臺,輸水軟管10000米(含配件),25公斤水桶500只,2立方水袋20只;臨時解決32500人、39968頭大牲畜飲水困難。為全年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
3 存在問題
一是群眾抗旱意識淡薄;二是水利基礎設施薄弱;三是應急抗旱水源不足,抗旱應急能力差;四是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低。
4 啟示與對策
4.1 加大宣傳,提高生態保護意識。
一是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提高公眾對水源林“蓄水保土、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節氣候、改善環境”重要作用的認識。二是繼續扎實推進“森林漾濞”和“漾江生態走廊”建設,加強水源涵養林建設和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科學編制規劃,設立專項資金,嚴格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制度,消除飲用水水源地安全隱患。禁止在水源林保護區域內亂砍濫伐,堅持“違者必罰”的原則,杜絕因水源林被破壞導致水源枯竭的現象發生。三是加快生態水電工程建設進度,充分發揮水電站的“以電代柴”作用。“十一五”期間,漾濞縣投資829萬元,建成石鐘、紫陽河等片區以電代燃料工程,發揮了顯著效 益。2012年9月24日,桑不老代燃料電站開工建設。桑不老代燃料電站估算投資5982萬元(其中爭取國家投資2040萬元),總裝機0.64萬千瓦,年均發電量可達3505萬千瓦時,建成后將解決蒼山西鎮和漾江鎮12個村140多個村民小組5900多戶21500多人的代燃料生活用電困難問題,將有效保護森林植被7萬多畝,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是漾濞縣第一個“國家補助、企業運作、農民受益、協會監督”的以電代燃料項目,也是繼紫陽河電氣化電站之后興建的又一個綠色電站、惠農電站。四是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恢復地表正常植被。2007至2012年,漾濞縣投資4300萬元,完成紫陽河電氣化項目,實施六五河一級電氣化等項目;累計新建沼氣池1829口,節柴改灶1050戶,建成無煙烤房566座、太陽能熱水器1200臺;完成雪山河水源地污染治理等項目。
4.2 樹立水憂患意識,未雨綢繆
牢固樹立水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科學制定抗旱設施建設規劃。根據抗旱工作實際,制定水源工程建設規劃,合理配置水資源,因地制宜修建水庫、水窖、蓄水池及抗旱機井、塘壩等,形成大、中、小型水利工程互相搭配、布局合理的供水網絡。
4.3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抗御干旱災害能力
4.3.1加強重點骨干工程建設。加大資金籌措和投入力度,加快推進雙澗水庫、石竹水庫等重點水源工程、黑潓江漾濞段治理工程及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工作。
4.3.2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著眼長遠,統籌兼顧,根據“十三五”水利規劃和小康水利規劃,系統謀劃本縣水資源配置,解決好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州級和縣級要建立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增長機制,按國家要求足額配套地方資金,最大限度降低農田干旱損失。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小塘壩、小水窖、小泵站,存水于民,為農村抗旱提供有效的水源補充,從根本上解決抗旱基礎薄弱問題。以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為主,廣泛發動群眾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開展溝渠清淤疏挖、游修襯砌,加強排管設施的配套和維修養護,提高水的利用力,提高抗旱保收能力。2008至2012年,漾濞縣累計投入1.17億元,實施退耕還林區基本口糧田建設、以工代賑片區開發、土地開發整理等項目,建成高穩產農田2萬畝,新增耕地6886畝。投入1.5億元,新修水窖1.7萬口,小壩塘90座,引水渠57條,人畜飲水工程1469件,新增蓄水能力14.4萬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積1.6萬畝。
4.3.3 全力加快城鎮供水和農村飲水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從根本上全面提高漾濞縣抗御干旱災害的能力。
4.3.4 加大應急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力度。建議國家加大應急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力度,希望州、縣足額配套資金,引導廣大農戶投資應急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形成國家、省、州、縣和農戶“五位一體”的投資模式,加快應急抗旱水源工程建設速度,進一步提高農業防旱抗旱能力。
4.4 抓好農業抗旱救災
強化農業技術指導和田間管理,努力做好保水保墑,力爭糧食少減產。引導農民根據“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經則經、宜果則果、宜藥則藥”的原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減少高水耗農作物的種植面積。部分旱情嚴重的地區,種植烤煙、紅花等耐旱作物,大力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地膜包谷、容器育苗移栽等新技術,在保證生活用水的前提下,把農業灌溉節約下來的水調劑給工業用水,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抗旱能力,為長期抗旱奠定基礎。
4.5 加強地下水資源勘察、規劃及開發工作
超前謀劃,不提倡臨渴掘井,不要等地表水枯竭后才去開采地下水。加強漾濞縣地下水尤其是山區地下水資源的勘察、規劃及開發,做好抗旱應急后備水源建設異常重要,將來我們便可以從容應對干旱災害。
參考文獻:
〔1〕林蕩,萬里.水資源豐富地區旱災成因及對策分析〔J〕.中國防汛抗旱.2010(3):20,31.
〔2〕吳玉成.水資源大省遭遇特大干旱災害的思考〔J〕.中國防汛抗旱.2010(2):7.
作者簡介:
陳艷(1975—),女,漢族,2012年7月畢業于大連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