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賢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討脊髓損傷患者早期行間歇導尿的效果以及康復護理方法體會。方法: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6例脊髓損傷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28)和觀察組(n=28),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導尿及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早期間歇導尿和康復護理,對兩組患者臨床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康復效果優于對照組,泌尿系統感染率較對照組更低(P<0.05)。結論:針對脊髓損傷患者,早期進行間歇導尿和康復護理,有利于降低泌尿系統感染發生率,改善膀胱、排尿功能,加快患者康復速度,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脊髓損傷;間歇導尿;康復護理
脊髓損傷是骨科臨床常見疾病,是脊柱損傷最嚴重的并發癥,直接導致損傷節段以下肢體嚴重的功能障礙。本文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6例脊髓損傷患者臨床資料,探討早期行間歇導尿的效果及康復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6例脊髓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47例,女性9例,年齡21~54歲,平均年齡(37.83±2.45)歲;受傷原因:車禍事故傷30例,高空墜落傷13例,打擊傷10例,其它3例;損傷部位:腰椎損傷21例,胸椎損傷19例,馬尾神經損傷6例,頸椎損傷10例。經X線片、CT或MRI檢查,全部患者均符合脊髓損傷臨床診斷標準[1],全部患者均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病情穩定后接受康復治療。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本組56例患者分為對照組(n=28)和觀察組(n=28),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P>0.05),存在較高的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
早期頻率為6h/次,根據實際尿量調整導尿次數。當殘余尿量L>200ml時,早、中、晚、半夜四個時間段安排導尿,若L在150ml~200ml,行早、中、晚三個時間段導尿,若L<100ml,在排尿量最大時間段進行導尿,若L<80ml,可停止導尿措施[2],依靠患者自主排尿。(2)康復護理。①心理護理。加強與患者交流溝通,掌握患者心理變化,盡可能滿足患者心理需求,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情緒,幫助其樹立康復的信心,提高依從性,積極配合排尿康復訓練。②排尿意識訓練。培養患者排尿意識,有利于恢復膀胱排尿反射,采取正常排尿動作形成排尿反射,或在排尿前接受外部刺激,包括肛門擴張、下壓腹部、叩擊恥骨和尾骨等,觸發排尿反射點。針對處于休克期和恢復期逼尿肌反射功能亢進的患者,不能使用腹部下壓,避免尿液回流,造成損傷。③體位訓練。處于站立姿勢時,通過重力促進膀胱將體內沉淀物排出,減少潴留尿量。同時站立姿勢對排尿反射進行刺激,有利于恢復自主排尿,并降低尿路感染發生率。④控制飲水量。針對行間歇導尿的患者,必須嚴格控制飲水量,每日飲水量控制在2L以下,并分時段攝入,避免導致膀胱急性過度充盈而損傷。⑤并發癥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及尿液性狀,一旦發現患者尿液渾濁、血尿、有沉淀物及發燒、背痛等,應及時告知醫師處理,有效預防泌尿系統感染。
1.3 評價指標
患者接受治療后顯效:排尿反射基本恢復,無需借助間歇導尿排尿,殘余尿量<80ml;有效:尿潴留相關癥狀明顯改善,借助間歇式排尿頻率降至每日1~2次,殘余尿量≤150ml;無效:尿潴留癥狀無明顯改善,出現尿路感染[3]。臨床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觀察兩組患者尿路感染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將所收集的數據錄入表格,在統計學軟件SPSS18.0中進行實驗數據處理,以(n%)描述計數資料,組間差異以x2檢驗,在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康復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泌尿系統感染發生率
對照組患者出現7例泌尿系統感染,感染率為25.00%。觀察組患者出現1例泌尿系統感染,感染率為3.57%。兩組患者泌尿系統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顯著(x2=18.7533,P=0.0000)。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脊髓損傷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不僅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傷害,還會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和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脊髓損傷的預防、治療及康復是醫學界廣泛關注的問題。脊髓損傷主要病因為外傷,患者易出現尿潴留,影響正常排尿功能,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質量,若處理不及時或不當,引發泌尿系統感染,嚴重者危及生命安全。
膀胱功能障礙所致尿潴留是脊髓損傷常見并發癥,臨床多采用導尿管留置幫助患者排尿,但長期使用導尿管會增加尿路感染發生率,同時長期靠外界協助排尿,會降低膀胱肌力,導致膀胱發生疾病。健康人膀胱能定時自主排尿,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抵抗外界病菌感染。脊髓損傷后,膀胱無法完全、自主排尿,進而造成尿潴留,同時抗菌作用降低,為外界病菌提供滋生繁殖機會,導致泌尿系統感染。
我院采用早期間歇導尿和康復護理方式,結合殘余尿量制定科學的導尿計劃,其目的是訓練膀胱,使其間歇性擴張,促進患者自主排尿。同時配合康復護理,從心理護理、排尿意識訓練、體位訓練、控制飲水量、并發癥護理等方面進行干預,恢復患者機體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4]。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康復效果優于對照組,泌尿系統感染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脊髓損傷患者行早期間歇導尿和康復護理,有利于減少尿路感染,利于預后,促進患者膀胱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晶.脊髓損傷患者早期行間歇導尿的觀察及康復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8):759-760.
[2] 溫淑芬,饒小英,毛善蓉等.脊髓損傷患者早期行間歇導尿的觀察及康復護理[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3(9):2153-2154.
[3] 辛玉英,徐紅.脊髓損傷患者早期間歇導尿的康復護理體會[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09(4):157-158.
[4] 朱俐.脊髓損傷患者早期行間歇導尿的觀察及康復護理效果評價[J].現代養生B,2014,12(8):222-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