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庫 李鑫
摘要 針對新洲區農村雷電災害的實際情況,深入分析新洲農村雷電災害活動的規律和多發的原因,并結合農村的客觀環境,從保護廣大農村農民房屋安全和實用出發,全方位地提出了農村雷電災害對策和防護技術,最大限度減少雷電災害造成的損失,促進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深入開展。
關鍵詞 農村農民;雷災防護;防雷技術;防御建議
中圖分類號 S4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20-233-03
雷電是大氣中異性(正負)電荷相互吸引碰撞的結果,是一種天氣現象。引發雷電災害的主要原因是大電流、高電壓、強電磁輻射附著在物體上造成的。雷電災害是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公布的最嚴重的十大自然災害之一[1],災害等級第三名,僅次于暴雨洪澇、泥石流。據資料統計,我國每年因雷電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在5 000人左右,財產經濟損失在100億元左右,90%以上死亡人數在農村[2]。據不完全統計,2005~2016年新洲區共發生雷電災害事故140多起,死亡10多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千萬元。如2009年6月29日凌晨,當時天氣惡劣,傾盆大雨,雷電交加,位于新洲區邾城街顧崗村6組邱家大灣的劉福旺家遭遇雷擊,屋梁燃燒,造成房屋突然坍塌,夫妻當場被磚瓦砸壓,經搶救無效身亡;2009年8月28日10:00,新洲區鳳凰鎮雷寨村有8村民在崗地干活,天氣突然變化,大雨夾著雷電,8村民無處躲藏,跑到山腳下躲雨,遭遇雷擊,當場死亡1人、重傷1人、輕傷3人。
新洲區是武漢市的東大門,位于武漢的東北部、長江中下游北岸、大別山余脈南麓(114°25′34″~114°04′3″E、30°35′34″~31°02′24″N),總面積1 500.66 km2,南臨長江,與青山、葛店隔江相望;西瀕武湖,與黃陂區接壤;東與團風縣毗鄰,北連紅安、麻城。區內地型,由東北向西南呈15°傾斜,山崗、河流、山崗成“川”字型。境內地形起伏,地貌復雜,雷電活動頻繁,是雷電災害多發區,年雷暴平均日數36.6 d,一年四季均有雷電發生。雷擊造成建筑(構)物、設備、設施的毀壞,并伴有火災、人員傷亡等事故的發生,其人員傷亡絕大多數均發生在農村。雷電災害威脅到廣大農民、中小學學生的生命安全,因此,針對新洲區農村防雷客觀實際,筆者深入分析了新洲區農村雷電活動規律和雷電災害多發的原因,并提出農村防雷減災建議,采取必要技術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村的雷災損失,為農村防雷工作提供實際指導和參考。
1 新洲區農村雷電活動規律
1.1 地形活動規律 根據多年來的調查和對雷電災害的收集,新洲區雷電災害多發生在5條帶狀上,第1條是潘塘—徐古(樓寨崗),樓寨崗是接麻城的一條南北向山崗,多為紅砂石,如管寨村、王九甲灣、徐寨村經常遭雷擊,上述村莊均在這條崗上;第2條是鳳凰—邾城(葉顧崗),是接紅安的一條南北向山崗,如雷寨村、顧崗村等經常遭雷擊,也在這條崗上;第3條是金臺—倉埠(倉陽崗),也是接紅安的一條南北向山崗,如五云、盛咀、范咀、井山等村位于倉陽崗上,為黃粘土壤,導電性較好,處于不同土壤電阻率的交界地段,東為倒水河邊,靠近大型水體,是雷電災害多發區,有多起雷擊死傷人、畜事件發生;第4條是汪集—漲渡湖,地勢平坦,屬河水沖積平原,土壤電阻率低,地下水位高,導電性好,南面是大型水體漲渡湖,茶亭、陶咀、復興等村多次發生雷電災害;第5條是陽邏—雙柳,是地質斷裂帶,沖積土壤,土壤電阻率低,北靠漲渡湖、南伴長江,車家灣、殷店村、汪鋪村、大陳村等村經常遭雷擊。
1.2 閃電強度 新洲區雷電一年四季均有發生。1、2、11、12月相對較少,發生最多的是7和8月,閃電強度主要集中在20~60 kA。根據武漢市閃電資料,新洲區7月累計閃電次數達138次,平均閃電強度達34.792 kA,最大閃電強度達145.0 kA;8月累計閃電次數達115次,平均閃電強度達38.343 kA,最大閃電強度達145.0 kA。雷擊大地年平均密度為6.366次/(km2·a)。
1.3 雷電時間 冬季和春季雷電多伴隨冷空氣而來,雷擊地點較有規律。夏季和秋季則隨著對流天氣的發生而發生,多在午后和傍晚,主要時間集中在14:00~19:00,平均閃電強度也大,半夜也時有發生,不是很有規律。
2 新洲區農村雷電災害多發主要成因
2.1 農村缺乏防雷知識,雷擊防護意識淡薄 農民文化程度不高,絕大多數人對雷電形成原理認識很低,沒有防雷知識,防范能力有限,農村防雷設施缺乏,導致農民在野外容易遭雷擊,發生傷亡事故是經常的。
2.2 農村客觀環境 由于歷史和客觀原因,農村多為自建房,選址觀念也不科學,沒有考慮避開易遭雷擊的地方,沒有進行雷擊風險評估,也沒有經過正規的設計,往往把房屋建在農田、坡地、崗上或比較開闊的高地或地下富含礦物、地下水以及土壤電阻率突變的雷擊常發區或高發區,有的甚至建在風口上,施工時沒有采取必要的防雷措施,或根本就沒有采取,增加了房屋遭雷擊的概率。大部分農村民房占地面積大,房前屋后種有樹木,有的較高大,成了接閃體,加大了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2.3 農村房屋現狀 農村常遭雷擊,原因有二:絕大多數房屋沒有防雷裝置,即“房屋無防”;大部分農村農民缺少防雷知識,意識淡薄,雷電也不知道怎樣防,即“人不知防”。農村房屋高層建筑少,多以磚混結構為主,少數木質結構瓦房,部分房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有框架結構的建筑立柱內鋼筋也沒有直通屋頂,基本上均沒有安裝防直擊雷裝置,因此這樣的豎直主筋電氣連接無法起到防雷引下線的作用。大多農戶將太陽能熱水器、不銹鋼水箱、衛星天線等安裝在屋頂,也不做接地,這便成為雷電接觸的對象,留下先天的雷擊隱患。雷擊時產生的磁場會耦合成雷擊電磁脈沖沿著線纜侵入屋內,由于在傳輸過程中分流渠道少或根本沒有分流渠道,強度又強,就會造成屋內人員傷亡和電氣設備損壞。
2.4 不規范架路 農村的各種纜線(電視線、電源線、電話線、網絡線、廣播線等)均是由線桿架空敷設的,極不合理,極不規范,沒有安裝防雷電感應的浪涌保護器(SPD),無防雷電波侵入的技術措施,且亂搭、亂拉、亂掛現象嚴重。上述線纜總線分線架空敷設,進入各家各戶的線路也架空引入,有如織蛛網,掛于樹干上,或固定在房屋外墻上,在線路附近打雷時,沿線侵入屋內的概率很大,因此極易引起雷擊電磁脈沖、雷電波侵入導致人員傷亡。現時代廣大農村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家新農村建設不斷深入,電腦、彩電、冰箱等各種各樣家用電器日益增多,造成的雷擊事故也日益增多。
2.5 政府投入不夠 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財力有限,農村防雷設施饋乏,國家欠賬太多,技術支持不夠、公共服務不到位,組織管理能力弱,規劃主管部門、建設主管部門、防雷主管部門等防雷管理沒有到農村,防雷技術標準也沒有到農村。加上農村經濟落后,沒有防雷設施的投入。這是導致農村雷擊災害發生頻繁的原因。
3 農村防雷防護技術措施
3.1 規劃選址
規劃選址很重要,特別是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要做好前期規劃、選址,先做雷擊風險評估,盡量避開雷擊高發區[3]。雷電具有選擇性,電阻率明顯變化的地方容易遭到雷擊。從地形看,突出于周圍地貌的地方、位置地形較高的地方,在野外,不管建筑物高低,只要孤立、突出就容易遭雷擊;從地質看,地下有金屬礦藏的地方、平原與山區搭界的地方、水田與崗地接壤的地方,土壤電阻率低的地方,如河岸、地下水出口處等,均易遭雷擊;從位置看,處于上升氣流的山坡迎風面為雷擊高發區。
3.2 直擊雷防護
近年農村房屋在增高,面積在增大,遭雷擊的風險也在增大,因此要做好農村房屋的直擊雷防護。一層房屋或高度不高,遭雷擊情況很少,可不安防雷裝置。三層房屋或以上,采用磚混結構或用凝土澆灌的房屋,用8 mm圓鋼或50 mm×2.5 mm 鍍鋅扁鋼,沿屋脊、屋檐、屋角敷設接閃帶或接閃網,與立柱鋼筋焊接,用立柱鋼筋作引下線,用基礎地梁鋼筋作接地裝置[4];將引下線(鋼筋)上部與接閃帶(桿、網)焊接,下部與地梁鋼筋焊接,并分別與各層梁筋、板筋焊接,構成完整的電氣通路,形成法拉地籠[5]。砌石做基礎的房屋,應在房屋四周加裝(敷設)人工接地體。人工接地體包括垂直接地體和水平接地體,水平接地體做法是用40 mm×4 mm 的鍍鋅扁鋼埋深50 mm;垂直接地體是用50 mm×50 mm×5 mm的鍍鋅角鋼埋深>2.5 m,間隔5 m,水平接地體與垂直接地體焊接;為防跨步電壓,接地體埋深宜>1 m,面上敷5 cm瀝青,接地電阻應<30 Ω[6]。
3.3 電源系統雷電防護
農村電源線均為架空敷設,無屏蔽,在雷電活動下極易耦合雷電感應,所以必須做好雷擊電磁脈沖侵入的防護措施。農村電纜應采用鎧纜,無鎧纜應套鋼管,在進出端將電纜的金屬外皮或鋼管就近接地;入戶線的絕緣鐵腳亦應接地,但絕緣鐵腳接地電阻應符合國家技術標準。當雷電感應電壓高于絕緣子放電電壓,就會被絕緣子引入地下而泄放掉,這就保護了屋內人員和電器安全。當雷電感應電壓低于絕緣子放電電壓,就可能進入屋內,故應在入戶處加裝電源SPD。有條件的農村,應重新規劃敷設線路,采用套金屬鋼管或鎧裝電纜地埋方式引入屋內,并在入戶處做好接地處理[6]。有條件的農戶,應將空開安裝在有立柱鋼筋的立柱旁,加裝電源SPD并與立柱鋼筋連接。
3.4 弱電系統雷電防護
網絡、電話線、有線電視等應在線路入戶前,將其絕緣子或金屬終端盒機殼就近接地,有條件的應加裝信號SPD。在雷雨天時,農村居民不要上網、看電視、打電話,迅速將有線電視、網線、電源插頭拔掉,規避雷擊事故發生。夏天睡覺前將有線電視、網線、電源插頭拔掉,以防局部突然雷電。
3.5 野外農村人身防雷
雷雨天不外出,避開空曠的田野,不要在大樹下、電桿旁、避開田野中的低矮窩棚、高聳孤立的建筑物,遠離各類鐵塔、湖邊等雷擊危險區。牢記室內比室外安全、低處比高處安全、蹲下比站立安全,不要使自己成為“接閃針”。當雷電來臨或快到頭頂時,第一是要找一個可以躲雷的地方,如結構良好的水泥建筑。如果當時正好在空曠平坦的地方,又沒有地方躲,就應原地蹲下,雙腳并攏,頭向下;第二是不能扛著有形狀的物品,特別是不能帶金屬物品,不要打雨傘,隨身所帶的金屬物品應丟放在5 m以外,不要用手機,不要聽音樂,不宜騎自行車、開摩托車。
4 農村防雷減災工作對策和建議
4.1 加強防雷科普宣傳 由于農村防雷知識匱乏,防雷意識淡薄,認識不足,因此首先要改變農村落后觀念,改變農民對雷電的認識。防雷主管部門應制作雷電成因的科普宣傳窗,加大雷電防護的宣傳力度,提高廣大農民對雷電防護認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送防雷知識到農村、到農戶,開展防雷減災宣傳活動等,宣傳防雷理念,介紹雷暴發生時必要的應急避險以及雷電災害發生后的自救方法。利用電視、報紙等媒體,大力做好防雷減災宣傳工作,努力提高農民的防雷、自救、互救能力,增強防雷減災意識。
4.2 建立、完善農村防雷減災安全管理體系
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由相關職能部門(如公安、國土、消防、城建、氣象等)成立聯合機構,根據農村的客觀環境和特點,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做好防雷安全總體規劃,合理布局防雷設施,落實防雷減災安全責任制,完善雷電災害應急預案,抓好村級防雷信息員建設,及時上報雷災事故,實現防雷減災工作的良性循環。設立防雷減災基金,增加政府投入,安排專項資金逐年對農村多發地區安裝防雷設施建設,改善防雷客觀環境,能夠減少雷災發生,減輕雷災損失。
4.3 建立、完善農村雷電預警網
防雷主管部門應加大投入,完善雷電預警預報監測網絡,做好雷電天氣、雷擊密度、強度、落雷區、雷災等級等雷電監測,開展預警預報業務,做到提前發布早防范。充分利用多媒體現代平臺(電視、網絡、電話、廣播等),迅速將雷災預警預報信息發送給政府、職能部門、廣大農民群眾,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減少雷電災害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