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琳
【摘 要】坊子是一座近代膠濟鐵路沿線的工礦業小鎮,經過德據和日據時期,形成了獨特的城鎮環境和歷史景觀。本文從分析坊子的近代沿革和現狀開始,梳理出現代坊子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而針對各個問題提出相關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坊子;膠濟鐵路;發展對策
1.坊子的近代沿革
1.1坊子的形成
1868~1872年間,德國著名地質學家、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舴叶啻蝸碇袊M行地質地理考察,回國后完成了自己的研究專著《中國》,在德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并受到德皇威廉二世的賞識。1869年間,李?;舴铱疾炝松綎|半島及其內陸地區,并在其著作《中國》中描述了山東半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礦產資源。強烈的經濟利益的驅使使得德國一直覬覦山東半島的膠州灣一帶。
1897年,兩名德籍傳教士在山東巨野被殺,史稱“巨野教案”。隨后,中德簽訂《膠澳租界條約》,條約中《第二端鐵路礦務等事》之第四款日:“于所開各道鐵路附近相距三十里內,如膠濟北路在濰縣、博山縣等處;膠沂濟南路在沂州府、萊蕪縣等處,允準德國商人開挖煤井等項及須辦工程各事…德國商人及工程人,中國國家亦應按照修蓋鐵路一節所云,一律優待,較諸在中國他處之華洋商務公司辦理各事所得利益,不使向隅…”[1]
隨著膠濟鐵路的修建,德國開始在山東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探采取樣,隨后,德國工程師在坊子地區發現了煤層。1901年,德華山東礦業公司在坊子的首座大型煤井建成,取名“坊子豎井”。
1.2德據時期
德據時期的坊子以東西向的鐵路主線和連通南側礦井的煤礦支線為發展軸,以文化街和三馬路為道路骨架,劃分為鐵路區、南北煤礦開采區和華歐生活區。德據時期的坊子建筑主要是一些公共建筑和住宅,以及附屬鐵路、礦區、軍隊的基礎設施,多數為二層建筑,樓層為木構架,架構裸露,黃色的砂漿拉毛外墻面,屋頂一般為雙坡或者四坡屋頂,屋面覆蓋紅色牛舌瓦。這個時期的德國,建筑思潮顯示出浪漫主義色彩,以及工藝美術運動與新藝術運動的影響,并凸顯出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潮。這個時期的坊子建筑也帶有很多“德意志民族風格”建筑的細部特征。比如黃色的砂漿拉毛墻面、紅色的牛舌瓦屋頂、老虎窗以及蘑菇石券窗等。
1.3日據時期
日據時期的坊子,因為日本來華人口的增多,城鎮布局在原有德國規劃的布局基礎上進一步擴展,形成依托火車站與鐵路平行的東西向,南北向貫穿街坊的棋盤狀道路的城鎮格局。這時期的坊子建筑主要集中在膠濟鐵路以南的區域,大約有63處,日據時期的坊子建筑都是規模和數量比較大的,但建造水平都不是很高,基本都是在德建建筑的原有基礎之上所作的簡單擴建,與德建建筑不同的是日據時期的建筑更注重實用性,沒有太多裝飾性構件和色彩,而且按照日本人的生活習性更加人性化。
2.坊子的現狀
近代坊子的建造是以德國的小城鎮規劃和現代工礦區建設規劃為藍本的,坊子的建筑群與青島的近代建筑一樣同屬于德國風格,日占時期的建筑也基本沿襲了德國風格,因為在當時的日本本身也是很崇尚歐美設計風格的。但與青島不同的是,坊子是依托膠濟鐵路而建造的工礦小鎮,所以它的規劃建設更多的取決于它的工礦性質,不及青島華麗,更多的則是質樸實用。
現在坊子老區的大部分地下區域因采煤基本已經空了,所以也無法進行大規模的市政建設,新區建設也已經北移。而也正因為此,坊子地區得以保存了它原有的城鎮面貌和歷史景觀。但是由于近些年的發展,坊子老區人口外流,導致很多房屋現在無人居住,無人管理,保留下來的近代工業遺存都已經不同程度的損壞,大多處于損壞凋敝的狀態,鐵路沿線也呈現出荒涼的狀態。目前只有仍在使用中的坊子火車站,以及改造為坊茨小鎮的近代建筑群保存還比較完好。
3.發展對策研究
坊子的保護和再利用問題在上個世紀末就已經納入進了濰坊市的城市發展計劃中,現在的坊茨小鎮已經成為濰坊市標志性的旅游景點和愛國主義基地,知名度隨之提升。但是依托坊子火車站所形成的整個坊子地區還沒有形成一個保護和再利用的整體。
3.1目前存在的問題
⑴缺乏政策引導和資金注入。2006年12月,坊子的近代建筑群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近代膠濟鐵路沿線的工業小鎮其遺存至今的近代建筑文化遺產和歷史街區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坊子區也成立了專門的坊子德日建筑保護辦公室。政府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至今還未有相應的政策來引導,目前坊子地區多數歷史建筑遺存與街區除了再利用的少數之外,大多數處于荒蕪的狀態,破損狀況也越來越嚴重。再一個單純靠政府的資金投入還不是很充足,而目前開發商對坊子的關注還比較少,相對投入資金也較少,這也是造成坊子目前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
⑵單純關注建筑群。因鐵路而生的坊子是一座近代工礦小鎮,它的城鎮是由近代建筑群,鐵路,周邊傳統建筑共同組成的,這也構成了坊子作為一座近代半殖民性質城鎮的特色,但是一直以來對于坊子的關注大多集中在近代德日建筑群,對于坊子的保護和再利用應該從城鎮格局、歷史街區的角度出發來考慮。
3.2發展策略
3.2.1整體性保護
建筑不是孤立的,街道不是孤立的,歷史性景觀也不是孤立的,只有將這些合并為一個整體,從整體保護的原則出發,力求保證最完整的坊子鎮的城鎮格局、街巷肌理、歷史建筑。
3.2.2保持原真性
坊子位于濰坊周邊地區,經濟發達,所以還沒有經過大量的開發,目前還保持著比較好的原真性。坊子的區域環境比較天然,鄉村、綠化,可以通過改造將坊子改造為一個德國化的歐洲小鎮。
3.2.3可持續發展
坊子作為城市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不破壞城市文脈和城市肌理的條件下,它可以有效地延續城市記憶,增強城市發展歷史的厚重感。坊子特有的歷史景觀和城市文脈向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訴說著它的歷史。坊子作為近代膠濟鐵路沿線工礦小城鎮的一個縮影,發的發展和衰落也具有著一定的代表性,是近代重要的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和相關地。
3.2.4建立完善相應政策
2006年,在江蘇無錫舉行了首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隨后,國家文物局下發通知,對加強工業遺產保護提出了明確要求。對于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問題也有一些可以借鑒的案例,但是這需要政府部門的介入,制定相關的政策,統籌引導。 [科]
【參考文獻】
[1]《膠澳租界條約》(1898年3月6日,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北京).引自青島市檔案信息網:http://www.qdda.gov.cn/.
[2]濰坊市坊子區政協文史委編著.坊子區文史資料.第五輯(內部資料)[Z].1990.
[3]建筑文化考察組,濰坊市規劃局.山東坊子近代建筑與工業遺產[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
[4]姜波.山東坊子近代德式建筑的現狀和保護[A].張復合.中國近代建筑與保護4.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526-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