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龍
【摘 要】回鄉大學生進行農業創業是促進農村大學生就業,實現高等學校教育改革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新舉措。我國大學生在回鄉農業創業存在著大學生農業創業心理準備不足,創業意愿不明顯;大學生農業創業資源條件不佳,創業平臺不充分;大學生農業創業資金籌措困難,創業基礎不穩定;大學生農業創業管理經驗缺乏,創業能力不適應等問題。為促進大學生就業,實現對農村生產資源的優勢開發,我國相關部門必須有針對性的采取回鄉農業創業意愿激勵、促進要素流轉、實施項目扶持、加強能力孵化、強化專家跟蹤等多種化解方式,幫助回鄉大學生開拓農業創業之路。
【關鍵詞】回鄉大學生;農業創業;困難;建議
0.引言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工業、服務業等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為了較為完善的發展體系,而農業的發展依然存在眾多弊端。回鄉大學生進行農業創業,所得到的各項支持并不充分,不足以幫助回鄉大學生順利進行農業創業,面對各項困難,很多大學生放棄農業創業,轉而選擇了其他創業道路,導致高素質農業創業的人才進一步流失。因此,分析我國回鄉大學生農業創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化解措施,對扶持回鄉大學生農業創業具有指導作用,也是我國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基礎性工作,可為我國開辟新型現代化農業之路奠定堅實基礎。
1.回鄉大學生農業創業的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回鄉大學生農業創業之所以遇到各項困難和問題,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正是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回鄉大學生農業創業不夠理想。
1.1大學生農業創業心理準備不足,創業意愿不明顯
根據湖北幾所大學2012 年對在校畢業生進行農業創業的調查顯示,大約有近一半的大學生都表示如果條件允許,更愿意進行自主創業,但是,在這將近一半的大學生中,有90%以上的大學生并沒有做好創業的心理準備,對回鄉進行農業創業存在巨大的心理恐懼。在另一項就業去向的調查中,大部分畢業生依然更加趨向于畢業后立馬就業,其次是選擇考研,或者出國留學,有強烈欲望想要進行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少之又少。當被問及為什么不愿意畢業后回鄉進行農業創業的時候,回答大多是“沒有能力”、“沒有資金”、“容易失敗”等原因。
另據相關調查顯示,有55%的應屆畢業大學生對當前我國農業的生產情況、相關法律法規不甚了解。但是,超過5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對農業生產的相關知識較為了解。由此可見,大學生對于農業管理的相關知識較為了解,而對于現實中關于農業的發展現狀不甚了解。由于不了解當前農業發展的前景,不了解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可以帶來的優惠和利益,大學生回鄉進行農業創業的意愿就不夠強烈。
1.2大學生農業創業資源條件不佳,創業平臺不充分
在業務資源方面,回鄉大學生進行農業創業,很多情況下并不知曉應該如何選取科學的賺錢模式。對賺錢模式一知半解,這就導致農業創業的過程中效益不高,無法將大學生的才智充分發現出來。業務資源不豐富,是導致大學生回鄉農業創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客戶資源方面,大學生在選定了農業創業的方向之后,就要分析項目的客戶資源是否豐富,還要考慮如何組建營銷團隊來拓展客戶資源。然而,在這個兩方面,剛畢業的大學生顯然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他們缺少對市場分析的經驗,另一方面,如何組建高效率的營銷團隊,對他們來說也是極其困難的工作。
在技術資源方面,回鄉進行農業創業的大學生沒有資金和經驗的優勢,只能靠創新和技術來取勝,但是,目前很多回鄉農業創業的大學生并不明確自己創業的項目技術優勢在哪里,更不清楚如何來體現出“他無我有”的技術優勢,導致他們的產品難以獲得客戶的認可。
在經營管理資源方面,對于剛剛踏出大學校門的大學生,他們缺少社會實踐經驗,在農業創業方面,他們更是沒有農業項目的經營管理經驗,很多工作都是第一次接觸,導致農業創業過程頻頻出現問題,影響了創業的成功。
在財務資源方面,對于大學生創業者來說,啟動資金是比如可少的創業要素,也是他們必須要面對的困難之一。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學生剛畢業,并沒有充足的資金來滿足農業創業所需要的財務支撐,即使是政府、學校各方的資金支持也只是杯水車薪,無法有力的幫助大學生完成一系列的創業需求。
在人力資源條件方面,任何一個農業創業項目都不是一人單槍匹馬可以成功的,特別是對于農業創業這種帶有技術性的項目,更需要一個有技術、有能力、團結、奮進的創業團隊。而目前,大部分大學生回鄉農業創業都沒有屬于自己的創業團隊,創業過程中人力資源條件缺乏,影響了創業的順利進行。
1.3大學生農業創業資金籌措困難,創業基礎不穩定
在目前的籌資渠道中,大部分大學生并沒有充足的農業創業資金,存在自身資金匱乏的問題。作為學校一方,也無法從現有的學校經費中抽出資金來支持大學生回鄉進行農業創業。而大學生要想通過商業融資的手段來獲得資金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大學生并沒有很高的信用等級,銀行對貸款給大學生進行回鄉創業也并不支持。另外,大學生回鄉進行農業創業所選擇的項目也是不盡相同,風險也難以評估,風險投資的可能性也很小。而其他諸如典當融資、融資租賃等方式更是和大學生回鄉創業不沾邊,所以,大學生回鄉創業的過程中,資金問題相當嚴重,因為無法籌措到充足的資金,也就沒辦法穩固創業基礎,影響了農業創業的可能性。
1.4大學生農業創業管理經驗缺乏,創業能力不適應
農業創業是一個艱辛的過程中,進行項目的管理工作比較繁瑣,很多事情需要大學生親力親為,一方面,很多大學生回鄉進行農業創業過程中,由于在校學習期間沒有農業生產的管理經驗,所以,在創業中不知如何進行項目的管理,缺乏必要的農業項目管理經驗,導致農業項目的成功率低。另一方,很多大學生存在“眼高手低”的毛病,他們有一腔熱血,但是,在創業過程中,必定要承受各種痛苦和挫折,在市場拓展、產品開發、企業創建的過程中,大學生不僅沒有豐富的經驗,又難以承受失敗和挫折的打擊,所以大學生在回鄉回鄉進行農業創業的過程中會感到困難重重,經常會出現放棄的念頭。
同時,管理的重要性還體現在農業創業的中后期,當農業創業達到一定規模之后,能否繼續發展壯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夠做好管理工作。大學生沒有創業的經歷,在創業理財、營銷、溝通、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尤為不足。如果大學生沒有及時把握管理的方法和要點,依然有可能因為管理不當而毀掉前期努力所得的成果,導致創業失敗。
1.5大學生農業創業創新意識欠缺,創業前景不明朗
大學生回鄉進行農業創業,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要走創新的路子,因為大學生和其他創業人群相比,在資金、條件、經驗等方面都沒有優勢,因此,大學生回鄉進行農業創業必須要明確創新的重要性,但是,現實的情況并不理想。據相關調查顯示,60.1%的大學生自我感覺創新能力一般,28.5%的大學生感覺自己的創新能力較好,只有不到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具備了農業創業所需要的創新能力,有自信可以在農業創業的過程中發揮出自己的創新能力,進而獲得成功。
2.鼓勵回鄉大學生農業創業的建議
2.1進行意愿激勵,增加大學生農業創業興趣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首先,要根據大學生的實際不斷調整大學生回鄉進行農業創業的優惠政策,激發大學生創業的意愿。目前很多政策都無法真正的落實,所以,政府必須要考慮到大學生回鄉進行農業創業的特點,考慮到他們進行農業創業的困難和所需要具備的資源條件,在此基礎上,展開各項的政策支持,例如,很多大學生有回鄉進行農業創業的想法,但是懼怕沒有充足的創業資金,針對這個情況,政府就可以設立創業資金扶助項目,為了能夠更好的資助大學生進行農業創業,實施“先考察,再扶助”的政策,派專員到農業創業的基地進行考察,進而確定扶助的資金數額,這樣就可以消除大學生農業創業的資金顧慮。
其次,要經常走進學校,宣傳最新的政策法規,向大學生講述一些大學生回鄉進行農業創業好處和優惠,增加大學生農業創業的興趣。大學生處于校園這樣一個相對閉塞的學習環境中,對于農業創業的政策支持和優惠知識不甚了解,所以,政府部門一定要定期派相關人員走進高校,可以采用講座、有獎問答等方式向大學生宣傳大學生回鄉農業創業的政策和優惠知識,激發大學生創業的興趣。
最后,大學生萌發了農業創業的意識,政府要給予積極的引導和支持,要積極提供必要的資源條件支持,鼓勵他們回鄉進行農業創業。政府可以到高校,將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集中起來,進行再次的農業創業政策講解,或者進行適當的農業創業知識、技能培訓。當大學生返鄉進行農業創業之后,政府要進行跟蹤扶助,為回鄉大學生提供農業創業所需要的各項資源條件,幫助他們更加順利的進行農業創業。
2.2鼓勵要素流轉,創造大學生農業創業條件
首先,激活土地要素的高效流轉,政府要制定與大學生農業創業相配套的土地使用政策,。農業創業的過程中,沒有土地的支持,大學生回鄉農業創業就基本的土地基礎。政府要為大學生提供土地支持,主動與大學生農業創業當地的農村進行溝通,安排充足的土地給大學生進行農業創業,大學生有使用土地的權利,以便于大學生可以進行各項農業創業工作。
其次,激活農業資本要素的高效流轉。目前,資金問題幾乎已經成為大學生創業者和預備創業者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對于參與農業創業的大學畢業生而言更是如此。現實生活中許多有志于投身農業創業的大學畢業生,都因為資金短缺而不得不放棄創業的夢想。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設立農村創業風險基金顯得十分必要。依靠農村創業風險基金的方式,為回鄉創業的大學生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
再次,激活農業科技要素的高效流轉,加強對大學生農業創業進行指導和培訓。政府可以委派專家到大學生所在的創業基地進行專門的指導和培訓,幫助大學生提高創業的積極性,提高創業管理的水平,積累創業管理的知識和經驗,并積極主動了解大學生在農業創業中存在的困難,做好持續性的技術支持。
最后,激活農業人才要素的高效流轉,回鄉大學生進行農業創業,人才是必要的創業要素,大學生一人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因此,為了增強大學生農業創業的力量,一定要進行必要的人才支持,為大學生創業團隊提供技術、管理、營銷各方面的人才,以人才進駐的方式為大學生提供人才要素支持。
2.3給予項目扶持,增強大學生農業創業動力
2.3.1政策支持、項目支持:扶大
目前,國家專門針對創業項目制定了各項的扶持政策,在這其中就包括了回鄉大學生農業創業的扶持。為大學生提供政策支持和項目支持。在政策支持方面,一方面,是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為回鄉進行農業創業的大學生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是要讓回鄉進行農業創業的大學生知道優惠、扶持政策的存在,并協助他們獲得這些優惠和扶持。在項目支持方面,政府要盡一切可能,在技術、資金、管理、營銷更方面為回鄉農業創業大學生提供支持,幫助他們更好的進行農業創業,將因外界因素而影響創業成功的概率降到最低。
2.3.2法律支持、資金支持:扶優
回鄉進行農業創業的大學生對創業的法律知識知之甚少,所以死,扶優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為回鄉進行農業創業的大學生提供法律支持,向他們講解法律知識,必要的時候提供法律援助。在資金方面,要及時了解回鄉進行農業創業大學生的資金情況,盡可能幫助他們獲得資金的援助,幫助他們進行各項融資活動,盡力爭取更多的創業資金。
2.3.3行政支持、科技支持:扶強
現在,創業項目的審核、審批等流程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對于回鄉農業創業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對行政審批等流程不夠熟悉,而且,過于繁雜的行政審批過程也不利于回鄉大學生進行農業創業。因此,扶強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提高行政支持的力度,盡量簡化回鄉大學生農業創業的審批流程,對于各項需要通過行政進行審核的工作,都盡量化繁為簡,為大學生農業創業提供綠色通道。在科技方面,農業創業過程中,科技的力量必不可少,很多農業創業成功的例子都說明,以科技取勝是農業創業的一條捷徑,所以,為了提高回鄉大學生農業創業的成功率,要提供更加強大的科技支持,結合大學生農業創業項目的實際情況,及時了解項目所面臨的技術困難,派技術專家協助解決;在農業產品研發過程中,也要積極提供科技支持,解決大學生產品研發的困難,提高研發的成功率。
2.4進行創業孵化,提高大學生農業創業能力
創業孵化,指的是為回鄉進行農業創業的大學生提供一個創業資源平臺,這個平臺具有“孵化”的作用,依靠平臺中的各項資源條件,讓一個能夠成功的創業項目成功“孵化”,直到創業成功。具備這些資源條件的平臺可以稱為創業孵化基地。為回鄉進行農業創業的大學生提供共享服務空間、經營場地、政策指導、資金申請、技術鑒定、咨詢策劃、項目顧問、人才培訓等多類創業的服務。
2.5實行創業跟蹤,擴充大學生農業創業水平
2.5.1專家咨詢
專家咨詢可以為大學生回鄉進行農業創業提供必要創業知識和技術支持。專家咨詢的內容主要包括了:財務、稅收、成本控制、管理、營銷等要素。在財務方面,專家可以為大學生提供財務管理方面的建議和指導,進而幫助大學生更好的進行創業過程的財務管理。稅收方面,專家主要幫助創業者了解創業資金稅收方面的知識;成本控制方面,專家可以指導回鄉大學生如何合理控制農業項目的成本支出,進而幫助創業大學生節省資金,提高效率。在管理和營銷方面,專家可以給回鄉大學生提供農業項目管理和產品影響的方法和策略,幫助回鄉大學生糾正不正確的管理和營銷方法,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2.5.2融資輔導
由于資金是農業創業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因此,在回鄉大學生進行農業創業的過程中提供融資輔導就顯得十分有必要。在政策性貸款和投融資機構創業初期,以及創業開始之后,為提供融資的輔導,向他們講述政策性貸款和投融資機構的相關知識,必要的時候可以幫助或者帶領返鄉大學生到指定的政府或者投融資機構進行融資,幫助他們更快獲得創業資金。
2.5.3政策申請
目前,回鄉大學生可以享受國家的多項政策補貼和優惠,由于很多回鄉大學生在創業期間并不知曉這些政策和優惠,錯失了很多獲得補助的機會,影響了農業創業的進行,所以,有必要在大學生創業期間,協助他們進行政策申請,得到可以得到的政策扶助,讓回鄉大學生感受到政府的關注和支持,提高他們創業的信心和動力。
綜上所述,大學生回鄉進行農業創業大學生自主創業不僅可以提高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同時,還可以為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輸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有利于我國農業實現現代化轉型,提高農業生產隊伍的整體素質,推動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穩定發展。雖然當前我國大學生回鄉進行農業創業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但是,只要高度重視大學生回鄉進行農業創業的事業,并凝聚高校、政府、社會以及大學生自身的力量,就可以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素養,激勵更多大學生投入到回鄉農業創業中來。 [科]
【參考文獻】
[1]李偉,劉春燕,王維.農學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三年實踐教學為例[J].牡丹師范學院學報,2010(06):97.
[2]張曉霞.對扶持大學生回鄉創業的探討[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10(04):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