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民
【摘 要】生態道德教育是一種新型的德育活動,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廊坊地區所面臨的農村環境惡化及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相對滯后的現狀,使該地區農民生態道德教育亟待加強。我們要通過建立有效的生態道德教育領導體制,建設生態道德教育隊伍,將生態道德教育納入京津冀區域環境規劃,大力開展周邊環境保護教育實踐活動等各方法,培養廊坊地區農民的生態道德意識、提高生態道德知識、養成生態道德行為。
【關鍵詞】廊坊地區;農民;生態道德教育
生態道德是反映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一種行為準則。對自然的尊重,就是生態道德的本質特征,它把“人與自然是否和諧作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來指導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1](p95)。生態道德教育是在橫向比較、縱向揚棄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德育觀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教導人們,不僅人對人的社會行為,而且人對自然環境的自然行為都要進行倫理評價。
近幾年來,瘋牛病、禽流感、口蹄疫、有毒大米等一系列危害社會公共衛生安全的問題一浪接一浪的爆發,城鄉居民健康程度下降,醫院每年出生的殘疾孩子數量不斷上漲,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農村的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農業生產污染、農村生活污染、城市和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農村生態破壞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環境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從而逐漸形成了傳統的點源污染與新興的面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的現狀,農村環境保護壓力巨大。而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過程中,包括新型農民的生態道德品質,因此無論是從農村或從新農民的整體發展來看,亦或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加強農民的生態道德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加強廊坊地區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廊坊市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困境。
1.1廊坊市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1.1.1生活垃圾污染問題
農村的生活垃圾既有農村自身的產生出來的,也有城市生活垃圾向農村轉移出來的,農村生活垃圾出現了像城市垃圾一樣的“趨同化”。尤其在城郊和兩縣的交界地帶這種現象更為嚴重。如三河市燕郊鎮西城子村旁邊有一個處理燕郊地區垃圾填埋場,污染十分嚴重;大廠回族自治縣邵府鄉雙臼村農村的“垃圾帶”。這些垃圾堆中,各式各樣的垃圾袋、食品包裝袋、農膜、橡膠制品、電池、農藥瓶等摻雜其中。由于這些垃圾不易降解,加上農村垃圾不像城市垃圾那樣得到及時的分類處理,農村垃圾越堆越多,垃圾混雜,長久以往,呈現出毒害化發展的趨勢。
1.1.2畜禽養殖污染問題
近年來,廊坊市一些地方的農村如大廠三河的肉牛養殖、廣陽區北旺鄉的奶牛養殖養殖業得到很大的發展,從而增加了農民收入。但由于資金和技術方面的限制,農戶的農業養殖普遍規模不大,具有“散”、“亂”的特點,這加劇了環境污染。由于畜禽養殖戶基本上沒有污染治理設施,畜禽糞便對周邊的水源、土壤和空氣等造成嚴重污染,成為畜禽疫病、寄生蟲病和人畜共患病的傳染源,對農民生存環境和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威脅。而在畜禽的規?;⒓s化養殖的過程中,由于選址不合理,造成畜禽糞便不能及時為農業利用,也難以進行有效的處理。
1.1.3農村工業污染突出
近幾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廊坊市的鄉鎮企業迅速發展,主要以化工、機械、建材、木材、食品等行業為主,對于解決貧困,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極大地作用。但受制于天生的弱點,民營經濟起點低,規模小,布局分散,工藝落后,絕大部分沒有污染治理設施,有的企業甚至非法排放工業廢料,如霸州市兩家金屬制品公司向林地水體傾倒工業廢物,給當地造成嚴重的污染。[2]農村工業企業的廢水、廢氣、廢渣等“三廢”超標排放已成為影響農村地區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
1.1.4農田面源污染問題
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化學肥料農業生產中廣泛地使用,但化肥施用超標十分嚴重,“用全球8%的耕地,生產了全球21%的糧食,同時化肥消耗占全球35%”[3]居世界第一[4](p23)。在廊坊市農村這種情況情況也十分嚴重,典型表現為農作物產量的提高與維系單純依賴于化肥投入,氮磷肥料嚴重超高量使用,耕作方式粗放,造成“土壤養分非均衡化嚴重,土壤板結,土壤生物性狀退化,土壤酸化、鹽漬化增加”[5]。除了化肥的超量使用,近年來,在廊坊市的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農膜等都存在超齡使用的現象使用,致使有害物質的含量已經嚴重超過土壤本身的消解能力,造成了農田面源的嚴重污染。
1.2廊坊地區農民生態道德教育亟需加強
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包含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新型農民的全面發展包含著農民生態道德素質的提高。不管是從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還是從新型農民全面發展的角度來說,都需要生態道德教育,顯示出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廊坊地區農民的生態道德教育現狀如何?對此課題組對廊坊地區農民的生態道德教育做了社會調查,就調查結果來說廊坊地區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農村居民生態知識貧乏
廊坊地區農村居民的環境知識相對比較貧乏,獲取生態知識的途徑也是比較單一。廊坊地區農民生態道德認知主要來源于零散的新聞傳媒和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缺乏較為廣泛的攝取渠道,農民生態道德認知的系統性和整體性較差,在學校里也只是在其它學科的教學活動中間接地了解到的,沒有進行系統的學習。
1.2.2生態道德意識薄弱
在調查與走訪中發現,農村地區居民的環境意識普遍比較淡漠。在對待垃圾的問題上,大部分居民直接傾倒于河溝,形成“垃圾圍村”的嚴重局面;對于廢舊農藥瓶、廢電池等有毒垃圾如何處理,并不了解。對于長遠的、廣泛意義的環境保護問題了解度和關注度普遍較低,普遍認為地球大么大,個人即使排放一些污染物,環境也不見得變的太差。環保知識獲取的積極性不高,如燕郊一些村莊設有環境保護宣傳欄,而村民幾乎很少去瀏覽學習。
1.2.3農民生態道德行為失范
生態道德行為,是指人們在生態道德認知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動,是人的品德的一個重要的外部表現,也就是說,生態道德行為是改善自然生態環境而進行的具體的實踐活動。就調查借來看,廊坊地區農民生態道德行為存在失范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農民參與環?;顒拥姆e極性不高。大家把治理環境的希望寄托于政府。例如農民向河里或道路上扔垃圾,這是大家都非常痛恨的事情,但是誰也無可奈何,政府組織人力、物力清除垃圾,但是村民自己卻不愿意組織起來,或者自覺地處理垃圾。造成了生態行為的不主動。
2.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內容
2.1生態道德意識教育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以及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理論等,都是在強化生態道德意識。在培育生態道德意識的過程中,要對農民講明生態問題的嚴重性,使其生態憂患意識油然而生,還要讓他們真正意識到農村生態問題主要是農民造成的。而廊坊地區位于首都經濟圈內,廊坊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對于首都經濟圈的發展起著特殊的作用。
2.2生態道德知識教育
生態道德知識育主要是通過生態知識教育和生態道德知識教育,使受農民真正樹立生態道德觀念,明確善惡標準,進而培養出良好的生態道德能力。逐步在農村普及環境科學知識,用一些引起環境破壞、生態惡化的事例,尤其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例教育農民,可以有效地增強他們生態的危機感和保護自然環境的責任心。還要積極學習我國頒布的《環保法》等一系列法律及地方制定的旨在保護環境的法規法令如廊坊文安縣制定的《農村環境衛生村規民約及教育引導制度》。
2.3生態道德行為養成教育
生態道德養成教育,作為生態道德轉化為社會實踐的關鍵性環節,也是生態道德教育的內容。它的內容十分廣泛,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習慣和職業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在日常行為中,農民養成的生態道德行為是生態道德教育的過程和歸宿。倡導農民科學合理地消費、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提倡簡樸倡導人們在消費過程中自覺抵制對生態環境有影響的物質產品和消費行為,主動購買在生產和使用中對環境友好和對健康無害的綠色產品。從農民最關心的事情做起,從具體事情做起,與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和實踐活動相結合,與解決生態問題的各項工作結合起來,貼近農民、貼近生活,克服形式主義,真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廊坊地區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發展對策探討
3.1建立有效的生態道德教育領導體制
農民生態道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對象廣泛、內容豐富、層次復雜。因而需要在廊坊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職責明確、齊抓共管、覆蓋全社會的工作機制。改革黨政干部考核評價任用制度,加大對各級黨政領導者生態文明建設的問責力度,特別是把生態文明建設實績作為任用干部的依據。只有改變唯GDP論英雄的政績導向,指揮棒的導向正確了,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成為普遍行為。
3.2挖掘廊坊教育資源,建設生態道德教育隊伍
在建設生態道德隊伍時,可以大力挖掘廊坊地區的教育資源。廊坊地區高等教育資源較為豐富,本??萍案叩燃夹__數十家,僅燕郊就有華北科技學院、防災科技學院等6所高校,師生近10萬人,其中一些院系的專業涉及生態道德教育,可以聘請從事生態專業教育的教師舉辦講座,各級各類高等院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把環境保護內容納入教學體系。通過學校教育,激發大學生從生活中一點一滴小事做起,從遵守最起碼的生態道德規范做起,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和引導德育主體領悟生態學的真諦,激發其生態道德情感,促進其生態道德品質的自覺生成,不斷提高生態道德行為能力在此基礎上,可以針對在校大學生設立基金項目進行環境狀況調研,鼓勵大學生開展“環保下鄉”走向農村開展生態道德教育。
3.3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途徑
3.3.1充分利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契機,將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區域環境規劃
農村生態環境與城市生態環境以及區域生態環境是息息相關的,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系。京津冀協同發展強調以區域資源環境,特別是水資源、大氣環境承載力等為約束,嚴格劃定保障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紅線,合作推進“環首都國家公園”和區域性生態廊道建設,廊坊市必須充分發揮“京津走廊”的區位優勢,充分利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契機,將農民的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區域環境規劃之中,這勢必然會大大加強廊坊地區農民的生態道德教育水平。制定環境規劃時,三地應當以問題為導向,尋求解決的方法,設計有效的措施,切忌“同床異夢”。規劃的制定應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層次分明、邏輯清晰、井然有序。二是應明確誰跟誰協調、誰跟誰一體化的問題。
3.3.2大力開展周邊環境保護教育實踐活動
在政府機關、學校、社區、企業開展各種形式的生態教育實踐活動,如環境知識競賽、清潔行動、生態環境污染事件討論會等,增加公民環境保護的興趣,培養公民生態道德情操,就是要注重講節儉從我做起,從節約每一張紙、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粒糧食等做起,講節儉還要珍惜自然資源、愛護花草樹木、野生動物、人文景觀,保護生態環境,爭做樹立勤儉節約風尚的實踐者和傳播者,形成“人人關心環境,人人參與保護”的社會氛圍。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工作,使人們了解鄉鎮企業污染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和生態破壞造成的危害,尤其要提高鄉鎮行政部門、企業領導的環境意識和法制觀念。調動各方面的力量,自覺保護環境,控制環境污染在農村的蔓延。
3.3.3強化媒介宣傳作用
為了將生態道德深入到農民心中,采用適合農村特點的生態道德宣傳方法至關重要。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的宣傳設施,如村廣播臺、地方電視、村宣傳欄、墻上標語、露天電影等宣傳生態道德。如果有條件的話,不同的村莊還應該給農民預定一些關于農村環境、農民致富的報紙、雜志。此外,要不斷創新宣傳類型和宣傳渠道,如制作卡通畫、宣傳掛歷、年歷等,也可以在傳統的節日中進行生態道德文化演出。市相關環保部門開展創模展板巡展活動。在市集、廣場等人群集中地點組織開展創模巡展活動,并深入轄區農村及鄉鎮企業開展宣傳,廣泛組織機關工作人員、企事業單位職工、中小學師生、社區居民觀看創模巡展。
3.3.4利用農村經濟發展的平臺進行教育
從經濟角度來講,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發展的問題, “即 ‘發展不足和‘發展不當的問題”[4](p74)。因此道德教育要融入到農村經濟發展中去,發展新產業。生態道德教育只有與增加農民收入結合起來,給農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利益,才有說服力和感召力,才能激發農民學習生態知識、運用生態知識的積極性。結合鄉鎮規劃,調整產品結構,改善企業布局。對能耗高、浪費大、布局不合理、污染嚴重的鄉鎮企業,應視情況不同分別采取關、停、并、轉、遷等措施,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環保達標的企業予以獎勵。
3.3.5健全廊坊農村環境保護法規,加強農民“他律”
法律與道德雖然分屬兩種不同的社會現象,但二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辯證統一關系?!耙环矫妫膳c道德具有外在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法律與道德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亦即內在的必然聯系。”[6]因此要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和城市環保同等重要的地位,納入廊坊市環保和生態建設的總體規劃,并作為實施的重點,制定和完善規章政策。必須抓緊制訂和完善無公害農產品及農藥、化肥使用規程等相關標準、法規以規范農藥、化肥的使用,推廣符合生態要求的施肥和施藥技術。 [科]
【參考文獻】
[1]姬振海.生態文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新苓.向林地水體傾倒工業廢物6人因污染環境罪被捕[N]廊坊都市報,2014-5-5.
[3]我國化肥使用量占全球三成土壤“虛胖”有煩惱[EB/OL].(2015-3-18)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5-03/18/c_1114682585.htm
[4]花明等.新農村建設:環境保護的挑戰與對策.[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4.
[5]周艷華.廊坊市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2(2).
[6]陳曉東.我國高校生態倫理教育的路徑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