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馨竹
【摘要】隨著我國對文物保護力度的加強,國家和政府越來越關注我國古建筑的保護與修繕,關于古建筑的木作修繕技術的研究也在長期的修繕工程實踐中逐步深入。本文將從多個方面對園林古建筑木作工程修繕技術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探討,僅供參考。
【關鍵詞】古建筑;木作工程:保護;修繕
我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歷史的國家,遺留下來的古建筑不計其數。而時至今日,眾多的古建筑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殘損破壞,特別是關于木構件及結構的破壞,這關系到古建筑的流傳與延續,古建筑木作修繕技術的提高對于古建筑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古人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文物保護意識,除了個別的一些建筑可能由于獨特的歷史價值受到少數人的保護(比如我國很多古代石刻依存都是由地方士紳建造圍墻房屋保護的,但這個數字很少)。蘇東坡在《東坡志林》提到,他曾在見過某地漢代的講堂,并認為這是海內遺留下來的最古建筑。推想起來可能是類似武梁祠的石造建筑。不論如何,蘇東坡如在當地任職,肯定會設法保護這座建筑。但這是相對特殊的歷史建筑而言。與此相對,對于實用建筑,不論是宅邸宮殿還是壇廟城垣,既然是生活中使用的一部分,要求其新而堅固是正常不過的事情。可以想見,這種指導思想之下如維修一座木構建筑,那么必然是丟棄全部腐朽的木料,替換上新的木料,用時興的架構取代原有的架構(屋架制度無論中日韓,歷史上都是不斷演變的),最后再粉刷一新(或者全部拆除重建)。這種做法的原因,梁思成在《中國建筑史》上將其歸為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客觀上土木結構保存不及石構;主觀上東亞文化就有不求木構建筑長久的傳統,基本是公允正確的。
所以我們應該明確的原則是:????(一)“修舊如舊”的概念需要細細辨析;“修舊如新”存在爭議,但并非絕對錯誤,更不是某國某地的獨有特色;
(二)現代文物保護理念如何具體落實到每一棟不同的建筑甚至一棟建筑的不同部分,這是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問題在于實際的操作。當然,目標總的而言還是盡可能長久地保留歷史建筑的存續和風貌;
(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三、古建筑工程的分類
指不改變古建筑的內部結構、外貌、色彩、裝飾等現狀,而進行的經常性的小型修繕,如屋頂補漏等。
經常保養可以較長時期的保持不塌不漏,一方面避免了殘毀情況的繼續發展擴大,延長建筑物的壽命,另一方面為徹底維修時所用材料、經費以及技術力量的籌集贏得較充裕的時間。
又稱搶險加固工程。是在古建筑發生嚴重危險情況時,所進行的支頂、牽拉、擋堵等工程。目的在于保固延年,以待條件成熟再進行徹底修繕。
因此搶救工程的任何技術措施,都應該是臨時性的措施,并應考慮不得妨礙以后的徹底修繕工作。因而一切技術措施都要做到既安裝方便,又能比較容易地拆除,更不能采用澆灌式的固結措施。
又稱修理工程。一般是指中型或大型的,按照保存現狀的原則進行維修的工程,如翻修整個屋面,更換部分大木構件,或是全部落架重修等都屬于此類工程。
(四)復原工程
又稱復建工程。為了某種特殊需要,將僅存遺址的重要古建筑,按它原來的式樣、結構、質地和工藝重新建造起來的工程叫做復原工程。
(五)木結構維修工程
現象:整體框架歪閃,木構件彎曲、劈裂、脫落、糟朽、折斷等;
術:扶正、替換、加扒或箍、灌注等。
(六)磚石結構維修工程
現象:墻體開裂、地基沉陷、表面風化;
技術:灌漿、加箍、新建保護棚等。
四、木作工程技術應用
1.新材料的使用
新材料的使用不是替換原材料,而僅僅是為了補強或加固原材料結構。
比如浙江省寧波保國寺大殿,建造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距今已經有將近一千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現存的少數古建筑木構之一,是浙江地區現存最古木建筑。
20世紀50年代發現,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殿柱子大部分都已經被白蟻蛀蝕,這時候修繕方法有:第一種是更換水泥,但是這是不可取的,因為會降低了古建筑的價值,第二種是用新的木材代替,這個雖然可以保存了木的原本結構,但是柱子的歷史變了味道,而且現在也很難找到原先材質的木料,第三種就是用環氧樹脂配劑予以灌注、充填,不僅保住了柱子的加固問題,而且使得大殿主體沒有改變。
(二)鋼、鐵、銅、錫等金屬材料
木結構加固:梁柱壁裂加固的鐵箍,梁柱拔榫加固的鐵扒鋸,梁頭榫卯加固的鐵托墊等;砂石建筑加固:鐵拉桿、鋼箍等;如隋代趙州橋應用腰鐵、鐵拉桿等加固。
優點:不改變原來材料的本質,而只是作為附加的東西。也不改變原結構的性能,只是起輔助加強的作用。若由于其他原因需要去掉進也較容易拆除。
與環氧樹脂結合使用效果更好:如木構梁柱的加固,除用鋼箍、鋼釘、暗榫等外,再用環氧樹脂粘結就更堅固;又如磚石建筑和巖壁加固,除用環氧樹脂配劑粘結、灌注外,再加鋼箍、鋼針結合,效果更好。
(三)水泥:雖為大敵,但由于條件限制,有時仍需使用。但也只能是在“不是替換而僅僅是加強、加固”的前提下使用。如磚石建筑維修,趙州橋內部加固,料敵塔補缺,石窟、古代水利工程的加固等。
新的測繪技術和儀器的應用:如水平儀、經緯儀、照像、電腦繪圖等;現代運輸和提升機具的應用;現代化電動、機動工具的使用。
應該根據所加固建筑的具體情況適當處理。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是,不管隱蔽還是暴露都應該以是否有損于或有利于建筑本身和附加結構的安全和堅固為準;如西安小雁塔混凝土鋼箍,除下層通過窗口之處有少許暴露之外,全部都隱臥在磚體之內,這樣不僅對塔的外觀無損,而且對附加結構來說也可以避免風雨侵蝕,使之能更久保存。
五、結束語
通過以上詳細的分析以及介紹,我們可以看出古建筑木作工程技術是在結合原有木作規范的基礎上,又根據現狀的實際情況,采用新手法、新工藝、新材料進行工程保護和修繕,以求達到更好的工程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瑩,王依涵,馮璐.??漫談現代技術架構下的木建筑設計[J].?現代裝飾(理論).?2014(11)
[2]?隋允康,常婧雅,葉紅玲.??木結構半剛性結點的數值模擬[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11(09)
[3]?周穎,呂西林.??搖擺結構及自復位結構研究綜述[J].?建筑結構學報.?2011(09)
[4]?朱涵瑞,楊一帆.??談遼代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術[J].?山西建筑.?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