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梅

摘要: 目的 :探討ICU 危重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后不同更換藥液方法對患者的影響,為臨床應用提供依據。方法: 選取2014年l~8月ICU 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患者100例,將其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零縫隙連接雙泵替換更換藥液法和傳統更換藥方法,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血壓、心率變化。結果: 觀察組患者血壓下降、心率變化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應用零縫隙連接方法更換ICU 內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的危重患者,可以明顯降低因更換藥液而引起血壓、心率大幅度波動,提高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
關鍵詞: ICU 危重患者;血管活性藥物;更換藥液方法
50mL,例如一患者體重為60kg,他所需要的毫克數為60X3=180mg為1ml=1mg/kg·min,去甲腎上腺素(2mg/1mL):所需毫克數為:公斤體重X 0.3用0.9%氯化鈉配成50mL,例如一患者體重為60kg,他所需要的毫克數為60 X 0.3=18mg,因此用去甲腎上腺9mL(18mg)+0.9%氯化鈉41mL配置即可,換算即為1ml=0.1ug/kg.min最大劑量為2ug/kg.min。
1.4更換微量泵泵管方法
A組:使用常規方法,在微量泵的藥物泵完前提前配置好藥物,當聽到微量泵泵入完畢報警時,立即按暫停鍵,取下空針,換上已經配置好的藥物,按開始鍵即可。
B組:準備1 個雙道微量泵,先使用微量泵1 通道泵入血管活性藥物,泵藥前,將配置好的血管活性藥物的針筒與延長管連接,在延長管末端增加一個三通開關并進行排氣,排氣后關閉三通未接藥物端備用。將三通開關與患者輸液通路連接緊密,打開1 通道的“開啟”鍵并保持微量泵1 通道管路通暢,以保證血管活性藥物的順利泵入。在微量泵1 通道的藥物泵入完畢前,提前配置與微量泵1 通道相同的藥物,連接延長管后進行排氣,并安裝在微量泵2 通道上,其延長管前端與微量泵1 通道中的三通備用端連接。調節微量泵2 通道設置與微量泵1 通道相同的速度,然后按暫停鍵以備用,在微量泵1 通道即將泵入完畢時,先打開微量泵2 通道的“開啟”鍵,并旋轉三通使三通處于微量泵2 通道通暢且1 通道關閉的狀態,關掉微量泵l 通道以備用。
1.5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更換藥液后5 min 內收縮壓及心率的變化情況。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 0 統計軟件,兩組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 檢驗,率的比較采用x2 檢驗,以P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更換藥物收縮壓波動比較,見表1
全國通用的護理本科教材和危重癥治療學教材對微量注射泵的使用做出了規范, 但缺少對于持續使用時續泵環節的建議。大劑量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的ICU危重患者,血流動力學很不穩定,血管活性藥物輸注的濃度和速度稍有偏差就會對其造成不良影響甚至造成嚴重的后果。故只有不間斷泵入藥物才能避免續泵環節出現不良反應。常規的更換方法需要護士配置好藥物,取下泵完注射器,更換新注射器排氣,再進行更換,該方法操作簡單,但是會出現藥液中斷,當藥液中斷時,患者的血壓、心率會有明顯波動,從而影響患者病情的恢復,甚至帶來多種并發癥[1]。零縫隙連接雙泵替換更換血管活性藥液方法是常規更換方法的有效替代方法,但是國內外未有相關報道。為了給臨床應用和理論研究提供依據,本研究比較了采用零縫隙連接雙泵更換藥液方法和采用傳統更換藥液方法患者的表現,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l~8月,收入ICU的100例危重患者,入選標準:病情危重,積極搶救中,血壓均由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維持,重癥急性胰腺炎5例,感染性休克5例,復合外傷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12例。
1.2治療方法
將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分別與0.9%氯化鈉配置,注射器置于微量泵注射泵上,用微量泵泵管加三通連接患者的深靜脈通道,打開微量泵開關,調節每小時毫升數即可,多功能監護儀持續監測心率,有創血壓,中心靜脈壓(CVP)。
1.3配置方法
3討論
血管活性藥在危重患者的救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很多危重患者血壓不穩定,對血管活性藥很敏感,應用期間不能隨意中斷藥物[2]尤其對于大劑量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的患者,如果藥物流量不穩定,濃度和速度稍有偏差就會帶來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難免要對患者的藥液進行更換和添加,但是常規的更換方法會帶來藥液中斷和流量變化等問題[3],因此,零縫隙連接雙泵替換更換方法對于減輕患者的不良反應具有一定的作用。零縫隙連接雙泵替換法是一種新興的藥液更換方法,具有連續供液、流量穩定等優點,但是國內外關于零縫隙連接雙泵替換更換血管活性藥液方法的報道仍比較少[4]。綜上所述,使用零縫隙連接方法后患者血壓心率波動變化極小[5],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治療的連續性和有效性得到維持,患者由于更換血管活性藥物時引起的血流動力學的波動明顯減少,治療風險和其他并發癥的發生率降低,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提高,患者家庭及社會負擔減少,患者滿意度提高,改善了醫患關系,增加了社會效益,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2]冉江.微量泵在危重患者中的雙泵運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1(36):92.
[3] 沈銳. ICU 血管活性藥物更換方法研究[ J]. 內蒙古中醫藥, 2012,31(21):142 -143.
[4] 李榮芳. 微量泵注射血管活性藥物存在問題的分析與對策[J]. 中國醫藥科學,2012,2(10):184 -185
[5] 方錦玲,黃蘇平,曾妙弟,趙俊煥,王艷梅,劉群蘭廣東醫學 2014 年6 月 第35 卷第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