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絲綢之路經濟帶提出的宏觀背景
絲綢之路經濟帶提出的背景,除了地緣政治、反恐維穩、國內化解產能過剩、釋放巨量外匯儲備等外,經濟上側重于能源安全的考慮。
作為工業“血液”的石油,我國2013年石油進口依存度已高達58.1%,天然氣進口依存度31.6%。風險越來越大。
從我國石油進口區域看,市場主要集中在中東和非洲地區,其占比超過了70%(中國原油進口約50%來自中東,約22%多來自非洲)。而中東地區長期處于混亂局面、國際恐怖主義猖獗;非洲部分國家由于種族沖突、宗教矛盾、歷史因素等原因, 政局不穩,內戰不斷,地緣政治等因素對中國的能源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從運輸通道看, 我國石油進口主要以海上運輸為主,80%的進口石油資源需通過馬六甲海峽運抵我國(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是中國石油重要運輸線),所經海域和海峽不僅海盜猖獗,而且路途遙遠,航道險惡,海難頻繁,加之近些年南海出現的領土爭端,并且美國又掌握著主要通道的制海權等。從進口石油的承運方式看,我國自有海輪承運比例不到10%。我國海上90%的石油運輸權,操控在國外海運公司手里。
正鑒于上述風險,從地緣政治、經濟安全和進口市場多元化的戰略角度考慮,進一步開拓中亞油氣市場意義重大。
中亞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我國邊境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與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相鄰;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在中亞油氣地緣政治中的影響在上升,政治關系好,已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與海上通道相比,通過陸地管道運輸石油和天然氣沒有海上運輸風險大,與中亞的能源合作,使得中國的能源進口不再過多地依靠海運,也從根本上緩解了“馬六甲困局”,大大提高我國能源進口的安全度。在我國進口能源市場結構中,逐漸降低中東和非洲的市場份額,逐漸加大中亞市場的份額,乃是中國能源戰略安全的趨勢指向,中亞將成為中國未來的“加油站”。
結論:
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僅是區域發展戰略,而是國家戰略,是國家基于地緣政治、產業及能源安全的戰略考慮。無論陜西省還是西安市,在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戰略及規劃時,必須置于這個宏觀戰略框架下才可能取得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
此戰略既包括“請進來”,又包括“走出去”戰略。但由于陜西與中亞國家經濟發展的梯度差,重點是“走出去”的外向型、國際化戰略。在繼續引進外資的條件下,重中之重是對外直接投資,實施“陜西版馬歇爾計劃”。
絲綢之路經濟帶涉及中亞、南亞、西亞、俄羅斯、歐洲等27個國家,沿線地區覆蓋的人口近 30 億。但是開拓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市場必須要有時間表:對陜西而言,近期的重點是聯手新疆、甘肅等省區及城市形成合力,共同開辟中亞市場。
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包括文化、技術、教育等全方位領域,但核心是經濟帶,是產業及工業。
二、陜西與中亞國家的工業互補性及戰略機遇
經濟帶不是一個行政區劃或國別的概念,而是一個市場化分工協作的類似經濟一體化的概念。經濟帶內的分工協作來源于產業互補。
陜西與中亞(包括新疆、甘肅等內陸省區)之間的產業呈梯度分布,存在很強的產業互補性。
產業結構演變和升級的規律表明,無論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結構中主導產業的演變軌跡一般沿著初級產品中的采掘業→制造業中的輕紡工業→以基礎原材料為主的資源加工工業→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重加工組裝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順序依次遞進,并且每一階段都對應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
就工業而言,中亞各國及新疆等內陸省區的優勢產業主要處于采掘業、輕工紡織、資源加工工業的中低端層次。采掘業主要是煤、油、氣、礦產資源等初級產品,僅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三國的石油就占到世界的3%,天然氣占到世界的7%。輕工紡織主要是紡織工業(哈薩克斯坦紡織加工能力僅占其棉花產量的15%左右)、食品加工工業等,資源加工工業主要是原材料工業、化學工業、冶金(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工業、建材工業等。
陜西是全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其工業特點:門類齊全,結構層次較高。其中最大的優勢之一是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高端裝備),裝備制造業是陜西最大的支柱產業之一。陜西是國家級的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工業最強、層次最高的“裝備部”省區。
在產業的互補性上,陜西作為“裝備部”,主要可為中亞國家提供能源裝備、化工裝備、冶金裝備、交通運輸裝備、農機裝備及輕工紡織裝備等。如西電公司的輸變電設備、陜重汽的重型車、西安筑路的壓路機、攤鋪機等工程機械、金鳳的風能裝備、石油管道,寶雞的石油機械、石油鉆采設備、中鐵寶橋、秦川機床,咸陽的紡織機械、農業機械等。
陜西把部分傳統產業向中亞轉移,有利于陜西的產業升級;也能解決陜西部分裝備制造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例如堯柏水泥向哈薩克斯坦轉移14億元生產能力的典型,鼓勵類似戶縣造紙(精美紙業)過剩生產能力向哈薩克斯坦轉移等。
從中亞國家的需求看,中亞國家能源、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加工以及再加工,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都急需技術裝備來武裝。中亞各國當前正面臨產業結構及工業結構的升級,大力實施進口替代戰略,這涉及需要以引進外資的形式進口生產線及零部件、元器件、科技成果和人才,而這些恰恰是陜西的優勢所在,這將給陜西對外直接投資,發展高端裝備及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廣闊的市場。
從陜西裝備制造業結構分析,陜西裝備制造業的傳統優勢是機械裝備。三星等項目引進投產后,長安通訊產業園將成為西北最大的工業園區,電子裝備會更強大。而這些恰恰是中亞國家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兩化融合”所需要的。
同時陜西進口中亞的能源、礦產資源、原材料等,有利于陜西能源深加工、精細化工、新材料、生活用氣等的發展和建立能源儲備中心。
需要特別指出,陜西省裝備制造業中約60%左右是能源裝備,大部分集中在西安和寶雞。從國家層面看,向西開放的大背景之一是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巨大需求,尤其是油氣資源的內陸引進。在當前歐美經濟不景氣的條件下,用能源裝備去開拓和武裝中亞、西亞、南亞的工業化,陜西可在能源裝備上做大文章。打“能源裝備牌”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戰略層面賦予陜西的最大機遇,符合國家能源戰略及相應的產業政策。
三、對策建議
1. 加強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基礎性研究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立足于中長期,省政府、職能部門及開發區各層次當前需制定工作方案,具體包括以下五步:
對中亞各國進行市場調研,重點是需求結構。主要包括:①投資環境:投資硬、軟環境,如基礎設施,招商引資政策,優惠政策,法律法規,貿易保護狀況(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文化習俗,土地價格等,為企業“走出去”創造條件。②市場需求結構:摸清中亞各國對陜西的產業需求,嚴格講,必須是細化到小行業乃至具體產品的市場需求。還包括資金需求和經濟技術合作需求。
梳理自己的家底,即摸清陜西的供給結構,這也要細化到小行業乃至產品的供給,看我省有哪些產品等要素供給能與中亞國家的需求結構實現對接。
在調研的基礎上研究制定應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發展戰略。
在研究制定發展戰略的基礎上,編制絲綢之路經濟帶總體發展規劃及專項規劃。
在發展戰略研究和總體規劃編制的基礎上,制定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實施方案。
國家在“一路一帶規劃草案”中確定的目標是:2—3年夯實基礎,打開局面,10年左右重點突破,實質推進。顯然,國家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立足于中長期,這與我們調研中的感受是一致的(我們在調研中感覺開辟中亞國家市場在短期并不樂觀,一是中亞國家市場目前還不大;二是市場不規范,完善有一個過程)。但西部一些區域政府的工作方案時序上是逆向的,往往是先出臺實施方案,再編制總體規劃,缺乏戰略性構想,發展戰略研究至今是空白,致使規劃和方案的制定失去戰略基礎。因此,我們建議省政府及相關部門、開發區盡快開展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戰略研究,使總體規劃、專項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方案的基礎更加堅實。
2.研究制定陜西面向中亞等區域的高級出口導向戰略和對外投資戰略
中亞國家科技水平低,長期依賴進口,民族工業薄弱,故現階段通過貿易壁壘,限制國外制成品進口,國內重點采取進口替代戰略。我省應針對中亞國家目前實施的進口替代戰略,盡快研究制定面向中亞等區域的高級出口導向戰略及規劃。
為實施“陜西版馬歇爾計劃”, 通過資本輸出帶動消化過剩產能,同時進一步輸出裝備、資金、技術、生產性服務、勞務、標準等,省政府急需制定面向中亞等區域的對外投資戰略,并在此基礎上編制相關規劃。
3. 處理好絲綢之路經濟帶軸線上各省區、市之間的競合關系
在具體操作中令人擔憂的是,各個開發區以及跨行政區的經濟區之間和內部的惡性競爭,表現為重復建設、亂搶項目、布局紊亂、一哄而起、低水平競爭等競爭大于合作的現象,我市也不例外。在開辟中亞國家市場的實際操作中,必須避免將這種內耗、“窩里斗”帶到中亞國家,因此,陜西省和西安市需要同沿線省區,地市聯合起來,避免惡性競爭,形成合力,共同開發中亞國家市場,用市場化手段形成利益共同體和多贏格局。在構建合作協調機制中,利益問題單靠區域政府層面協調,如召開沿線城市定期的市長聯席會議是不夠的,必須要有頂層設計,畢竟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國家戰略,需要國家層面的國務院相關部委協調各個區域的利益關系,構建利益協調機制。
4. “中亞·長安產業園”應建成若干個專業化園區
目前,在中亞策劃設立“中亞·長安產業園”,開辟陜西和西安在中亞的窗口,是西安市委、市政府的戰略舉措。但是將 “中亞·長安產業園” 建設成一個綜合性的產業園區,弊病很多,猶如西安市大的開發區一次創業那樣,缺乏規劃指導,布局紊亂,饑不擇食,“拾到籃子都是菜”,呈“大而全”“小而全”的大雜燴狀態,無法形成產業聚集,進而無法形成產業集群和塊狀經濟,大大降低了區域和產業競爭力。對于《長安·中亞產業園》的產業定位,我們建議規劃成若干個專業化園區,因為專業化園區是以小行業為邊界,無疑是產業集群的空間載體。西安市應根據中亞國家的工業需求,對接西安市的產業優勢,政府可考慮在“中亞·長安產業園”內,在能源裝備、重型卡車、紡織裝備、農業機械等領域中選擇建設若干個專業化園區,并且從現在起就要開始做布局規劃,避免零敲碎打,各自為政的大雜燴教訓。
5. 省、市政府加大力度支持西安國際港務區開拓中亞市場
無論是長安號專列,還是渝新歐、蓉新歐、鄭新歐等,普遍存在回程貨物放空的問題,這顯然不是有來有往的雙向市場行為,而是單邊的政府行為,靠的是政府的財政補貼支持,是不能持久的。但問題在于,中亞國家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低,市場體系發育不完善,再加之開辟中亞國家市場兼有地緣政治、國家安全的考慮,因此,在開辟中亞國家市場的初期,為“2—3年夯實基礎,打開局面(國家規劃目標)”政府一定程度的干預是必要的。建議省、市政府適當加大對長安號專列的財政補貼,支持長安號專列的日常運行,待市場擴大后,再逐漸取消財政補貼。
為降低國際港務區的運作成本,減少市政府的財政補貼壓力,建議省、市政府出面與西安鐵路局協調,取消30%的快運費。
6. 優化投資環境,簡化“走出去”企業的相關手續
加快制定出臺《西安市境外投資審批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對申請設立境外企業(機構)的資格及投資方式、審批權限、申報材料及受理程序、境外企業批準證書的申領和管理及境外企業(機構)的管理都做處明確而詳細的說明。特別要在簡化企業境外投資審批手續上下功夫,如民營企業家最關心的海外承包資質、投資資格證等,尤其是對國企海外投資的松綁,降低門檻,簡化程序,推升效率,積極為企業“走出去”創造條件。
7. 加大培養和引進熟悉中亞國家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的外經貿人才力度
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的西安,發展與中亞各國的友好交往關系,需要一大批了解中亞文化、掌握中亞各國語言的人才。鑒于英語在中亞國家不流行的條件下,目前我省、市在中亞通用的俄語和各國小語種方面的人才奇缺。因此在我市外國語大學、有外語院系的高校及民辦大學,急需開設中亞小語種專業,培養俄語和中亞小語種的人才,這方面,西北大學成立的中亞學院走在了前面。
爭取在大學(包括民辦大學)開設面向中亞國家經貿合作的專業,為西安培養面向中亞國家經貿合作的專業人才和熟悉中亞國家政治、經濟、法律、文化、外經貿的復合型人才。
在西北大學、西安石油大學等原有的基礎上擴大招生規模,開設面向絲路沿線國家的國際班,爭取有更多絲路沿線國家學生到西安留學。
為適應企業“走出去”的需要,尤其是去中亞國家投資設廠、承包工程和勞務輸出的需求,除了培養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外,還應培養大量的技能人才,具體包括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這方面我省、市的技術??茖W校及大中型企業從現在起就要做出規劃,開始運作。
(作者簡介:曾昭寧系西安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西安石油大學中國西部制造業發展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