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征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是人民警察的一個獨立警種,又是人民法院直接領導和管理的準軍事化的武裝力量;也是人民法院實施國家強制力的最直接、最具體的執行者:同時是人民法院審判和執行工作的重要保障力量。主要擔負著警衛法庭、維護審判秩序;值庭時負責傳喚帶證人、鑒定人、傳遞證據材料;送達法律文書;執行傳喚、拘傳、拘留;提解、押送、看管被告人或者罪犯;參與對判決、裁定的財產查封、扣押、凍結或沒收活動;執行死刑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司法警務職責。
司法警察在執行上述各項警務保障任務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突發事件的發生,這些事件發生,可能對人民法院的審判和執行工作造成極為不利影響,嚴重損害司法權威,甚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因此,參與處置這類突發事件已經成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務保障的重要職責。
一、 ?明確認識人民法院突發事件的概念和特點
1.突發事件與突發公共事件
突發事件的詞義通常可被廣義地理解為突然發生的事情,主要包括三層含義,第一是指事件發生、發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是事件難以應對,必須采取非常規方法來處理。 第三是對人類社會造成或可能造成損失危害。以往人們對突發事件的理解主要是限于上述詞義概念的范圍。隨著近年來我國對突發事件的管理工作的重視和加強,特別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我國已將突發事件的管理納入了法制化軌道,2005年國務院公布《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首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了突發公共事件的規定: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200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進一步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突發事件的規定: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在突發公共事件的概念的基礎上,以法律的形式對公共突發事件的含義、特點以及類型明確具體的全面具體予以規范限定。由此可見,人們對突發事件概念有一個認識的過程。
2.人民法院的突發事件
關于人民法院突發事件概念,由于以前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加以明確規定,缺乏嚴格的統一規范,使得理論界對此認識出現比較模糊混亂的現象,有庭審突發事件、涉訴突發事件、審判突發事件和法院突發事件等多種不同的稱謂。對此需要明確加以明確認識。2008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暫行規則》,明確解決了有關突發事件的諸多問題,根據《暫行規則》第二條規定:“人民法院的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嚴重損害司法權威、妨礙審判和執行活動、危及法院安全,需要采取應急措施予以應對的緊急情況。”對此概念應當從以下幾方面明確加以理解:首先,人民法院的突發事件是突然發生的緊急情況,這是指事件發生的突然性,即對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范圍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人們事先不能預見或難以預見和控制。其次,人民法院的突發事件的發生的后果是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嚴重損害司法權威、妨礙審判和執行活動、危及法院安全等,這是指突發事件的危害性和破壞性,危害性和破壞性是突發事件的本質特征,而危害性和破壞性則具有社會性和公共性,人民法院的突發事件的破壞性和危害性,除了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外,更為重要的是在于嚴重損害司法權威、妨礙審判和執行活動、危及法院安全。再次,人民法院的突發事件需要采取緊急措施予以應對,由于突發事件具有時間的緊迫性和發展的不確定性,如果事態在短時間內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就可能使事態迅速發展并造成嚴重的后果,例如犯罪嫌疑人在押解過程中脫逃后,將繼續作案、連續作案,嚴重危害社會,如果不能在其最初脫逃的時間內,迅速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將后患無窮。
3.人民法院的突發事件特點
突發事件具有發生的突然性、發展的不確定性、危害的嚴重性和公共性、時間的緊迫性和采取特別措施的必要性的特點。而人民法院的突發事件在具備突發公共事件上述的共同特點之外,還特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人身危險性,人民法院作為國家的審判機關,這一工作性質決定了人民法院的工作場所成為各種社會矛盾高度聚集區域,所涉及突發事件主要是人為的社會安全類事件,不論是群體事件還是個體事件,都涉及到人身安全,這些人員除了刑事案件中被告人、被害人、辯護人;民事、行政訴訟案件中的當事人之外,還包括審理案件的法官以及公訴人和旁聽人員的人身安全,有的甚至危及法警自身的安全。正是基于這種潛在的人身危險性的存在,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毫無例外地在認識到在這個“是非之地”設置警務保障制度的必要性,這也是我國人民法院建立司法警務保障制度的根本所在。二是處置復雜性,由于人民法院審理不同類型案件所涉及的成員復雜,好人壞人混雜難以區分,加上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不易區分和處理,尤其是對那些涉案人員多,參與旁聽人員多的情況,特別是在審理刑事案件中,往往會出現受害人和被告人親屬情緒激動,甚至喪失理智的舉動,面對這種情況,在處置過程中警務人員稍不冷靜或處置欠妥,就會引起矛盾激化,使事態進一步擴大。特別是使用暴力抗法和聚眾鬧事的群體事件,往往參與人數,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多,因此,在處置中不易區分處理,難以下手解決。三是社會影響性,人民法院代表國家依法行使審判職權,事關國家的尊嚴和形象,各種突發事件的發生除了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外,更為重要的是嚴重損害國家司法尊嚴,妨礙審判和執行活動,比如在刑事案件的審判過程中,被告人自殺、脫逃,甚至被劫持的嚴重的惡性事件的發生,直接導致審判工作的中斷,更為嚴重的是人民法院在人民群眾中威望和尊嚴受到損害,特別是對司法警察的形象以及警務保障制度的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4.人民法院的突發事件范圍
根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暫行規則》第三條規定,人民法院的突發事件包括:
審判工作中的突發事件,具體又分為刑事審判中的突發事件、民事審判中的突發事件和行政審判這的突發事件;
執行死刑工作中的突發事件;對于刑事案件審判中的其他刑種的執行是由司法行政機關和公安機關進行,而只有死刑是由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執行,因此,預防和處置死刑執行中的突發事件也是人民法院司法警務保障的主要職責;
民事、行政執行工作中的突發事件;多見于暴力抗法、群體哄鬧等事件;
涉訴信訪工作中的突發事件;主要是上訪人員滋事或威脅甚至毆打信訪人員等事件;
其他突發事件;主要有卷宗材料、涉密文件、載體丟失或被盜事件;槍支彈藥被盜事件;火災、爆炸事件;水災、地震等自然災害。
二、 ?掌握人民法院突發事件的處置原則
1.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
所謂預防是針對善后而言,預防和善后是對待突發事件兩種不同的處置方法,預防是事發前的處置方法,善后則是事發后的處理方法,顯然從工作主動和避免損失來看,應取預防的策略為佳策略,這就是預防為主的來由。對于社會安全問題,預防的基本原理人類很早就認識了,我國的著名的萬里長城以它那雄偉壯觀的氣勢,告訴我們當時的統治者對社會安全事件的防范是何等重視。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4條規定: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相結合的原則。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預防為主的原則。而人民法院警務保障制度的設置本身就對各類突發事件起著防范作用,結合司法警務保障的實際情況來看,不論是刑事審判工作中的押解、值庭、看管,還是日常工作中的安檢、值班巡視,其防范的作用遠遠大于善后處置。
各級人民法院針對突發事件的預防措施,主要有:一是通過宣傳,加強學習,提高人們的對各類突發事件的防范和應對意識,達到預防的目的;二是制定各類突發事件的處置預案,防患于未然,預案是處置突發事件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增強其計劃性和科學性。根據預案的功能和目標的不同,有針對日常工作中突發事件的綜合預案、針對某類突發事件的專項預案和執行某項具體警務保障任務的現場預案。內容主要包括:總則、組織機構和職責(指揮領導、人員的具體分工等),事件的預測情況、預警的方式方法、應急處置的方法、保障措施等;對具體警務保障的現場預案還應明確目的、任務、要求,處置原則、攜帶的武器、械具、著裝、車輛保障、通訊聯絡及要求注意事項等,應當具體的明確。務必做到執行任務的干警分工明確,胸有成竹,處置有序。“處突”預案可以使我們在面對突發事件時,能有章可循,從而快速有效地處置突發事件,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損失。并要根據預案,經常性地組織法警進行模擬演練,以防患于未然。
1.以人為本、確保安全的處置原則:
司法警察在執行各項警務保障任務過程中,尤其是在擔任刑事審判的押解、看管、值庭、安檢等任務中,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所采取的各項措施,首先是以保障刑事被告人、旁聽人員以及審判人員的人身安全為基點,保障審判工作和其他日常工作的順利進行。保障安全是應對突發事件處置的主要原則,不論出現什么情況,首要考慮的是現場人員的安全,處置時應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因突發事件而造成的人身傷害。一旦出現了人員受到傷害的情況,首先集中于對傷亡人員的救助措施,最大限度避免人員傷亡情況的發生,使事件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3.統一指揮,積極負責原則:
由于對突發事件的處置直接涉及到處置效果和事后責任問題。因此,對突發情況的處置,執行法警應當頭腦冷靜,在指揮關系上要明確和堅持以下三點:首先根據《司法警察暫行條例》第八條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在法官的指令下履行職責的規定,現場的統一指揮權應由法院在場職務最高的領導行使。其次,在法警隊伍內部必須執行下級服從上級,一級指揮一級的原則,對領導的指令法警必須堅決執行,不得有令不行,自作主張。第三,配合、支援單位的法警應服從申請單位的指揮,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借口拖延、拒絕執行領導的指令。
4.適應性處置原則:
又稱適度性或適當性、對稱適應性原則,即司法警察在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處置過程中,應當根據突發事件所涉及的對象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結果,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措施加以處置。現在全國各級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在執行一般的警務保障任務時,已經基本上不佩帶使用槍支這類殺傷力強的致命性武器,取而代之的是較多的使用非致命性的警用裝備,這種現象是貫徹適當性原則的體現。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十一條規定:有關人民政府及其部門采取的應對突發事件的措施,應當與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的性質、程度和范圍相適應;有多種措施可供選擇的,應當選擇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益的措施。這一規定既是以法律的形式對適當處置原則的確定,又貫徹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
5.依法處置原則:
在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過程中,司法警察應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令以及有關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條令、條例和有關規定辦事。依法原則是司法警察有效處置突發事件的前提,是其它原則的核心,各級司法警察領導必須高度重視,嚴格掌握。依法原則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要堅持依職責行事。凡是《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有明確規定,屬于法警職責范圍內的事,司法警察應義不容辭迅速出警,全力處置,超出法警職責范圍內的事,法警都不得隨意出動。二是嚴格依照法定職權行事。就是法警在處置突發事件過程中,要嚴格按照《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以及《人民警察執行職務中實行正當防衛的具體規定》等法律、法規賦予司法警察的職權采取措施,指揮員下達的每一個命令,法警采取的每一項強制措施都要有法律依據,而且在實施程序上合法,不給任何鬧事者留下把柄,不給領導處理善后事宜帶來麻煩。
三、突發事件的處置程序
司法警察在執行警務保障任務時,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處置,應當按照以下程序進行。
1.控制事態發展
突發事件發生后,迅速控制事態發展,防止事件蔓延是處置突發事件的首要環節和步驟,由于突發事件具有發生的突然性和發展的不確定性等特點,要求司法警察在處置工作必須突出一個“快”字。快速出動、迅速行動是把突發事件控制在最小范圍、消滅在萌芽狀態的重要保證。
2.落實預案措施
針對那些矛盾復雜,特別是參與人數眾多、事發現場一時難以控制的群體性突發事件,法警應當按照“處突”預案的部署要求,各司其職,各就各位,落實措施,適當處置。
3.上報情況,等待支援
在各種突發事件發生之后,司法警察在應當在控制事態、落實措施,積極應對的同時,將事件的發生經過和處置情況迅速向主管上級領導報告,并根據領導的進一步指令采取下一步行動。需要救援的情況下,在等待過程中,應當在認真履行職責,嚴加防范,切不可因一時的疏忽大意導致事態進一步擴大,加劇事態發展。在援助力量趕到之后,應當協同做好處置工作。
4.做好善后事宜
成功地處置每一起突發事件,并不意味著這項任務的終止,繼續做好后續工作,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同樣值得我們關注。一是消除事件的消極影響, ?每一起突發事件的發生,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消極后果,因此在處置突發事件后,必須盡快找準引發突發事件的根源,有針對性地制定措施,及時、妥善地解決在突發事件中暴露出的問題,最大限度地防止該事件的蔓延,降低因突發事件給人民法院帶來的負面影響。二是適時總結 經驗教訓, 在任務完成后,要對此次事件的不同側面,既包括事件本身,也涵蓋處置方案等多種要素,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總結,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和為有效預防處置其他類型突發事件提供指導參數和借鑒依據。
四、處置突發事件的主要方法
司法警察在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處置,應當根據處置的對象和事件發展形態等不同情況,分別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應對。其主要處置方法概括來說就是“剛柔相濟”的方法,即針對突發事件的不同情況和不同的對象,采取宣傳疏導與武力威懾相結合的策略方法進行處置。
一是教育疏導的方法:就是針對不明真相者、受騙參與者以及圍觀群眾,主要通過宣講法律政策、曉明事理、耐心說服,進行勸告甚至可以提出口頭警告等方法,促使其了解真相,曉以利害,爭取他們對法警工作的支持、理解和配合,以平息事態,使突發事件得以圓滿解決的策略方法。即“君子動口不動手”的方法。
二是武力強制的方法:即針對不服管理的被告人、帶頭鬧事者以及不聽勸告或警告者,應當采取強制手段,平息事態,制止突發事件的方法。強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使用警械當場制服、強行帶離現場、強行驅散(包括使用非致命性武器)、當場拘留、直至使用武器就地擊斃。使用武器僅限于應對突發事件中的特定情況:如暴力劫持人犯、襲警、奪槍、嚴重脫逃的情況,并且應當嚴格按照有關人民警察使用武器的規定使用。
關于司法警察在應對突發事件中的不同情況下的具體處置方法,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先后發布了《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押解規則》、《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看管規則》、《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值庭規則》、《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安全檢查規則》(簡稱四大規則),以及《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暫行規則》等相關的法規、條例中都有明確具體的規定,加上涉及這方面的文章近來較多,本文對此不再詳加贅述,
五、處置突發事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領導不夠重視
由于人民法院的作為國家審判機關的性質,決定了審判工作是人民法院的主要業務工作,相對警務保障工作而言,各級法院的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尤其是基層法院的領導,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對法警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的現象,主要體現在警力的配置、經費、裝備和物資的保障等方面。加上有的法院多年沒有發生過嚴重的事件,從而進一步導致對各種突發事件的缺乏明確的認識。而事件一旦發生,往往由于缺乏預見,加上準備不足,措手不及,加劇事態的發展蔓延。
2.警力嚴重不足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押解規則》、《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看管規則》中明確規定:“一名被告人應當由兩名司法警察押解”,“對一名被告人的看管一般應配備不少于兩名司法警察”等等,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許多法院由于受警力的限制,在面對繁重開庭任務時,往往只能無奈地選擇違規操作,致使一名法警押解、看管多名被告的一人數職現象屢見不鮮。這樣的做法本身就是各種突發事件的產生的客觀原因。
3.設施裝備嚴重缺乏
尤其是一些地處偏遠,經濟落后的地區的基層法院,受辦公環境和經費緊張的影響,加上領導重視程度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缺少必要的安檢設備和安全防范設施,有的法院甚至不能保證法警制服正常發放。有的法院羈押室安全設施陳舊,羈押條件不符合要求,且沒有獨立的押解通道和羈押配套設施;警用裝備匱乏,又無專人對警用裝備進行定期保養和維護,極大地影響了裝備的使用壽命,受損的警用裝備在許多法院都不同程度地大量存在,從而留下了極大的安全隱患。例如:2008年某地法院就發生一起刑事案件被告人利用上廁所的機會脫逃的嚴重事件,事發現場地處法院辦公樓外的院內,廁所內沒有任何安全防范的設施,加上負責看管的法警,工作責任心不強,缺乏看管經驗和主管上的疏忽,從而促成了這起嚴重的事件的發生。
4.隊伍素質偏低
這個問題涉及到人民法院對司法警察隊伍管理的領域。由于許多地方法院的司法警察不是法院的正式編制,屬于法院的編外人員,加上沒有接受過任何崗位培訓,缺乏系統的素質訓練,工作缺乏責任心,業務素質不高,崗位技能不強。平時就對突發事件缺乏明確的認識,沒有安全防范意識,一旦事件突然發生,根本不知如何應對,導致驚慌失措,手足無措,無法應對事件的發生,致使事件擴大蔓延,不斷升級,從而加劇了事態的進一步惡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釋義,莫于川主編,法制出版社出版
2、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押解規則》
3、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看管規則》
4、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值庭規則》
5、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安全檢查規則》
6、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暫行規則》
(作者單位:國家法官學院西安司法警察分院;陜西省法官法警教育培訓中心法律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