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強 張岐
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專家、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為“2000年陜西·岐山·周文化藝術節”的題詞是:“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該題詞現石刻于陜西省岐山縣城西關周原廣場,已經成為岐山縣周原廣場的一大景觀。 周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源頭,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我們在學習習近平同志兩次“五四講話”精神中得到的啟示:周文化在我國新時期實現“中國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習近平同志的兩次“五四講話”彰顯出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
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黨中央要求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
如何通過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汲取從政的智慧、從政的操守,習近平同志為全黨做出了表率。他的兩次“五四講話”,向全黨明確提出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培養一代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偉大使命。
2013年5月4日,習近平同志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提出了五點希望。四次用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成語,一次用到了古詩詞中的經典句。
“第一,廣大青年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在這里,他用了“功崇惟志,業廣惟勤”這一成語。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應該牢固樹立的遠大理想。”
“第二,廣大青年一定要練就過硬本領。”在這里,他用“學如弓弩,才如箭鏃”這一成語強調學習重要性:“學習是成長進步的階梯,實踐是提高本領的途徑。青年的素質和本領直接影響著實現中國夢的進程。青年人正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的觀念,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
“第三,廣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創新創造。”在這里,他用“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一成語強調“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希望青年人“要有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意志,為了創新創造而百折不撓、勇往直前。”
“第四,廣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艱苦奮斗。”在這里,他用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一古詩,要求“廣大青年要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立足本職、埋頭苦干,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用勤勞的雙手、一流的業績成就屬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第五,廣大青年一定要錘煉高尚品格。”在這里,他用“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這一成語要求“廣大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倡導良好社會風氣。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自覺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積極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講話時大篇幅運用了古成語、古詩詞和經典故事。他用古語“行百里者半九十”來說明實現“中國夢”的艱巨性。指出“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近,我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動員廣大青年為之奮斗。”他用古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說明樹立正確道德觀、價值觀的重要性。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習近平同志在談到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說:“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比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于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強調‘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濟困、‘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
這兩次“五四講話”精神,充分彰顯了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對習近平同志2013年“五四講話”中古典成語的釋義
習近平同志2013年5月4日上午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講話中運用古成語四句、古詩一首,解意如下。
1.“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尚書·周書》中云: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意為:取得偉大的功業,是由于有偉大的志向;完成偉大的功業,在于辛勤不懈地努力工作。
崇:崇高;惟:由于,因為;廣:廣大。全句譯意為:功高由于有志,業大由于勤勞。
據歷史記載,周成王滅了淮夷,回到王都豐邑,和群臣們一起總結周室(即周王朝)成就王業的經驗,并向群臣說明周室設官分職用人的法則。他要求“官君子”(各級官長)要忠于職守,勤于政務時說:你們要認真履行職責,不能怠惰忽略。要知道,功高由于有志,業大由于勤勞。
習近平同志在這里已是第二次應用這一成語。第一次是在2013年3月17日,他在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說:“各位代表!‘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中國夢,創造全體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繼續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這兩次講話體現了他對全國人大代表、優秀青年代表的殷切期望。
2.“學如弓弩,才如箭鏃。”
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識以領之,方能中鵠。——此句出自清朝袁枚的《續詩品·尚識》。箭鏃:箭頭。鵠:此指目標。意為:學問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真知灼見引導箭頭射出,才能命中目標。比喻沒有學問,才能不能發揮;沒有真知指導人生,就沒有正確的方向。
這就是說:學問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真知灼見(學識)引導箭頭射出,才能命中目標。比喻:沒有學問,才能不能發揮;沒有學識指導人生,就沒有正確的方向。
箭鏃:弓箭;鵠:此指目標,引申為正確的方向。
袁枚既是清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也是一位頗有賢名的縣令。曾任沭陽知縣,勤政愛民,清正廉潔。當地有口皆碑,百姓稱他為“大好官”。
3.“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選自《大學》。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詔》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湯:即成湯,商朝的開國君主。盤銘:刻在器皿上用來警誡自己的箴言。這里的器皿是指商湯的洗澡盆。
茍:誠也。新:這里的本義是指洗澡去除身體上的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引申義則是指精神上的棄舊圖新。
作:振作,激勵。新民:“經”里面說的“親民”,實應為“新民”;意思是“使新,新民”,也就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詩》曰”:這里的詩,是指《詩經·大雅·文王》。周:周朝。舊邦:舊國。其命:指周朝稟受的天命。惟:助詞,無意義。
商湯刻在洗澡盆上文字意思說:“如果能在今天洗凈身上的東西,使身心清新,就應天天洗凈臟東西,使身心清新,更要繼續不斷地每天清洗,使身體和精神煥然一新。”《康詔》里的文字是說:“激勵人們棄舊圖新,棄惡從善。”《詩經》中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能始終做到自我更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都竭盡全力,使自己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如果說“在明明德”還是靜態地要求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的話,那么“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從動態角度來強調不斷革新。其所引申出來的,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如《莊子·知北游》所說的“澡雪而精神”,《禮記·儒行》所說的“澡身而浴德”。所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展示的都是一種革新的姿態,驅動人們棄舊圖新。
現代解釋:“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誠能一日有以滌其舊染之污而自新,則當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間斷也。”這話即鼓舞決心告別糊涂混日子狀態的人們,在一日自新的基礎上,日日自新;在告別一個不良習俗的時候,不斷認識到、革除掉其他不良習俗;在養成一個好習慣的基礎上,不斷學習養成其他的好習慣,使自已的一生無論在品行上還是業績上不斷前進。
在全黨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黨中央對各級領導干部干部提出的“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紅紅臉、出出汗、治治病”總要求,其歷史淵源也正出于此。
4.“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出自明代詩人朱熹的《警世賢文·勤奮篇》。意為:寶劍的銳利刀鋒是從不斷的磨煉中得到的。梅花飄香來自它度過了寒冷的冬季。寓義要想擁有珍貴品質或美好才華,需要不斷的努力、修煉,克服一定的困難才能達到。
5“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語見《國語·周語下》:“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昔孔甲亂夏,四世而隕;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帝甲亂之,七世而隕。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興,幽王亂之,十有四世矣。”
《漢·張紘·臨困授子靖留牋》:“傳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言善之難也。”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喻為學好難如登山,而學壞易似山崩, 多用于勸勉之語。
這次“五四講話”中五處用到古典成語、詩詞,其中三處出自周文化。可見,周文化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仍具有劃時代的重要作用。
習近平同志在2014年 “五四講話”中多處運用古成語和經典詩詞,其中不少內容也出自周文化的內容或內涵。由于篇幅限制,這里不再細述。
三、從青年人思想道德觀念缺失看學習傳統文化的緊迫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東西方文化交融帶來價值取向多元化,使當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與傳統文化有很多不和諧的方面,在大學生中尤為突出
1.理想和信念追求淡化,追求享樂意識增強。
在現代生活消費意識影響下,青少年紛紛追求生活高質量和高標準,穿衣講派場、吃喝玩多樣,相互攀比,超前消費。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勤儉節約、溫恭謙讓等做人準則和理想人格,被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所代替。
2.集體主義觀念缺乏,無私奉獻精神淡化。
因受各個方面文化思想意識的沖擊,教育目標面臨挑戰,學生難教現象層出不窮,孩子難管問題令家長頭疼。許多大學生滿足眼前享受,不思進取,普遍逐利,過分重視現實,過分夸大個人價值,不求奉獻,只求回報,忽視對集體、社會、家庭的義務和責任,缺乏集體觀念和團隊凝聚力。
3.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缺乏,唯利是圖意識增強。
在學習上,部分學生目的較強,一心想考研深造,過分注重書本知識,很少關心時政;部分學生考入了大學,胸無大志,得過且過;部分人在極力彌補高中時為考大學失去的“快樂時光”,精神懶散,思想消沉。
據“中國青年在線”記者報道:2014年9月16日,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首都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報告會。92歲高齡的“兩院”院士吳良鏞一手拄著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緩步走上主席臺。站著用35分鐘,作完了《志存高遠,身體力行》為題的報告。工作人員怕出現意外,專門搬來凳子讓他做,他沒有坐。工作人員守候在他身邊,以防不測。此情此景讓與會的不少人為之動容。放眼臺下,坐著的是首都多所高校的6000名高校的研究生,但大批后排學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子上睡覺。
吳老上一次在這里是2012年初,從時任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手里接過國家最高科技獎勵證書。從此,這位24歲就執教于清華大學的“人民建筑師”,躋身于中國科技界最高榮譽行列。那次,臺上時間不過5分鐘。
看到這個新聞,我們心里非常難過。其他有識之士,也該感同身受。
4.社會公德不足,生活行為失范,競爭方式不當。
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很強,自我控制力較差,因而出現了道德觀念淡薄、生活行為失范等現象。在行為舉止方面,強調個人意志、忽視紀律和道德的約束,基本素質較差,如不遵守公共秩序、損害公共財物、故意傷人、目無師長、舉止輕浮等等;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體驗、生理需求,忽視對愛情、婚姻、家庭的義務和道德責任。
5.誠信缺乏。
誠信缺乏這個現象集中發生在大學生學習、生活、就業和貸款等方面。學生抄襲作業、實驗報告、畢業論文的現象比較普遍。考試作弊現象普遍存在,甚至是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也存在著作弊現象。生活中背信棄義的現象也比較明顯,就業過程中弄虛作假的現象也不少見。
面對當前這樣的形勢,我們深深感覺到,要在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中,大力提倡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其中,包括內涵博大精深的周文化。
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命脈
2013年12月30日下午,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要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2014年2月24日下午,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積極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
2014年10月13日下午,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學習時強調:“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創造的。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習近平同志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等四個方面強調了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美德的重要性,提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任務。
我們認為,當前應抓緊在青少年中開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活動。尤其是大學生,要擔負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命脈重要使命。
1.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對大學生要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
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歷代仁人志士一直把“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理想。大學生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者、鑄造者。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辯證統一關系,決定了在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時,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
2.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社會整體利益至上,倡導見利思義,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積極意義。
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社會乃一個集合的整體,個人是生活在群體之中。主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義利”關系問題上,中國傳統文化特備強調“先義后利”。因此,在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繼承和發揚這種以國家、民族、集體利益為重的群體利益,讓這種民族文化融入于社會主義道德之中,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大學生在品格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3.在日常生活中培養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的道德修養。
儒家把“格物致知”當作道德修養的起點,這里的“格物致知”的“物”,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所謂“格物致知”,就是在日常小事中體會道德修養的真正含義。要對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進行職業價值觀和職業道德教育,幫助他們正確進行職業選擇并培養所需的職業道德,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加強道德修養,努力做一個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4.在校園文化中努力構建校園倫理文化。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曾受到社會變革的批判和沖刷,許多優秀成份由于缺少辨別而遭到摧殘。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人的道德底線越來越薄弱。古人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學校要教育青少年開展以尊老愛幼、互敬互愛、忠誠和諧為內容的倫理道德建設,從而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中潛移默化。
眾所周知: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未來。展望未來,青年一代必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這是“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歷史規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的歷史責任。青年要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放飛青春夢想。
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青年是引社會風氣之先的新生力量。一個民族的文明素養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上。
廣大青少年,尤其是當代大學生,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倡導良好社會風氣。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自覺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積極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命脈。要從博大精深的周文化中汲取營養,提高素質,凝聚正能量,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發揮作用,建功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而努力奮斗!
作者簡介:
張自強系中共陜西省岐山縣委黨校原副校長、國家注冊高級策劃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邀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員、中國經濟發展調研辦公室特邀調研員,陜西省經濟學會會員、黨史學會會員、楹聯學會會員,寶雞市國學研究會理事、周秦文化研究會會員、炎帝研究會會員、楹聯學會會員。
張岐系“西部計劃志愿者”,曾在共青團扶風縣委服務,被共青團陜西省委授予“陜西省杰出志愿者”稱號。現在陜西省岐山縣公安局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