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君 董亞娟 宋筱景 郭麗娟
媒介是神奇的,社會也是神奇的,媒介與社會的耦合生產出無限的神奇。以微博這個新型社交媒體為代表的新媒介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媒體世界,它以自媒體的方式讓每一個網民都成為了新聞人,從而使得微博這個平臺在近幾年成為中國最大的輿論場所和第二大輿論源頭,更成為了一個意識形態斗爭的領域,由此對公眾和社會管理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宣傳輿論工作面臨許多新挑戰和新考驗,牢牢掌握輿論工作主動權和主導權,充分發揮宣傳統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振奮精神、促進發展維護穩定的積極作用。引導網絡輿論積極健康發展,是微博時代對政府治理能力以及領導者才能的新要求。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7月21日在京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5.2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6.9%【1】。龐大的用戶數量除了能夠說明互聯網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之外,更折射出了其特有的強大社會效應——年年有“輿”。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近幾年,每一年都有數千條的網絡輿論熱點事件,涉及國家政策、大眾生活、企業新聞等方方面面,網絡已經成為廣大民眾分享信息和表達公共意見的平臺。信息時代,任何新媒體一旦被大眾所接納,則勢必要為政治服務,在我國也不例外,微博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發布和傳播方式對中國社會諸多領域的介入和滲透日益廣泛,成為影響力、殺傷力最強的輿論載體,使得微博這一平臺已經成為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個斗爭場所,直接影響社會穩定,這是政府部門和廣大領導干部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
第一 網絡輿論熱點事件的發展特點及規律
網絡輿情無一例外的來源于現實中的某一社會問題,而網絡輿情熱點的誘因往往大部分是公共突發事件。與傳統突發公共事件相比,基于網絡傳播的突發公共事件呈現出“矛盾尖銳、性質嚴重、燃點低觸點多、心態焦躁、影響廣泛、信任危機”等新特點[2],像前幾年發生的“杭州70碼”、“跨省追捕”、“開胸驗肺”等網絡熱點事件,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隨著近幾年微博等新媒介的發展,其公開、自由、匿名等特性使得公民表達意見、參政議政的渠道更加廣泛,網絡輿情的特點在微博上體現得尤為突出:只要是涉及官與民、富與貧、強與弱等一些社會不公正話題,都會迅速在網絡引發,被網絡放大,成為網絡輿論熱點,并且往往形成網民不加理性地支持“弱者”這種一邊倒的輿論導向。而且,隨著有些事件在網絡上的進一步熱化,就會演變成網絡群體事件,此時的“攻擊”則演變成“抗爭”——“以群體輿論來抗爭個人”、“一個群體抗爭另一個群體”、“網民對政策或制度的抗爭”、“網絡文化陣營對現有文化權利體系的抗爭”這四種形態,這就是目前我國網絡輿論的發展特點。
另一方面,從網絡輿論事件形成的過程來看,幾乎所有的網絡事件都要經歷“散播——集聚——熱議——流行”四個階段和“爆發——升華——延續”這三個關口這“四段三關”的規律特征【3】。而在微博時代,這種特征體現得更為具體“微博爆料——網民熱議——形成輿論——媒體跟進——掀起輿論高潮——成為熱點事件”。傳統媒體基本跟不上事件發展的節奏,只能對事情進行深入的分析和報道,這是進入微博時代后出現的一種新現象。微博上受到熱議的事件一定會成為傳統媒體的報道熱點,同時,經過傳統媒體報道的相關事件勢必也會成為微博上網民的熱議話題,往往有幾萬、數十萬乃至數百萬的網民參與討論。
第二 “微”情成網絡輿論風向標,微博平臺成意識形態戰場
縱觀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熱點事件和重大公共輿論事件,基本上都與微博有關系,不是在微博上引發,就是在微博上放大,比如微博制造的“3D”新聞事件——宜黃拆遷;難以關上的故宮“十重門”;拷問公信力的問題疫苗;“圍剿”慈善的郭美美事件等等,使得微博在聚合網絡輿論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網絡輿論場。同時也說明一下幾點:一是微博越來越扮演著比任何媒體都快速的輿情源頭的作用,譬如郭美美事件、故宮失竊門等網絡事件,都是網民首先在微博中曝光;二是由于微博幾何倍的傳播擴散速度,致使突發事件可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迅速被全國網民關注及熱議,而不是像之前的突發事件通常是在第二天經過各大媒體和網民關注、熱議之后達到輿情關注最高值;三是在微博上可在短短的幾天時間聚合高達數億條對同一事件的熱議信息。最為典型的莫過于“7·23甬溫線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短短的一周時間,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對于此事的相關討論各自達到了3億多條,共計近7億條信息,這是之前任何突發事件都無法企及的。在微博時代,微博對社會熱點新聞的傳播那是相當的病毒式的傳播,草根的力量在微博上被凝聚在一起,網民被稱為中國最大的政治壓力集團,微博已然成為網絡輿論的風向標,也成為中國最大的輿論場所,甚至有學者提出“微博倒逼政府改革”。一個典型的現象就是“微博反腐”:自習近平總書記執政以來,網絡反腐的信心被大幅提振,民眾通過網絡表達對新一屆領導集體反腐行為的大力支持和鼓勵,微博的作用更是獨樹一幟。國家層面來講,各地紀委紛紛入駐微博平臺,為網民投訴、公開信息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渠道;而對廣大網民來講,也許一段視頻、幾張圖片就能使得一些貪官原形畢現,被洶涌的民意推到紀委的手中,大量的案例證明了這一點:“雷政富的不雅視頻”、上海四名法官集體嫖宿、楊達才“表哥門”、女主播實名舉報人大代表的“性侵門”等官員“門事件”層出不窮,尤其出現了一個更為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微博上被舉報的官員大概有7成是被情婦舉報的,而且此種微博舉報的成功率相對非常高。究其原因,應該是官員情婦手中掌握有大量的、真實的官員違法違紀資料,因此“情婦反腐”在微博反腐的的大潮中受到廣大網民的追捧,微博成為廣大公民舉報貪官的首選工具。在2014年,任何一位高官的落馬及“馬年打虎”的討論一直是微博上的熱點。
另一方面,微博的中心化特征及其聚合功能成就了一大批擁有數十萬、數百萬乃至上千萬的“網絡大V”,原本在各自領域中的成功者和眾多草根都進入了這個輿論場,大V們成了微博輿論場中的金字塔尖,同時又在這個場域以多中心化的方式存在。微博成了中國社會轉型期的一面鏡子,其中信息復雜,觀點多元,這里可以逼問真相,也可混雜謠言制造。每天在微博上都有一些對我國現行體制、經濟政策、政府領導才能,甚至是我們的民族、歷史、英雄人物進行反向解讀或者引導的言辭,這些言辭可能使一些網民“吐槽”所為,更有一大部分是出自“大V”之口,而“大v”的一句話會影響眾多的粉絲對某個問題所持有的一貫看法,進而去進一步影響粉絲周圍的人。李開復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位曾經是數億中國青年的偶像、導師的“網絡大V”,卻在微博上力挺一些像“作業本”等網絡名人所發表的一些對歷史戰斗英雄的侮辱,對國家政策的解讀誤導,影響了數千萬的國人;還有像袁騰飛這樣的歷史老師,他的言論讓很多年輕人開始質疑國家的歷史,民族的歷史,試想如果國人都發出同樣的質疑,且不論輿論宣傳工作無法進行,社會穩定會受到極大威脅。
以張北為例,張家口市張北縣草原音樂節是享譽世界的文化品牌,已經連續舉辦6屆,每屆人數激增,品質突飛猛進,衍生節慶文化活動相繼誕生并成功舉辦,成為當地招商引資,傳播草原文化的重要媒介和機會。當地政府和草原音樂節策劃方非常重視音樂節的網絡宣傳工作,微博也瞬時成為公眾了解這個項目的重要切入口,張北草原音樂節官方微博2014年的粉絲數量達到46402,發布微博2440條。這種宣傳方式既快捷又經濟,世界各地愛好戶外活動,愛好音樂和自然的人們,每逢盛夏便齊聚張北碧草藍天下的盛宴中,帶動當地餐飲、旅游、住宿、衍生產品等項目發展,2014年音樂節的旅游綜合收入3天就達2.1億,帶動當地就業5000余人。目前張北的政務微博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服務民生已經形成良好風氣,統計部門的民意調查顯示公眾對政府服務環境的滿意度大幅提升,政務微博在此過程中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微博時代的輿論引導工作就要求我們做到“快、實、準”,政務微博的良性發展,不僅能使網絡輿論生態越來越和諧,得到網民認同的同時,還可以使自己的“微博地位”越來越高,進而成為網絡輿論場的意見領袖,在進一步推進網絡文化建設的同時,更能改善治理環境,提升治理能力。
參考文獻:
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
2.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15263188.html,謝海光:正確處理網絡輿情與突發公共事件
3.來源于樂思輿情監測
4.鄒建華《微博時代的新聞發布和輿論引導》
河北省委黨校系統科研項目2014年度課題(201446)
課題成員簡介:
趙燕君,1982--,女,中共張家口市委黨校網絡教學與管理中心,講師;研究方向:新媒體應用、網絡安全;
董亞娟,1983--,女,張家口市委黨校法政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法律研究、行政管理;
宋筱景,1981--,女,張家口宣化縣深井鎮鎮長,研究專長:電子政務、行政管理
郭麗娟,1981--,女,張家口市委黨校黨委辦,講師;研究方向:電子政務、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