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金財
二年來,如何以“培養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實踐研究”為契機,改革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工作步入一個新的發展,經過每堂課的實踐探索,采取了多項扎實有效的措施,下面簡要談談對科學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 ?更新觀念,抓住實質,深入學習
加入微信“浙江小學科學網”,通過課堂教學模式的研討,學習輔導材料,收集整理經驗材料,對新的實用的教學模式有了更為完整而系統的了解和認識。
二、抓住關鍵,夯實教學常規
首先,指導學生利用課前課后主動進行課前預習,從課前預習入手。在每個新的教學內容開始之前,老師布置目的明確的課前預習任務。如:自讀教材內容、準備課堂要用的實驗器材。課時結束時,設計作業題,布置課后小制作和資料搜集活動,達到鞏固強化的目的。
其次,緊抓課堂預習成果展示。教師通過從學生多樣化的展示交流中捕捉到的信息,有針對性的進行及時指導。對學生能自己學會的知識進行檢查,對學生自學有困難的知識進行重點指導或補充。做到教學工作的有的放矢。教師的角色也就由主導者變為了學生學習的服務者??茖W課可以通過學生猜測----實驗器材準備----演示實驗----驗證猜測----得出結論----撰寫實驗報告----知道拓展應用舉例等七步驟。對實驗的操作根據器材數量的準備情況,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有機結合,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中以互幫解決沒有觀察到的現象。及時幫學生解決沒有理解的部分。利用小組的合力既展示了個人的學習興趣,又強化了實驗中沒有看清楚的細節。
第三,調動學生充分挖掘現實生活的科學知識,讓學生深深的體會科學處處有,只是沒有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科學意識只表現的表面現象,沒有用理論知識加以解釋,讓抽象的理論知識變成形象具體的實驗。有針對性的抓住學生中遇到的問題,眼過十遍不如手過一遍,讓一次又一次的實驗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簡單的可以讓學生互幫解決,有難度的教師演示,學生再次的做實驗。
第四,學生校外科學探究活動的培養。組織三年級學生進行觀察能力的培養,注重訓練學生觀察前的準備,比如需要的表格、放大鏡、皮尺等器材準備。讓學生觀察大樹、小草、金魚、蝸牛等,體驗動植的差異,明白生活習性。
第五,抓住科學課的幾個特點,有針對性的提高探究能力培養。學生興奮,難以自制。實驗時,桌子上擺滿了瓶瓶和儀器,學生覺得十分新鮮。因此,往往會對實驗本身很關心,而對做實驗解決什么問題關心很少。緊張心理沒有了,紀律意識淡化了,自我約束力就很低。所以制定實驗教學管理規范,以規范確保實效性,掌控課堂秩序。充分考慮這種課型的開放型特點,即合作探究式。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分配角色或人物,指定某學生擔任實驗小組長或小組同學輪流擔任小組長,給每個同學具體分工,按分工規定每個同學做什么,既分工又合作。其次教師要強調學生在科學實驗報告上做好實驗記錄和書寫簡單的實驗報告,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最后教師可以制定小組實驗的紀律和實驗情況評比標準。
開放式探究活動既容易活躍氣氛,也易常常造成混亂。所以一個實驗主要研究什么應該讓學生提前明白,做到帶著問題去研究和觀察,克服學生實驗的盲目性。還要教師改掉以前講實驗的壞毛病,讓學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自己做實驗,保證學生研究的空間和時間。我在教學當中讓學生自己研究這個實驗需要哪些器材,應該注意什么,只要在做實驗之前有一個充分的準備和協調過程,一個實驗才能做到有的放失。
三、知識的真正運用
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課后制作活動,讓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從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層面。每一個小制作做的是否成功,就會發現學生對這部分科學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一改以前對科學知識的死記硬背,學生從小制作中可以講出其中的科學道理,探究出制作成敗的原因,增強自我動手能力訓練和小組交流。每一次制作活動結束,組織學生講出制作的提前準備,制作注意事項和制作依據的科學道理,說出生活中類似的運用,讓知識拓展,激發學生發明創新的靈感。
四、改進課堂教學效率
首先,創設情境,以實驗和揭密調動學生積極性。老師在引入新課時,都要從已學知識或直觀現象入手,或開門見山以實驗為突破口引入本課,或者運用魔術等具有吸引力的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科學知識的學習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實驗活動或在揭開魔術活動的神密面紗主動建構的。
第二,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并逐步深入,強調細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對本節課學科產生興趣,讓學生自由、大膽的預測、嘗試操作,發現科學課中的樂趣。重視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并分析、整理材料、匯報實驗結果,其中有大量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參與動手操作活動,而且參與面廣(時間最少在15分鐘以上),并且教師都能扮演好指導者身份,對小組活動指導提示,盡量使全體學生親身體驗,有所發現,掌握知識。
在科學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老師參與到整個學生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究,幫助他們解決碰到的困難,教師的指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讓學生們在動手實驗中去驗證自己的猜測,探究結果并從中發現規律。運用“注重實驗、體驗和發現”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體現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氛圍,放手讓學生“做”科學;探究性學習課堂教學環節嚴謹(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論證、數據統計分析、得出結論);在探究性學習中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做實驗時,要以結解決問題為目的,做好實驗記錄,仔細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實驗的小結很重要,要讓學生知道本節課或本實驗你獲得了什么,比如:知識內容或實驗方法。
雖然每位老師都有其獨特的特點,但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注重學生動手實驗,從實驗中得出結論,驗證學生猜測的內容,讓學生的猜測具有挑戰性和針對性。
第三,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評價。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課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相互之間實驗情況、記錄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學生通過這樣的實驗,不僅可以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經歷了研究問題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最重要的是讓學生養成知識可以共享。
第四,親切的形態語言、倡導民主的教學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整個課堂,安全第一,在明白實驗操作規程的前提下,要的是鼓勵、肯定、要的是贊許、掌聲。沒有斥責、批評,沒有居高臨下的姿態,老師向學生展示了自己情切、慈愛的一面。這樣做課堂氣氛才能活躍,學生參與面才能更廣。
第五,要上好一堂成功的科學課,課前的準備尤其重要,教學材料的充分準備對學生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至關重要,材料準備充分、齊全,學生才能夠充分有效地參與動手實驗。
器材,器材是實驗探究的基本要素。每節的實驗器材都要準備充分齊全。
小組,小組是學生合作學習的基本形式。提前分好小組,并將實驗器材以小組為單位提前分配好,可節約時間。教師對課堂的掌控能力,實驗時要明確分工,提出實驗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項,及時的進行評價和鼓勵。嚴防“霸主”的產生,盡可能的擴大參與面。
實驗的試做。教師提前試做實驗,盡早發現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提前準備應對措施。規范性要求:a實驗的規范性,專業術語要要正確表述,器材的取與還要規范,可分工一名材料員。b實驗報告單的規范c學生表述的規范,一節規范的實驗探究課,必定有好的教學效益。
第六,情感目標的培養,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生活處處有科學,讓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每節課做到學習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舉例。
總之,帶領學生學好科學科不僅教師有先進的教學理念,還要有科學的組織方法。
(作者單位: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魯沙爾鎮中心學校,作者是青海省小學骨干教師,西寧市教學能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