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明 賓廣智
摘要:目的:分析與探討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臨床診斷方法與感染源。方法:將我院收治的86例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作為本次觀察主體,借助高頻彩超檢查分析其發病原理與診治方法。結果:86例患兒中,臍周、右下腹、臍左側淋巴結腫大所占百分比分別為30.37%、51.16%、10.47%。36例可見淋巴結多個成群,但均無顯著融合征象。多數患兒超聲表現為腹部多個腫大淋巴結,最大與最小患兒淋巴結大小分別為2.4cm×0.8cm與1.0cm×0.5cm,縱橫比為2.0~2.6。10例并發腸間隙少量積液,且主要集中在右下腹。治療1個療程后,73例(84.88%)痊愈,17例(15.12%)好轉,無1例無效病例。結論:臨床對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予以血常規、超敏C反應蛋白(CRP)、肺炎支原體抗體和腹部彩色多普勒檢查,有利于確定感染源和制定對癥治療方法,該法療效確切,深具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腸系膜淋巴結炎;感染源
腸系膜淋巴結炎是小兒常見病變,多見于7歲以下小兒,致病菌多為病毒或細菌感染引發,該病是兒童時期腹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由于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給臨床診斷帶來困難[1~2]?;純号R床以急性腹痛為主要病癥表現,同時還可存在上呼吸感染,由于該病臨床病癥不具特異性,極易導致誤診。我院本次將收治的86例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4年1~12月被確診為腸系膜淋巴結炎的86例患兒作為本次觀察主體,其中男、女性例數分別為49、37例,年齡范圍在1~12歲,(2.1±1.6)歲為年齡平均數,病程范圍在1~2周,平均病程為(1.1±0.6)周。所有患兒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七版中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診斷標準[3]。臨床均表現為右下腹、肚臍周圍或右側有陣發性或持續性疼痛,部分患兒還伴發發燒咳嗽、流涕、咽部腫痛、惡心嘔吐等病征。經查其腹部均未見固定壓痛點,普遍右下腹、臍周或右側存在壓痛感,少數患兒可觸及到表面光滑、質韌的小粒腫物,活動有觸痛。
1.2方法 所有患兒均予以血常規、超敏C反應蛋白(CRP)、肺炎支原體抗體和腹部彩色多普勒檢查。白細胞檢查:25例(29.07%)白細胞總數上升,59例(68.60%)白細胞總數正常,2例(2.33%)白細胞總數下降,其中中性粒細胞54例(79.41%)升高。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CRP升高、偏高與正常分別為8(9.30%)、16(18.60%)、62(72.10%)例。肺炎支原體檢測中34(39.53%)例顯陽性。腹部彩超儀器采用mindray,型號DC-8pro。探頭頻率為7~12MHz,要求患兒取仰臥姿勢,并予以縱、橫、斜切掃查,由中上腹部、臍周、左右下腹等腸系膜分布位置對患兒腹部進行全面掃查。觀察并詳細記錄腫大淋巴結位置與數量,以及形態、大小和回聲與血流信息。
1.3治療方法 依據患兒血常規與CRP檢查結果選擇治療方法。白細胞與CRP升高,或肺炎支原體抗體陽性選擇注射用阿奇霉素每天每千克體重10mg靜注,腹痛完全緩解停藥,未完全緩解停藥3天后再口服阿奇霉素顆粒3天。對于白細胞和CRP正常,或肺炎支原體抗體陰性患兒,選擇炎琥寧聯合利巴韋林注射液靜滴。所有患兒應根據口服藥物特點、自身體質與藥物承受能力選擇使用如雙岐三聯活菌片或地衣芽孢的腸道益生菌行輔助治療。另合并呼吸或消化系統疾病者也應行對癥處理措施。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用%構成。
2結果
86例患兒中,臍周、右下腹、臍左側淋巴結腫大患兒分別為33、44、9例,所占百分比分別為30.37%、51.16%、10.47%。患兒中,36例(41.86%)可見淋巴結多個成群,但均無顯著融合征象。男孩發病率略高于女孩,多數患兒超聲表現為腹部多個腫大淋巴結,最大與最小患兒淋巴結大小分別為2.4cm×0.8cm與1.0cm×0.5cm,縱橫比為2.0~2.6。腫大的腸系膜淋巴結形態以腎形或類圓形態為主,略顯飽滿,包膜完整且邊緣清晰,呈串珠狀分布,皮質低回聲,中心髓質高回聲,皮髓質分界模糊或髓質回聲略下降、偏心,無粘連與鈣化現象。CDFI可清晰顯現出絕大多數腫大淋巴結內有較豐富的條狀血流信號。本次研究中10例(11.63%)患兒并發腸間隙少量積液,且主要集中在右下腹。治療1個療程后,73例(84.88%)痊愈,17例(15.12%)好轉,無1例無效病例。
3討論
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臨床兒科多見的一種腹痛癥,臨床診治上容易與急性闌尾炎相混淆而誤診[4]。該病好發于秋、冬季節,部分患兒可首先出現腹痛,隨之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癥狀[5]。腸系膜淋巴結炎普遍發生在呼吸系統或消化系統疾病發病時或之后,其極易被這兩個系統疾病所掩蓋,導致該病易被臨床醫生忽略。該病具自限性特征,以病毒感染為主,少部分存在細菌或肺炎支原體感染。呼吸或消化系統感染后導致一方面病原體及其毒素在血液循環中到達回盲部遠端淋巴腺內,另一方面,患兒免疫系統很活躍,敏感于外界刺激,從而引起該部位淋巴腺感染致發該病,患兒出現腹痛、發熱、惡心嘔吐等一系列病征,容易引起胃腸炎與闌尾炎的誤診。
臨床近年來通過高清彩色多普勒檢查診斷該病既簡單便捷又經濟,能正確的看到患兒淋巴結數量大小、形狀、內部回聲等狀況,大大提升了檢查的準確性。 臨床對于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飲食上應注意以清淡為主,避免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治療時應依據血常規、反應蛋白以及肺炎支原體抗體的檢驗結果,合理用藥。中成藥可選擇炎琥寧、雙岐三聯活菌片或地衣芽孢治療。存在細菌感染患兒西藥可選擇阿奇霉素,因該藥具有抗菌譜廣,半衰期長,生物利用度高,腸道及淋巴系統分布廣以及交叉耐藥程度低等優點。臨床還可依據患兒病情恢復情況,選擇不同的給藥途徑先靜脈給藥,后口服,以實現起效快與維持療效的作用。病毒感染患兒則選擇痰熱清與利巴韋林注射液,并配合對癥支持治療。
我院本次觀察發現:86例患兒中,臍周、右下腹、臍左側淋巴結腫大所占百分比分別為30.37%、51.16%、10.47%。36例可見淋巴結多個成群,但均無顯著融合征象。多數患兒超聲表現為腹部多個腫大淋巴結,最大與最小患兒淋巴結大小分別為2.4cm×0.8cm與1.0cm×0.5cm,縱橫比為2.0~2.6。10例并發腸間隙少量積液,且主要集中在右下腹。治療1個療程后,73例(84.88%)痊愈,17例(15.12%)好轉,無1例無效病例。
可見:臨床對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予以血常規、超敏C反應蛋白(CRP)、肺炎支原體抗體和腹部彩色多普勒檢查,有利于確定感染源和制定對癥治療方法,該法療效確切,深具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鄧勇,肺炎支原體感染所致腸細膜淋巴結炎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7):221~222.
[2]張小紅,王如瑛,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超聲診斷[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12,22(6):22~24.
[3]馮熾光,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臨床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9):1295~1296.
[4]陳慶,何淑媚,萬潤珊等,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診斷中彩色多普勒超聲的應用分析[J].中外醫療,2012,34:171~172.
[5]王永俊,徐秀艷,超聲診斷小兒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臨床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3,6(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