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華
【摘 要】水利水電建設和管理是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系統,在我國經濟和民生領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水利水電如何繼續為社會經濟發展保駕護航,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文章以水利水電可持續發展為視角,著眼新的社會發展形勢,立足我國當前水利水電建設現狀,分析水利水電建設滯后新成因,研究解決可持續發展新路徑,以期推動我國水利水電建設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水利水電;建設管理;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核心,注重人與自然全面協調科持續發展。去年7月,習近平在國家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強調要按照經濟規律,推進社會可持續性發展。正確方向的指引,增強了社會經濟建設活力,同時也為水利水電可持續發展賦予了新的內涵。順應社會發展新形勢,樹立水利水電建設新理念,探討解決可持續發展新瓶頸,顯得尤為迫切而重要。
1.更新觀念,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水利水電建設
1.1客觀分析“老問題”
近年來,水利水電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動社會發展提供了較強的正能源支撐。然而,因水資源分布不均衡、河流南北差異較大、水生態環境現狀及水利水電建設固有特點的影響,一些地區水資源可用量縮小,相關水利水電工程無法繼續實施,造成水電利用短缺、供不應求的問題,并且這種供應與需求、建設與開發的矛盾,將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工農業用水用電數量的遞增而愈加突出。當前,有些地區水資源已開發用盡,新的水利水電建設工程又受到限制,火電消耗資源多,影響了空氣質量。所以,客觀分析“老問題”,著力研究新的水利水電能源發展模式,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1.2正確樹立“新理念”
水利水電建設新理念的核心,就是通過破解水資源分布和施工技術瓶頸,融再生能源思維于水利水電建設,著力構建可持續建設體系,完善良性循環發展機制,使水利水電的儲存轉換、開發使用鏈條結合得更加緊密,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實踐證明,水和水能資源對水利水電影響較大,當前挖掘核電新能源的力度較小,太陽能、風能又不穩定。因此,應以基本的防洪防災體系為平臺,進一步優化水資源配置,準確找到水利水電與其他資源開發利用的創新點,使水利水電資源得到循環利用。
1.3拓寬發展“新思路”
當前,我國正處于政治經濟體制深度改革的關鍵時期,水利水電迅猛發展,新舊能源交替,但由于水和煤炭自然資源供應受限,現用技術有待改進,新能源開發利用勢在必行。為此,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應以能源儲存轉換為載體,進一步拓展風能、電能、太陽能應用空間,豐富抽水蓄能發展路徑,使其成為水利水電的有效補給。同時,要挖掘水利水電資源循環再生潛能,使新能源的開發利用與火電水電現有模式有機結合,并按照各自特有的運行模式,平穩和諧發展。
2.用長期戰略的眼光把握水利水電建設和管理
2.1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物質基礎,也是水利水電建設的重要資源。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增長,綠洲污染、水源干涸、濕地枯竭等問題日益顯現,水生環境的維護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近年來,水利部門加大了對水資源和生態水利的保護力度。比如,在三峽工程建設中,充分考慮到魚類產卵的特殊時期,利用漲水時機,調整供水調度,給魚類繁殖提供充分條件。還有新疆地區的引額濟烏水利水電建設,通過控制人工洪峰,進一步保護河谷林的生態環境。所以,要將灌溉、防洪作為水利水電建設參考要素之一,科學論證,嚴密實施,以增強水利水電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2.2健全相關政策體系
當前,我國關于水利水電的法律法規體系已基本形成。但由于水利水電建設受市場化的影響,原來由政府調控指導的方式方法,逐漸轉變為法規政策來制約,如在開發利用權利的調配、施工安全、價格收益、移民安置等方面,都需要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以法律法規為平臺,進一步規范水利水電市場運行秩序,促進其健康良性發展。另外,還要針對其內部各行業各部門的功能,結合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規定,使各行業、各部門之間,搞好工作銜接,做到既有分工,又能夠相互配合。
2.3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水利水電建設的特性,決定著從業人員不僅要具備厚實的自然科學知識、較強的科研規劃素質、扎實的施工技能和嫻熟的外語能力,還要會測繪制圖、會工程測量、會管理工程。近來年,水利水電行業為提高施工效率,從國外引進了大量先進設備,這些設備的有效利用,迫切需要與之匹配的高素質人才。在日常工作中,要對水情進行認真調研,及時掌握雨情,為水利水電建設提出有參考價值的信息;要立足本職崗位,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尤其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進行可持續發展設計。
3.整體規劃,創新水利水電發展路徑
3.1工程建設重“綠色”
在水利水電建設中,為增強堤壩的剛性,使其更好的抵御洪水的沖擊,可順沿堤壩的方向,建設成間距為3米的混凝土梁,在堤壩的橫向上,適度增加混凝土梁,形成縱橫交錯的立體混凝土架構??陀^上,混凝土框架之間的空隙,形成了一處處深潭,如在深潭中種植一些扎根性強,能夠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植物,不僅改變了拋石處理的路徑,而且通過抗滑樁與植物的有機結合,大大增強了堤壩的柔韌性和穩定性,而且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長,拓展了水利水電生態環境建設空間。
3.2因地制宜重“設計”
設計,是水利水電建設的開端。在水利水電施工地段的選擇上,要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立足于抗旱防洪,進行總體規劃,確定開發利用的重點區域。比如,根據耕地及住戶的分布情況,確定開發的先后順序,對于因開發引起的大面積耕地流失問題,要堅持能不開發就不開發的原則,從而審慎保護耕地,維護群眾利益。另外,在水電站的建設上,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快投入少、收效大的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使其防洪抗旱、供應水源及發電功能得到有效發揮。在施工中,要注意保護生態環境,防止人為性污染。
3.3移民安置重“民生”
水利水電移民安置工作,雖說是個老話題,但常提常新。實踐證明,水利水電建設中的移民安置,維系國家安全穩定,事關經濟可持續發展。為此,要適應新的社會發展形勢,在借鑒長江、三峽等移民安置經驗基礎上,深入研究移民安置新措施,著力在豐富安置內涵、完善安置法規、構建安置體系上下功夫,并通過法律的規范性、約束性、強制性,將扶持辦法、補償措施固化下來,使移民安置辦法規范有序運行。
4.結語
綜上所述,水利水電的建設管理是一項綜合的民生系統,需要全面發揮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作用,從思想觀念、政策導向、人與生態綜合考慮。毋庸置疑,水利水電可發展的路徑很多,但根本的還是要正確處理眼前建設與長遠發展的關系,準確找到堅守生態環境與水利水電快速發展的結合點,客觀分析現有的“老問題”,正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拓展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新空間”,進一步推進水利水電建設又好又快發展。 [科]
【參考文獻】
[1]許拯民.水資源利用與可持續發展[M].水利水電出版社,2012,10.
[2]帥啟富,馬智杰,馬裕德,黃麗華.農村水利水電可持續發展實踐與研究[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2,10.
[3]都亮.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技術[M].水利水電出版社,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