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濤 鞏宜玲
多發傷是指同一致傷因子引起的兩處或兩處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臟器的損傷,且至少一處是危及生命的。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交通事故、建筑傷等原因造成的多發傷患者逐年增加,如不及時搶救,死亡率極高。因此快速到達現場,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對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非常重要。現將我院急診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出車接診60例嚴重多發傷病人的急救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60例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年齡10-70歲,平均年齡38歲,急救車均在10-30min內到達現場。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5例,高空墜落傷12例,施工塌方傷5例,打架斗毆傷8例,其他10例。損傷部位:顱腦合并骨折25例、合并胸部外傷15例、合并腹部臟器損傷10例,胸腹聯合傷5例,多發骨折5例。在60例嚴重多發傷患者中10例有3個以上臟器損傷。
1.2救治方法
1.2.1及時快速出車。醫護人員接到急救電話時要認真記錄聯系電話、事發地址、現場情況、????患者主要表現及癥狀,是否昏迷,并電話指導現場人員臨時采用一些簡單有效的救治措施,為后續治療贏得時間,急救車保持狀況良好,急救設備齊全完好,配備擔架工。急救人員要保證2-3min內迅速出診,用最短的時間到達事發現場。
1.2.2現場急救。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應迅速將傷員轉移到安全地方,采用一聽、二看、三摸、四問、五測的檢診程序,對傷員迅速作出評估,嚴格遵循先救命后治傷,先重傷后輕傷,先搶后救,搶中有救的原則,立即救治氣道梗阻、大血管破裂出血、張力性氣胸、休克等危及患者生命癥狀,確保生命體征穩定。(1)解除氣道梗阻,保持氣道通暢。急救人員應迅速清除患者鼻及口腔內血塊、嘔吐物、污物等異物,對昏迷患者采用托下頜和(或)將頭后仰的方法開放氣道,保持呼吸道通暢。持續吸氧,必要時面罩給氧、氣管插管或呼吸機輔助呼吸。開放性氣胸應立即變開放為閉合性氣胸,然后胸腔穿刺,抽氣減壓。(2)建立靜脈通道,維持有效循環。應迅速開放2條以上靜脈通道,應用18號靜脈置管針,選擇靠近心臟較粗的靜脈穿刺置管,并牢固固定,防止患者煩躁及搬動時針頭脫出,保證液體順利輸入體內,維持有效循環,并及時給予搶救藥物。(3)有效控制出血,妥善固定骨折。多發傷患者多數伴有活動性出血,最有效的緊急止血法是壓迫出血口及肢體近端的大血管。用無菌敷料對傷口加壓包扎,如四肢大動脈出血應利用止血帶止血,要記錄上帶時間,每30min放松一次,防止組織缺血壞死。妥善固定骨折傷肢,對四肢閉合性骨折給予夾板固定,對開放性骨折,外露的骨折端禁止復位傷口內,可用無菌紗布覆蓋,然后固定,以免污染傷口。疑有頸部損傷要用頸托保護固定頸部,對于脊柱骨折病人搬動時用鏟式擔架或由多人共同以手平托放至硬式擔架上,頭部保持直線。
1.2.3安全轉運,生命體征監測。一旦患者病情允許,應迅速轉送醫院內進行救治,司機開車應快速、平穩,要防止突然提速及緊急剎車,選擇路線近,路況好的道路,以防劇烈顛簸,加重損傷。醫護人員應做在病人身邊,密切觀察病人面色、呼吸、瞳孔、肢端血運情況,利用急救車內的急救設備對患者進一步實施血壓、呼吸、心率、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的檢測。保持呼吸道、靜脈通道及各種管道的通暢。對清醒患者同時給予心理護理和溝通,安慰患者及家屬,減輕患者的心里壓力和恐懼感,讓患者產生安全感與信賴感,積極配合治療。及時通知院內病人情況,做好會診及手術準備。到達醫院后開通綠色通道,先檢查治療后掛號付費,先住院手術后補辦手續。
2結果
60例患者中經積極的院前搶救,現場死亡8例,途中死亡2例,到達醫院后死亡1例,主要死于創傷性休克、腦疝、窒息。急救車平均1.5min出車,平均13min到達現場.
3體會
首先出診一定要迅速。多發傷患者因事發突然,病情急,變化快,死亡率較高,因此時間對多發傷病人尤其重要,時間就是生命。我院建立了一支專業的院前急救隊伍,醫務人員及司機時刻處于備戰狀態,急救車及急救器械每早檢查,保證處于完好備用狀態,搶救藥品齊全,急救電話專人接聽,保證接聽電話后2-3min內快速出車,力爭讓病人在傷后黃金一小時內得到救治。其次,院前急救人員要相對固定,專業化培訓,不但要有扎實的急救理論知識,熟練操作靜脈穿刺、氣管插管、心肺復蘇、止血固定、脊柱骨折搬運等急救技術,還要有快速敏捷的應變能力,能對現場傷員迅速做出傷情評估,對病情危重的傷員及時的正確處置。再次,醫務人員要有責任心、愛心,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和安慰,讓患者有一種安全感,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總之,快速的出診,開通綠色通道,縮短急救時間,讓患者在黃金時間內得到專業人員的正確救治,才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最大限度的防止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