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蘭 方東梅 張春霞
摘要:溫經通脈,即本法之肇端;血瘀之病在土臟宜甘溫而化瘀,意謂因內寒致瘀;陽虛血虧,血脈瘀滯之痿證乃本法之應用。
關鍵詞:溫陽、活血法;現代臨床應用;活血通絡;
Abstract:temperature by Tongmai, namely the beginning of this law; blood stasis disease should be warm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in the soil due to dirty, means internal cold blood stasis; Yang deficiency and blood, blood stasis of flaccidity syndrome 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w.
keyword: warming Yang,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method; the modern clinical application; huoxuetongluo
中西醫結合現代臨床中,溫陽活血法被用于心、血管系統疾、婦產科疾病及結締組織和變態反應性性疾病和退行性病變中,獲效甚佳,茲作如下綜述。
一、循環系統疾病
(一)休克 殆屬中醫厥證范疇,其病機為陰陽氣不相接,為陰竭陽脫、內閉外脫。而陽氣外脫的同時,氣血必然因失卻鼓動導致瘀滯日趨嚴重。中醫治療本病,除急施回陽固脫外,活血化瘀亦是重要環節。此外,有人曾以附子、干姜、炙甘草注射液進行動物實驗,證實其對狗的急性失血性休克有明顯升壓作用,并能增強麻醉兔心臟的收縮力,表明上述藥物有強心升壓、改善血流動力異常,改善微循環作用。
(二)充血性心力衰竭 采用溫補陽氣,活血化瘀的抗心衰方治療本病42例,顯效34例,好轉6例,無效2例。
(三)心律失常 本法適應證多為心律過緩,中醫辨證為心腎或心脾陽虛,血脈郁瘀滯。
二、結締組織及變態反應性疾病
(一)白塞氏病 病因尚未完全肯定,近年來多認為是變態反應性所致,為結締組織病,天津市中醫學會吳之伍根據本病多表現為怕冷,手足涼由寒誘發,反復發作和口、外陰潰瘍、紅腫熱痛均不明顯,指出當屬中醫的“寒瘍”、“陰瘡”之類,脾腎虛寒,寒凝氣血瘀滯為主要病機。并以溫補脾腎、活血化瘀的白塞氏病方(制附子、肉桂、干姜、半夏、黨參茯苓、白術、三棱、莪術、當歸尾、赤芍、紅花)為主方,治療40例,其中治愈6例,顯效23例[3]。
(二)硬皮病 中醫多稱之“頑痹”近代謂之“皮痹”。全國十余處報道均指出該病多系陽虛寒凝肌腠,氣血瘀滯,其本在腎,天津醫學院附屬醫院治療的26例和姜春華治療的17例中,辨證為腎陽虛者42例,皆主張用溫陽益腎以治本,活血化瘀以治標。此外,尚有人報道,以當歸四逆湯治療大動脈炎,腎動脈狹窄,或較好療效。
三、婦產科疾病
(一)胎盤殘留 采用煨姜、艾葉、川芎、當歸、丹皮、紅花、桃仁、熟地等治療本證22例,服1-6劑后,皆自動排出殘留而獲痊愈。追訪半年,未見再出血和腹痛。
(二)陰道出血 采用生化湯加味治療產后出血不止,和以溫經湯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獲得滿意效果。
四、其他
據報道,有人以本法治療頸椎175例、新生兒硬腫癥17例、骨結核3例、坐骨神經痛2例、小兒麻痹1例等病癥,取得較滿意療效。
結語
一、據上述資料,本法在現代臨床中的適應癥為:循環系統疾病(尤以休克、心力衰竭等循環系統急癥更具臨床意義),婦產科疾病、多種慢性炎癥、退行性病變、結締組織及變態反應性疾病和部分瘡瘍和皮膚病等。
二、本法藥物的作用機制:(一)從整體上調整機體功能的衰減,促使內臟功能恢復,促進發育生長,增強再生能力;(二)強心、增加心排出量、加速血行和升壓作用,或通過興奮垂體---腎上腺系統,或通過興奮血管運動中樞發生作用;(三)具激素樣作用,調節內分泌---某些溫陽藥,如附子具異丙腎上腺素作用,巴戟天具類皮質激素樣作用,鹿茸、海狗腎、蛇床子,含雄性激素或有類雄性激素樣作用;(四)抗凝解聚、改善微循環;(五)降低血細胞通透性;(六)提高心率,調整心律紊亂,改善房室結、竇房結節律,改善傳導阻滯。(七)擴張血管:如附子、桂枝、補骨脂等溫陽藥,丹參、川芎、毛冬青等活性藥具擴張冠狀動脈、竇房結動脈等作用;(八)興奮子宮、增強子宮節律性收縮;如鹿茸、沙苑蒺藜、川芎、紅花、王不留行、牛膝等具此作用,鹿茸并可提高子宮張力;(九)促進卵泡成熟和排卵作用;(十)促進骨內膜成骨細胞增生和骨痂形成;(十一)抑制增生性病變,促使其軟化和吸收。抑制免疫系統反應。
參考文獻:
【1】鄭新:中醫藥治療休克的進展和評價,中醫內科急癥,重慶和中醫研究所等,1981.
【2】謝劍南 :赤腳醫生雜志,1977.
【3】吳之伍等:中醫學術論文,天津市中醫學會,1979.
【4】李傳課:湖南醫藥學,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