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東等
摘要
利用博山區1964~2013年的降水觀測資料,采用統計和回歸方法對博山區50年來暴雨變化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50年來博山區共有115個暴雨日,年平均暴雨日數為2.3 d,暴雨日數年際變化較大,總體呈現增多的趨勢,暴雨日數隨時間的變化與年降水量隨時間的變化有很好的相關性,總體呈現增多的趨勢,且線性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暴雨春季出現次數少,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多于春季,冬季沒有出現,7~8月份是暴雨高峰期,6、9月是暴雨多發期;4、5、10、11月是暴雨少發期;暴雨具有明顯的日變化特征,即暴雨發生在夜間(20:00~次日08:00)的頻次和雨量均高于白天時段;暴雨初、終日期及初終間日數的年際間振蕩幅度較小,且隨著年代的增加,暴雨初、終日期呈現延后的趨勢,初終間日數呈現緩慢增多的趨勢,即暴雨期逐漸延長,這與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有關。
關鍵詞暴雨;周期變化;氣候趨勢
中圖分類號S1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1-229-03
暴雨是指24 h日降水量≥50 mm的降水,常在積雨云中產生。由于降水持續時間短、降水量大,常造成洪澇災害和嚴重的水土流失、山體滑坡,導致工程失事、堤防潰決和農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經濟損失[1]。特別是對于一些地勢低洼、地形閉塞的地區,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農田積水和土壤水分過度飽和,造成更多的災害,同時暴雨也是一地增加降水量的主要來源之一。博山地處魯中山區,總面積682 km2,境內多山,魯山、原山、岳陽山、鹿角山四大山系由東、南、西三面環繞,大小山頭1 300多個。地勢南高北低,呈簸箕狀,淄、孝二水橫穿區境,逶迤北流[2]。由于獨特的地理環境造成博山多發暴雨天氣,并常伴有雷電、大風,容易導致各種氣象災害的發生。筆者利用博山區1964~2013年的歷史氣象資料,分析該區50年來暴雨變化特征,以期提高對博山區暴雨氣候變化規律的認識,為暴雨的預報、預警和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
1資料與方法
選用博山區1964~2013年的歷年降水資料,以20:00為日界,按照24 h日降水量≥50 mm作為一個暴雨日,進行統計、回歸分析[3]。按照氣候季節劃分四季的標準進行四季的劃分,形成冬季(12月~次年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和秋季(9~11月)進行季、月變化分析;以夜間(20:00~次日08:00)雨量大于白天(08:00~20:00)雨量作為暴雨主要出現在夜間,反之作為暴雨主要發生在白天[4],進行日變化的分析[5]。
2 暴雨的氣候變化特征
2.1暴雨的年變化特征
1964~2013年博山區共有115個暴雨日,年平均暴雨日數為2.3 d,圖1顯示50年來暴雨日數年際變化較大,總體呈現增多的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247 d/10a;最多暴雨日數為7 d,出現在2005年;最少暴雨日數為0 d,分別出現在1970~1971、1979、1984、1989、2006年,占總年數的12%,最多暴雨日數與最少暴雨日數相差7 d。50年中,年暴雨日數超過1 d的年份占總年份的88%;年雷暴日數超過3 d的年份占總年份的36%,主要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90年代和2003~2005年;年暴雨日數超過5 d的年份占總年份的12%。
年暴雨日數隨時間的變化與年降水量隨時間的變化有很好的相關性,總體呈現增多的趨勢,且線性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個別年份差異明顯(圖1)。2005年年降水量1 147.2 mm,出現暴雨日數7 d,均為50年來最多。年降水量超過900 mm的1978、1990、1994~1995、2003~2005年年暴雨日數均在3 d或以上;年降水量<800 mm的1970~1971、1979、1984、1989、2006年年暴雨日為0 d,其中既有年降水量超過600 mm而小于800 mm的1970~1971、1979、1984年,又有年降水量為442.2 mm的1989年。隨著年降水量的增加年暴雨日數也基本呈現增多的趨勢,原因多為大范圍規則降水造成,有的年份如1965、1981、1986年年降水量<600 mm但年暴雨日數出現3 d,造成的原因多為局地熱對流天氣。這就給博山地區的暴雨預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嚴峻的挑戰,既要考慮大范圍規則降水,也要考慮博山地處魯中山區獨特的地形造成的局地熱對流天氣的影響。
2.2暴雨的季、月變化特征
由表1可知,博山區春、夏、秋、冬4個季節的50年平均暴雨日數分別為0.14、1.74、0.42、0 d,分別占全年的6.09%、75.65%、18.26%和0%。可見,暴雨春季出現次數少、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多于春季,冬季沒有出現。這與博山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區半濕潤氣候冬夏季風進退的季節性變化相一致[6]。
由圖2可知,除1、2、3和12月份沒有暴雨發生外,其余月份均有暴雨發生。4~11月份暴雨日數的月變化與氣溫、降水的月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氣溫升高、降水增多,暴雨日數隨之增加,氣溫下降、降水減少,暴雨日數隨之減少;暴雨日數以7、8月份為中心呈基本對稱式變化,月平均氣溫、降水量以7月份為中心呈單峰基本對稱式變化。暴雨日數極端高峰期與氣溫、降水極端高峰期略有差異,前者出現在8月份,后者出現在7月份。8月份平均暴雨日數0.76 d,占全年的33.04%;96.52%的暴雨日數集中在5~10月份,4、11月份僅占3.48%。7~8月份是暴雨高峰期,6、9月是暴雨多發期,4、5、10、11月是暴雨少發期;年暴雨開始月份4月,結束月份11月,兩者出現暴雨的次數相同(表1)。
博山區暴雨季、月變化特征主要是地處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區半濕潤氣候受不同的天氣系統影響所致[7]。春季,當鋒面過境前后,槽前、切變線附近冷暖空氣交界區存在強烈的輻合和上升運動,多引發暴雨天氣[8];進入夏季,主要受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或其邊緣控制,副高將南方大洋上濕熱的空氣輸送到北方與南下的冷空氣相遇極易引發暴雨天氣有時還會伴有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9];秋季副高南撤西北氣流加強,大氣層結較為穩定,暴雨出現較少,有時受北上臺風影響容易造成暴雨天氣;冬季受冷高壓控制,寒冷干燥,無暴雨出現[10]。
2.3暴雨的日變化特征
經統計(表2),博山區50年中夜間(20:00~次日08:00)累計出現暴雨66次,占50年累計出現總次數的57.4%;白天(08:00~20:00)累計出現暴雨49次,占50年累計出現總次數的42.6%。50年中夜間出現的暴雨量累計為4 272.4 mm,占全部暴雨量的51.6%;白天出現的暴雨量累計為4 015.2 mm,占全部暴雨量的48.4%。一天中2個時段均有可能發生暴雨,具有明顯的日變化特征,即暴雨發生在夜間的頻次和雨量均高于白天時段。
2.4暴雨的初、終日變化特征
統計分析博山區1964~2013年逐年暴雨初、終日表明,博山區最早暴雨初日出現在4月22日(1998年),最晚暴雨終日出現在11月9日(1993年);平均暴雨初日出現在6月17日,平均暴雨終日出現在7月23日;最長暴雨初終間日數201 d,最短暴雨初終間日數0 d,平均暴雨初終間日數35.7 d。一年中,把暴雨的初、終日期分別以1月1日為零起點轉化為相對日期序列,作暴雨初、終日相對日期變化圖,并進行趨勢分析,從圖3可以看出,除個別年份外,博山區暴雨初、終日期及初終間日數的年際間振蕩幅度較小,且隨著年代的增加,暴雨初、終日期呈現延后的趨勢,初終間日數呈現緩慢增多的趨勢,即暴雨期逐漸延長,這與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有關。
3結論
(1)50年來博山區共有115個暴雨日,年平均暴雨日數為2.3 d,暴雨日數年際變化較大,總體呈現增多的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247 d/10a,最多暴雨年份與最少暴雨年份相差7 d。年暴雨日數隨時間的變化與年降水量隨時間的變化有很好的相關性,總體呈現增多的趨勢,且線性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有些降水相對較多的年份暴雨出現次數比一些降水相對較少的年份出現次數少,原因多與大范圍規則降水和博山地處魯中山區獨特的地形造成局地熱對流天氣共同影響有關,這就給博山地區的暴雨預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嚴峻挑戰。
(2)一年中,暴雨春季出現次數少、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多于春季,冬季沒有出現。這與博山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區半濕潤氣候冬夏季風進退的季節性變化相一致。4~11月份暴雨日數的月變化與氣溫、降水的月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氣溫升高、降水增多,暴雨日數隨之增加,氣溫下降、降水減少,暴雨日數隨之減少,96.52%的暴雨日數集中在5~10月份,7~8月份是暴雨高峰期,8月份月平均暴雨日數0.76 d,占全年的3304%,為極端高峰期; 6、9月是暴雨多發期;4、5、10、11月是暴雨少發期。
(3)一天中,暴雨發生在夜間(20:00~次日08:00)的概
率為57.4%,降水量占全部暴雨量的51.6%;發生在白天(08:00~20:00)的概率為42.6%,降水量占全部暴雨量的48.4%,具有明顯的日變化特征,即暴雨發生在夜間的頻次和雨量均高于白天時段。
(4)博山區最早暴雨初日出現在4月22日,最晚暴雨終日出現在11月9日;平均暴雨初日出現在6月17日,平均暴雨終日出現在7月23日;最長暴雨初終間日數201 d,最短暴雨初終間日數0 d,平均暴雨初終間日數35.7 d。除個別年份外,博山區暴雨初、終日期及初終間日數的年際間振蕩幅度較小,且隨著年代的增加,暴雨初、終日期呈現延后的趨勢,初終間日數呈現緩慢增多的趨勢,即暴雨期逐漸延長,這與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有關。
參考文獻
[1]
李雪梅,卜銀軍,王艷金.近52年三明市暴雨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水利科技,2014(1):10-12.
[2] 林紓,陸登榮,王毅榮,等.1960年代以來西北地區暴雨氣候變化特征[J].自然災害學報,2008,17(3):42-46.
[3] 陳烈庭.華北各區夏季降水年際和年代際的地區特征[J].高原氣象,1999,18(4):477-485.
[4] 王琪珍,卜慶雷,王承軍.萊蕪暴雨氣候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29):12797-12798,12805.
[5] 賀芳芳,趙兵科.近30年上海地區暴雨的氣候變化特征[J].地球科學進展,2009,24(11):1260-1268.
[6] 孫激.北京地區暴雨氣候特征及其變化分析[J].氣候與環境研究,2010(5):672-676.
[7] 王曉默,董寧,章磊,等. 兗州市近四十年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山東氣象,2009(2):35-38.
[8] 董國業,伍淑瑜,李耀安.廣東省暴雨的氣候特征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10(25):13876-13878.
[9] 錢家松,岑劍,謝亞玲,等.1965-2011年平塘縣暴雨變化特征分析[J].寧夏農林科技,2013(3):80-81.
[10] 孫學齋.魯西南暴雨的若干特征[J].山東氣象,1994(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