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婷
摘要
總結了蘇州環保事業發展的五大亮點,即環保優先:投入力度在全國名列前茅;“3個寧可”:堅持招商引資生態高標準;與時俱進:注重環境法規與政策的針對性;公平主導:推行生態補償引領全國;內涵彰顯:加強生態質量建設。
關鍵詞蘇州;環保事業;亮點
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1-235-03
蘇州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同時環保事業的發展也在全國名列前茅。筆者分析了蘇州在推進環保事業中的五大“亮點”,以期為我國其他城市推進環保事業提供參考。
1環保優先:投入力度在全國名列前茅
環境保護離不開資金投入。國際研究表明,解決生態環境問題,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環保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達1%~1.5%,就可以基本控制污染,達2%~3%時才可以逐步改善生態環境。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環保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較小,目前只有1.5%[1]。蘇州始終把環境保護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蘇州政府把環境保護上升到一種較高的理念境界,將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蘇州人具有寬廣的眼光,對于環境保護的理解已經超出了中國視域,跟國際接軌,用蘇州領導的話說是:“我們設置的排污標準是最嚴格的,我們甚至不和國內城市相比,要向美國及西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看齊”。
正是在這些先進理念的指引下,在環保投入方面,蘇州走在全國前列,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1.1加強環保投入
蘇州對環保事業的投入逐年增加,而且占GDP的比重也逐年增加。2011年,蘇州全社會環保投入達到387.44億元,占GDP的比重達3.62%,已經與發達國家接軌。
1.2建立“兩項資金”
從2007年開始,蘇州建立“兩項資金”,即環保專項資金和污染防治資金,平均每年有超過6億元資金投入污染防治。“兩項資金”的建立,有助于環保部門統籌安排,并提高了企業淘汰落后產能、改進生產工藝的主動性。
1.3推出“大手筆”治水
2012年,蘇州計劃投資110億元治理水環境。110億元治理資金中,用于長江治理的資金為17.5億元,12億元用于太湖治理,15.5億元用于區域治理,65億元用于縣級水利工程。
1.4開展“兩河一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為提升“兩河一江”的品質,推動蘇州成為真正的“東方水城”,蘇州開展“兩河一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整治目標是:約2年內全面完成“兩河一江”環境綜合整治,約5年內全面完成區域內基礎性開發建設任務,力爭把“兩河一江”建設成為“生態、文化、繁榮、美麗”的景觀帶。工程涉及環古城河、京杭大運河蘇州市區段和胥江城區段,估算總投資約170億元。具體包括環古城河提升工程、運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胥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古城區河道水質提升工程、京杭大運河蘇州市區段“四改三”工程、大運河申遺工程等六大工程。
2“3個寧可”:堅持招商引資生態高標準
要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耦合,社會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可能會出現矛盾。尤其在招商引資中,這一問題更為復雜,因為招商引資已經成為我國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具有巨大的誘惑性。蘇州也是如此,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向“新蘇南模式”轉型后,蘇州走外向型經濟發展道路,引進外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心。在我國招商引資中,注重經濟利益而“變相”降低環境標準的情況比較常見,已經成為一種“通病”。但蘇州卻嚴把“環境關”,顯示了一種長遠的發展眼光,即蘇州領導用“三個寧可”詮釋了這一長遠眼光,即寧可少上項目,也要完成節能減排指標;寧可放慢發展的速度,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寧可放棄一些眼前的利益,也要保證生態的修復。這3個寧可背后是蘇州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我們現在不愿意靠土地和資源的大量消耗來換取經濟發展,長此以往,生存環境將受到挑戰和威脅,這樣的發展也是沒有意義的”。
理念指導實踐。近年來,蘇州因為嚴格的環保標準拒絕了很多投資項目。僅2011年上半年,蘇州市環保系統共審批環保建設項目8 480項,其中勸阻了造紙、電鍍、冶金等重污染或不符合蘇州產業發展方向的項目248個,涉及投資32億元。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蘇州工業園區曾經拒絕了一個外資大項目,達2億美元。工業園區的這一魄力,充分體現了蘇州人“寧可經濟發展慢一些,也要保護好環境”的先進理念。
蘇州不僅嚴把環境關,對引入新企業采取審慎的態度,同時對既有企業加強管理,為此蘇州逐步改變傳統的“事后治理”模式,積極推進“事先預防”模式。蘇州以往側重對污染企業“重處罰”,但是卻陷入“輕糾正”的誤區,效果不理想。為了改變這種情況,近年來蘇州積極探索實施“后督查模式”,即發現企業污染的相關問題后,提出整改意見;整改不到位,責令停產整頓;整頓過關同意復產后,會不定期檢查,直到生產恢復正常。從2012年開始,“后督查”已成為蘇州環境監察的一項日常工作制度,從而徹底改變了以往“重處罰、輕糾正”的監管誤區。
3與時俱進:注重環境法規與政策的針對性
近年來,我國各地都在加強環境法規與政策建設,蘇州也是如此,不斷加大環境法規與政策建設力度。蘇州環境法規與政策建設有自身鮮明特色,即針對性較強,針對環境保護中的新問題、新情況,及時出臺相關法規與政策。
3.1道路揚塵立法
近幾年來,為了加快社會經濟發展,蘇州加強道路建設,下大氣力解決交通問題,干將路改造、軌道交通建設、中環路工程、南環西延等工程此起彼伏。但道路工程多帶來了揚塵問題,給人們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針對群眾反映較多的揚塵問題,市政府立即成立了揚塵污染防治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1個政府規章和5個規范性文件,在加強工地管理、規范渣土運輸、籌建消納場所、優化保潔綠化等方面做了很多硬性規定,保障了空氣質量和市容環境。
3.2濕地立法
蘇州目前耕地較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濕地的生態價值日益顯現。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權威研究數據顯示,1 hm2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創造的價值高達1.4萬美元,是熱帶雨林的7倍,是農田生態系統的160倍[2]。蘇州政府認識到濕地價值后,2012年2月正式實施了《蘇州市濕地保護條例》,該條例首次將永久性水稻田等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人工濕地納入保護范圍,同時將長江灘涂等濱水地帶也納入了濕地保護范圍,并給予了經濟上的大力支持。
3.3轉型升級政策
針對蘇州目前二產“較重”的經濟現狀,為了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蘇州不斷探索轉型升級,積極引導產業結構由勞動力密集型向高技術產業轉型,嚴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低端制造業發展。在新型產業端,蘇州積極推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智能電網和物聯網等八大產業,使新興產業成為推動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強大驅動力和主要增長極。同時,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六大產業,促進支柱產業顯著提高發展質量。在舊有企業端,蘇州積極推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項目以及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為了支撐產業工程的轉型升級,蘇州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例如,出臺“蘇州市級工業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政策”,通過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新能源、生物技術和新醫藥、智能電網和物聯網、新型平板顯示四大產業跨越發展工程以及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制造業領域新興產業的發展。
3.4推進信息公開
在環境保護中,信息公開非常重要,能夠不斷節省環境管理成本,而且還能推動公眾參與。為了更好地推動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事業,蘇州還通過立法積極推進環境信息公開。從2005年開始,蘇州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城市規劃方案,只要是非保密性的,出臺前后一律進行公示。各區、市(縣級市)的環境信息也全部公開,供社會參考與監督。蘇州不僅定期公開企業環境信息,而且還出臺相關政策,每年舉辦一次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化評級,將企業分為5檔——綠、藍、黃、紅、黑,分別代表很好、好、一般、較差、很差,蘇州對企業評級并通過媒體發布,起到監督企業環境行為的作用。
4公平主導:推行生態補償引領全國
目前,在我國環境公平是一個焦點問題,一些本應由強勢群體支付的環境成本,卻由部分弱勢群體來承擔;一些本該由城市支付的環境成本,卻由農村予以買單。尤其隨著城市環境監管越來越嚴,城市的污染企業、固體廢棄物以及城市生活垃圾等大量向農村地區、城鄉結合部轉移,使農村深受其害。我國農村水污染、土地污染、垃圾污染等諸多生態環境問題,都與此有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另外,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本質上是兼容的。經濟發展可以為環境保護提供物質基礎,環境保護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但對于特定人群以及特定地區而言,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二者是矛盾的,因為成本與收益是不對稱的。例如,在郊區建設生態林,可以調節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但是,郊區往往是人口較為密集地區,建設生態林往往意味著一部分人需做出犧牲,因此需要進行一定的補償,保證生態公平。
我國目前開展的生態補償主要發生在國家與區域(省域)層面,市域層面少見。為了避免城市的發展給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傷害以及使一部分人為了保護環境而吃虧,蘇州推出了生態補償機制。蘇州是全國最早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城市之一,顯現出蘇州政府保護生態環境與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決心,也顯示了蘇州政府在環境保護中恪守以人為本與公平的理念。蘇州的生態補償力度逐年加大。以2011年為例,蘇州發放15億元作為特殊補償,主要針對農村,目的是不讓生態保護“功臣”吃虧;對于流轉出去的耕地,1 hm2補償6 000元,約10億元;對于105個生態濕地村以及29個水源地村,每村分別補償100萬元及50萬元;對于66 666.7 hm2連片種植水稻,1 hm2補償3 000元以上;對于16 000 hm2生態公益林,1 hm2補償1 500元。
5內涵彰顯:加強生態質量建設
環境保護不僅需要數量上的成就(指標體系),而且需要質量上的成就,二者缺一不可。質量盡管難以用指標衡量,但也非常重要。例如綠化率就是例證。同樣的綠化率,生態效果往往是不同的。因為不同的樹種帶來不同的生態效益,本土化的物種能夠涵養水源,而一些外來物種反而可能增加生態負擔。同樣的綠化率,綠化能不能形成相對規模也是至關重要的,相對大型的綠地能夠維持物種多樣性、涵養水源以及改變局部小氣候,而相對小規模的綠地則效果相對較差。同樣,人工林與天然林的生態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天然林經過時間沉淀,其機理錯綜復雜,而人工林則缺乏這些機理,有的人工林甚至是“綠色沙漠”,這些都是指標體系所顯示不出來的。
蘇州政府不僅注重環境保護數量體系,絕大部分指標均達到江蘇現代化指標體系的標準,同時也比較重視環境質量。
5.1構建綠化體系
一個講究質量的綠化體系工程,需要郊外大型森林、市區集中的綠化地帶以及“見縫插綠”庭院綠化的有機結合,三者缺一不可,各有用途。大型森林在生態方面非常重要,只有大型的綠化面積才能涵養水源,連接河流水系和維持林中物種的安全,庇護大型生物并保持一定的規模,并且能抵抗一定的自然干擾。大型森林的建立,同時可以滿足人們休閑、野游、運動的需要。另外,市區必須有集中的綠化地帶。城市中較大面積的綠地,不僅可以通過阻擋、滯留、過濾、粘附和吸收大氣中的塵粒或有毒氣體,減輕大氣污染,而且還因與建筑區不同的熱力狀況,形成一種類似海陸風的空氣對流,使建筑區混濁的空氣被帶到高空而降低污染程度;同時新鮮空氣源源不斷地從綠地流向建筑區,從而可以降低污染程度。庭院綠化則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因地制宜,而且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蘇州高度重視體系建設,對大型生態公共地進行整體保護,防止“化整為零式”破壞。不僅如此,還創造條件積極打造大型綠地,如三角嘴濕地公園。目前,蘇州三角嘴濕地公園正在建設中,公園總占地面積約12.04 km2,其中水域面積達5.38 km2,是離蘇州城市核心區最近的大型城市濕地公園。按規劃,三角嘴濕地公園將在2017年左右全面建成,建成后將成為蘇州的“綠肺”,對整個城市的環境保護有著重要意義。
5.2打造綠地網絡
綠地需要網絡,即能夠通過廊道連接起來,否則就是綠地再多,對生物尤其是動物的生長也十分不利。蘇州重視綠地網絡,目前正在實施被專家稱為“讓綠地活起來”的綠地網絡工程。綠地生態網絡將由中心保護地、外圍保護地和生態廊道組成。其中,城市西部的太湖、低山丘陵如近郊的虎丘、何山、獅子山、天平山、靈巖山、七子山;遠郊如陽山、鄧尉山、穹窿山、清明山、洞庭東、西山;城市東北角的陽澄湖、東南角的獨墅湖、西北角的三角嘴湖、西南角的石湖,以及其周邊山地,形成蘇州市自然景觀保護地和物種源地,是城市的中心保護地。外圍保護地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東部的金雞湖湖濱公園和東沙湖公園,南部澹臺湖公園,西北部的大白塘公園等;二是在創建園林城市中已建成的桐涇公園、廣濟公園、東匯公園、文廟公園等34個市、區級公園和100座小游園等。而在中心保護地與外圍保護地之間構筑與交通系統和河網系統相結合的防護林帶,這些寬窄不一的綠色路徑,形成了城市內外交流的生態廊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動物的棲息與安全。
5.3從“水安全”到“水幸福”
蘇州因水而生,水是蘇州之魂。蘇州高度重視水的質量建設,把水作為民生大事。作為“人間天堂”,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是,蘇州高度重視水的質量與內涵建設,不僅僅滿足“水安全”,而且在“水安全”的基礎上,積極打造“水幸福”。“水幸福”則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工程,不同于“水安全”只是一個技術工程,它是“水安全”的進一步升華,有著更為復雜的目標與訴求,它是技術、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等的耦合。蘇州積極打造的“水幸福”主要有以下內涵:首先,加強城市飲用水、排水、污水處理的安全保障,不僅保障當前安全保障,而且構建可持續安全保障效應;其次,在供排水安全的同時,盡可能地降低成本,讓老百姓得到實惠;再次,蘇州供排水事業給人們帶來的福利與實惠是普惠的,不僅“錦上添花”,還“雪中送炭”,實現社會公平;第四,“水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即人們在安全用水的同時,能夠產生一種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有文化感。為此,蘇州積極打造“水文化”,從“水安全”到“水幸福”,彰顯蘇州高度重視生態質量與內涵的理念與決心。
參考文獻
[1]
郭敬.美國的環境保護費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9(1):89-90.
[2] 世界濕地日[EB/OL].(2015-02-02)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5-02/5568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