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光
【摘要】文章重點分析了道路橋梁工程中產檢的病害類型,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以期作為參考。
【關鍵詞】道路橋梁工程;常見病害;施工技術
一、道路橋梁工程常見病害類型
(一)地基不均勻沉降引起的病害
道路橋梁地基的不均勻沉降會導致嚴重的病害,如橋面裂縫甚至橋梁塌陷、損毀。地基的不均勻沉降通常是由以下三種原因引起的:第一,施工環境因素。道路橋梁工程為露天工程,周圍環境的變化難以控制,另外若在現有工程周邊開展其他工程的施工,則有可能因打樁深挖施工不合理而導致現有工程地基被破壞;第二,設計因素。如果進行施工設計前,沒有對道路橋梁施工地段進行充分的地質考察,則工程設計無法充分結合地質因素,易導致設計不合理、材料選用不合理,進而導致地基穩定性不足,產生不均勻沉降;第三,施工因素。如果施工中不能嚴格按照施工圖紙和施工規范開展施工操作,或者施工過程中不重視現場管理,則會導致偷工減料、操作不規范等問題,無法保證地基穩定性。
(二)橋面裂縫
橋面裂縫一方面是車輛超載及車輛剎車磨損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施工因素造成的。首先,施工過程中環境溫度的變化會引起橋面材料的熱脹冷縮,從而導致裂縫的產生。由于我國道路橋梁多采用半剛性的橋面結構,溫度的變化極有可能造成橋面裂縫的產生。其次,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對橋面的完整性也有著顯著影響,如果施工中混凝土配合比的設計不夠合理,或混凝土材料拌合過程中沒有嚴格按照規定的配合比施工,就會造成混凝土材料比例不佳,進而在施工過程中或竣工投入使用后產生橋面裂縫。
(三)鋼筋銹蝕
在道路橋梁鋼筋發生銹蝕的過程中,其產生的氧化物會因為逐漸增加而迅速膨脹,使得鋼筋周圍的混凝土因為受到這種壓力,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開裂現象,而這就會使得道路橋梁的有效截面大幅度減小,使得道路橋梁自身承載的能力變小。通常來說,當鋼筋出現銹蝕現象時會導致鋼筋面積縮小,并使得鋼筋的自身抗彎能力大打折扣。同時,這種銹蝕病害還會使混凝土的握裹力變小,而使得相應的銹蝕物出現外流,從而在道路橋梁表面形成銹痕,不僅會對道路橋梁的安全運行造成威脅,還會對其美觀程度造成影響。
(四)墩臺基礎
對墩臺基礎造成病害的因素主要是過往車輛的荷載、風力以及水壓力等。而隨著近年來我國自然環境的逐漸惡劣以及人們出行的頻繁,都會給橋梁的墩臺基礎帶來更大的壓力,從而在這個過程中使道路橋梁的墩臺基礎出現了一定的病害問題。
(五)混凝土的碳化與鋼筋腐蝕
城市的道路和橋梁全是使用混凝土建造,混凝土的成分為氫氧化鈣,它會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發生反應生成碳酸鈣。在碳化反應中會使得混凝土的酸堿度逐漸降低,若是這樣的話混凝土的強度會降低,無法對鋼筋起到保護作用,甚至還會加速鋼筋的腐蝕速度。
(六)剝蝕
道路橋梁表面出現蜂窩麻面、起皮或者是出現剝落等病害便是剝蝕。剝蝕不但使得道路橋梁的外型美觀破壞,而且還會使得因剝蝕而裸露在外面的鋼筋銹蝕速度加快,從而降低鋼筋的使用壽命剝蝕有三類:一是凍融剝蝕。該剝蝕是指在潮濕狀態下,混凝土由于外部的溫度逐漸變化的原因,原本已經硬化的混凝土孔隙在結冰的情況下冰凍,并有一定的體積膨脹,遇水溶解之后又會呈現松弛現象,膨脹松弛反復出現,便會使得混凝土由表及里的破壞;二是沖磨和空蝕。由于沖磨而形成的剝蝕一般面積都會比較大,而且還不具備一定的連續性。而空蝕的主要表現特征是氣泡流過的表面都會出現空蝕坑,大空蝕坑的直徑可以達到幾厘米,造成局部區域的穩定性降低。三是水質剝蝕和風化剝蝕。這兩種剝蝕在大自然中常見,破壞強度不大,因此屬于輕微性的剝蝕。
二、城市道路與橋梁常見的病害防治措施
道路橋梁的病害應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一)道路橋梁病害的預防
為避免道路橋梁病害的產生,應在施工中控制好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控制好基層施工質量,包括嚴格控制松浦厚度,控制好材料含水量,初壓后要進行人工修整等,由于基層邊緣的壓實度對于道路橋梁的穩定性影響顯著,因而要強化該部分的壓實控制,當特殊情況下機械無法壓實時,可通過人工手段進行夯實,確?;鶎舆吘壘o湊密實;第二,在進行材料配比時要遵循各材料的規格、級配及配合比,確保該層在有效寬度內的平整度和壓實度;第三,強化基層平整度控制,進行平整度檢測,發現不平整的部位及時采取整平措施,進行攤鋪操作前先將基層表面清理干凈,清理時如果出現基層表面局部下封層脫落,則先將脫落處基層表面清洗干凈后再補灑透層瀝青或補做下封層;第四,控制好瀝青路面施工質量。首先,要控制好瀝青混合料的配合比和拌合質量,瀝青混合料的配合比應該合理,避免配合比不當引起的密實度、強度不足等問題;其次,要對混合料拌合過程進行全程監控,避免溫度過高和拌合不均勻等情況出現;再次,要控制好礦料質量,若礦料的質量不佳,如扁平細長顆粒的含量過高,石料的抗壓強度和集料的壓碎值達不到設計要求,則瀝青混合料的穩定性和抗壓強度均難以符合要求,容易產生路面病害。
(二)橋面加固法
1.局部修復鑿補法
首先,應當將鋪裝層表面繼續擰鑿毛處理,處理到骨料露出即可,之后再使用清水對斷面進行全面的清理,同時使其表面的濕潤度得到保證,然后再使用標號相同的砂漿對其進行涂刷。當涂刷完畢之后則應當對道路橋梁的整體承載能力進行進一步的考察,當監察合格之后,在根據其實際情況在表面鋪筑一層混凝土鋪裝層,這層混凝土的厚度應當控制在10到50cm之間。
2.補強層加固法
這個方法就是在原有路面之上進行混凝土的加鋪,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的對原路面上出現的剝離、裂縫等現象實施較為有效的處理,而當簡單的鋪筑不能夠對病害進行完全的維護時,那么則應當在其中加入適量的鋼筋來對維護效果進行保證。之后再對其整體使用混凝土的澆筑。
3.加大截面加固法
這種維護方式也稱作外包砼加固法,其主要方式是通過配筋的使用來對混凝土結構的界面進行加固。通常來說,這種方法的施工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方式就是對橋面板厚度進行加強;第二種方式就是加強主梁梁肋的高寬度。這種維護方式,同其他加固方式相比,有著更為簡便的操作以及更為成熟的施工經驗,目前已經較為廣泛的應用到了我國的道路橋梁維護中。
4.錨噴法
錨噴技術是通過對錨噴技術的應用,將錨桿、鋼筋以及噴射混凝土這幾者相互結合而成的一種新技術,這種技術同目前的混凝土澆筑技術相比,無論是在性能上還是工藝材料上都有著較為明顯的優勢。而在具體的維護工作當中,使用錨噴技術只需要在其中加入速凝劑就能夠對其進行使用,這也使其擁有著更為良好的凝固性與強度。與此同時,錨噴技術通過將澆筑、運輸以及搗固綜合為一體,有效的將機械化設備應用到了道路橋梁中的維護工作之中。另外,錨噴技術自身的可設計性也非常強,其能夠根據施工現場的特點而采取不同類型的噴射,有著非常好的現實意義。
總之,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在道路橋梁工程中極為容易出現各種病害問題,嚴重的影響到了道路橋梁工程的質量、安全性以及外在美觀性。因此我們應針對不同的病害類型,采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措施,加強對病害問題的處理,進而將病害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中,或者將病害所造成的危害性降至最低,最終促進道路橋梁工程的順利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趙玉梅.淺談道路橋梁結構病害與加固[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1(09)
[2]蔣靈翰,姜雅琪.城市道路橋梁常見病害防治措施的探討[J].科技資訊,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