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強 楊麗
摘要 通過對武漢市新建綠地土壤的理化特性分析,研究對園林綠化樹木生長的影響,提出新建園林綠地土壤質量管理的對策。
關鍵詞 綠地;土壤質量;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 S1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05-091-02
Quality Manegement of Newlyestablished Green Belts in Wuhan
WANG Jianqiang1,YANG Li2, KANG Kaili1 et al
(1.Wuhan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nd Gardening, Wuhan, Hubei 430081; 2. Wuhan City Landscap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tation, Wuhan, Hubei 430014)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physical chemical characters of newlyestablished green belts soil in Wuhan, their effects on the growing garden tree were studied, and some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soil quality of newlyestablished green belt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Green belt; Soil quality; Management strategy
作者簡介 王建強(1974- ),男,河南洛陽人,高級工程師,從事園林花卉的栽培應用與植物營養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141226
截至2013年年底,武漢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38.85%,到2016年武漢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預計為40%,建成“一圈三環六楔八帶”的綠色生態網絡體系。2014年武漢市計劃新增綠地580萬m2(含公園綠地316萬m2),改建綠地269萬m2。如此巨大的綠化量,如何提升園林綠化樹木的成活率和景觀效果?如何完善城市園林綠化的生態建設?這需要從源頭做起,做好園林綠地土壤的質量管理。
土壤對園林植物的生理生態作用主要有固定、提供養分和水分等。土壤的質地與結構、含水量、土壤空氣、酸堿度、養分含量等都影響著樹木的成活和健康生長。新建綠地的土壤大多為客土;或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過程中,在多次的挖掘、搬運、堆積后形成無層次、無規律的土壤結構,耕作層被深埋,造成土層倒置或缺失[1],導致土壤在質地、有機質、pH、容重及通氣性、排水性等方面具有獨特的特性和質量特征。
1 新建綠地土壤的理化特性及質量特征
1.1 新建綠地土壤侵入體較多
園林綠化往往是作為城市建設的最后一環進行的。不論是“城中村”改造還是城市交通基礎建設,均會有大量建筑渣礫(直徑>2 cm)混入土壤,改變土壤質地和孔隙結構,影響植物根系的生長、土壤生物的活動及土壤內水分、養分的流動。
1.2 新建綠地土壤容重大,壓實和板結嚴重
吊車、鏟車等機械的大量使用以及部分低洼地填實或造型中為縮短土壤沉降的時間,用機械人為的壓實土壤,造成土壤容重大、孔隙度小、結構差。目前,對城區部分在建綠地的土壤檢測中,容重為1.46~1.87 g/m3,而武漢市綠地種植土標準容重需≤1.30 g/m3。當土壤容重>1.50 g/m3時,植物根系難以伸入,植物不能正常生長。
1.3 新建綠地土壤pH高,有機質含量極少
新建綠地土壤大多為城市建設中拆遷工地或基礎建設工地挖掘、搬運來的土壤。由于水泥、建筑廢棄物中鈣的釋放、大量含有碳酸鈣和碳酸鎂灰塵的沉降、地下水的污染等,這些土壤pH偏高。目前對城區部分在建綠地的土壤檢測中,土壤pH 7.7~9.1,而大多數園林植物需要的土壤pH為6.5~7.5。由于這些外來土壤的表土層被除去或深埋,大多為心土層,特別是一些深基坑土,有機質含量不足,含量為0.8~5.81 g/kg,而武漢市綠地種植土標準有機質含量≥20 g/kg。
1.4 新建綠地土壤活性低
農業或林業土壤擁有種類豐富、數量巨大的土壤生物。它們在土壤有機合成、分解、礦化和養分循環以及土壤結構的形成與保持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人為擾動、壓實和污染等,新建綠地土壤生物多樣性降低,生物量減少,土壤的生態服務功能弱化[2]。
2 新建綠地土壤質量對園林樹木生長的影響
植物生長需要地上的生長空間和環境。這在目前園林綠化建設前考慮較多。同時,需要重視地下的生長空間和環境,供樹木的根系伸展和生長,從而為園林樹木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和水分。土壤質量差,則會對園林樹木生長產生很多不良的影響,導致新移栽樹木緩苗期延長,出現黃化,甚至導致樹木的死亡。
2.1 土壤侵入體對園林樹木生長的影響
大的礫石、建筑渣礫包括一些地下管網的鋪設限制了綠化樹木根系的生長空間,造成植物根系的畸形分布,不利于新移栽樹木根系的生長;土壤毛細管上升水被切斷,不利于植物對深層土壤養分和水分的吸收,增加園林綠化后期管理養護成本。
2.2 土壤容重偏大對園林樹木生長的影響
土壤容重偏大,土壤結構差,通氣孔隙度減少,土壤透氣性降低,土壤自身的水分和養分不能正常循環,如同在樹穴周圍形成一個容器,樹木根系不能向四周生長。在人工灌溉或雨季,樹穴土壤易漬水,輕則樹木生長不良,形成“老頭樹”,重則易導致樹木爛根死亡,降低苗木的成活率,增加綠化工程的施工成本。
2.3 土壤pH高和有機質含量偏少對園林樹木生長的影響
大多數園林樹木生長喜歡土壤偏微酸性的環境,土壤pH偏高易導致植物Fe、B、Cu、Mn、Zn等元素的缺乏[3-11],引起樹木黃化,甚至死亡。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會導致土壤生物量的減少,同時降低土壤有效養分的轉換,不利于新移栽苗木對土壤養分的吸收,如樟樹、梔子花、杜鵑的黃化等。
2.4 土壤活性低對園林樹木生長的影響
土壤動物、微生物含量少,土壤酶活性低,土壤“生命力”差,易導致土壤自身腐殖化和礦質化過程的減緩或停止,土壤養分不能轉換和吸收,土壤長期處于板結、貧瘠的狀態,對樹木的后續生長不利,導致樹木生長養分供應不足,樹木易衰弱。
3 提高新建綠地土壤的管理對策
為了保證新建綠地園林植物的成活和正常生長,為城市經濟發展和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應科學利用土壤,加強土壤的質量管理,為新移栽苗木創造良好的地下空間和土壤,提高園林綠化的景觀效果,建設一個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園林綠化系統。
3.1 園林綠化施工的觀念和方法的改善
植物和樹木是城市環境的生活指標。人們必須為健康的植物和樹木創造理想的成長條件和低維護的環境,強調園林綠化施工的工作重心在園林樹木栽植前,工程投入的重心在園林樹木栽植前。目前,在園林綠化項目中重設計、重植物(包括植物規格、花果、色彩等),而輕視決定這些選擇的立地條件中最重要的一環——土壤。良好的土壤質量才能使園林樹木具有強壯和健康的根莖系統,才能夠支持樹木的重量,保障園林樹木的健康生長,體現景觀設計的最佳效果。
3.2 調查和評估種植地點土壤
3.2.1 調查土壤。調查種植地點的土壤條件是最為重要的園林植物種植選擇因素。如,種植土層的厚度和寬度;種植地點是否為洼地;鄰近或環繞種植地點的路面區域;種植地點是否已獲得灌溉;種植地點被遮光的時間是有時還是全天;現有或將要建設的地下設施;種植點附近的車流及人流量等。
3.2.2 評估種植地點的土壤構造和質地。通過土壤采樣和檢測,了解土壤的理化特性,由土壤的特性決定綠化樹木的種類,適地適樹,或根據綠化樹木需求改良培肥土壤。如土壤pH偏高,可以施加泥炭、硫酸亞鐵、硫磺或其他有機物的方法加以改善;土壤有機質偏低,可以施用有機肥,或將樹葉、枯枝粉碎腐熟后施入土壤,為土壤生物提供理想的環境,促進土壤養分轉換;若土壤為黏土,則可加入一些顆粒較大的介質以改善土壤的孔隙度等。
3.3 使用種植地點的土壤
如果種植地點的土壤質量較好,應盡量使用,可以減少從別處移土過程中有機物的流失和土壤的交叉污染。目前,城市綠化中常用的本土外運、外來客土或垃圾回填的方式,不僅綠化成本增加,而且土壤資源被嚴重破壞。在城市建設中,園林綠化往往是最后一環,但在前期規劃和施工中應將土壤的表層土收集和儲存,杜絕表層土被深埋或被建筑渣礫污染。盡量實行建筑垃圾源頭消減策略,將其粉碎過篩,作為填充土回填綠地土壤。
3.4 建立土壤保護及儲存機制
對于規劃進行綠化建設的土地,嚴格加以保護,杜絕綠地成為城市間的垃圾收容地。對于即將被城市建設所征用的農田,在施工前將表層土收集儲存,作為城市綠化種植土。
3.5 土壤改良和種植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土壤改良和種植新技術在新建綠地的應用可以很好地改善綠地土壤的質量和環境。如地下根保護細胞可以顯著提升樹木健康和生長效用,被考慮在城市環境中用于擴大樹木移栽或樹木種植;樹脂結合鋪路,讓雨水通過鋪設的路面滲入土壤,改善土壤水分含量,滋養根系;液體通氣保濕劑可以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提高土壤的通氣性、透水性和保水性;聚合物親水松土劑是利用聚合物制成的一種能濕潤和疏松土壤的親水松土劑。當土壤潮濕時,顆粒吸收水分,其體積可增大數百倍,在干旱時釋放的水分維持植物生長,顆粒的體積也隨之減小,土壤孔隙度增加,從而使土壤疏松等。
3.6 加強城市綠地土壤質量管理的立法和保護
目前,國家對農業和林業用地的土壤進行立法保護得較多。而城市園林綠地土壤是在城市發展的特殊背景下發育起來的土壤。目前,國外如新西蘭、美國等對城市綠地土壤的管理有相應的立法,而國內在城市綠地土壤方面的立法較少。園林綠地土壤不僅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園林綠化必不可少的基礎條件,必須加強對園林綠化土壤質量管理的立法和保護研究,如施工前對土壤表土層和植物進行強制保護;規劃設計和園林樹木栽植前對土壤安全性和質量進行評價和修復等。
園林植物是完善的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良好的土壤質量是園林綠化樹木茁壯生長的物質基礎。重視綠地土壤質量的管理,在綠地土壤質量管理立法和實施、加強觀念和方法的革新的基礎上,做好綠地土壤規劃、保護、管理、改良培肥等工作,為綠化樹木的健康生長提供良好的基礎,才可以有效提高新移栽綠化苗木的成活率、降低綠地建成后的養護費用,最大限度地呈現城市景觀設計和發揮城市園林生態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尹幸福,楊朗生,任玉英.城市土壤對園林樹木生長的影響[J].四川林業科技,2005,26(3):71-75.
[2] 盧瑛,龔子同,張甘霖.城市土壤的特性及其管理[J].土壤與環境,2002(2):206-209.
[3] 王良睦,王文卿,林鵬.城市土壤與城市綠化[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3,16(6):180-181.
[4] 王辛芝,張甘霖,俞元春,等.南京市土壤pH和養分的空間分布[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0(4):69-72.
[5] 楊瑞卿,湯麗青.城市土壤的特征及其對城市園林綠化的影響[J].江蘇林業科技,2006,33(3):129-132.
[6] 章家恩,徐琪.城市土壤的形成特征及其保護[J].土壤,1997(4):189-193.
[7] 朱祖祥.土壤學(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
[8] 李西開.土壤農業化學常規分析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9] 楊金玲,汪景寬,張甘霖.城市土壤的壓實退化及其環境效應[J].土壤通報,2004,35(6):688-693.
[10] 張甘霖,朱永官,傅伯杰,等.城市土壤質量演變及其生態環境效應[J].生態學報,2003,23(3):539-545.
[11] 王樸,史紅文,夏文勝,等.《城市綠地土壤質量標準》 武漢市地方標準DB4201[S].武漢市質量技術監督局,2001-2013.
責任編輯 劉月娟 責任校對 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