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總結臺灣休閑農業的發展特點,借鑒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結合鄭州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展開分析,指出鄭州休閑農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鄭州休閑農業短板,提出鄭州發展休閑產業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臺灣;休閑農業;鄭州;發展
中圖分類號S-9;F32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05-165-02
作者簡介黃巍(1987- ),男,河南許昌人,助理農藝師,碩士,從事水土保持、休閑農業研究。*通訊作者,經濟師,碩士,從事農業經濟研究。
收稿日期2014-12-17
“十三五”即將到來,與休閑農業相關的政策陸續出臺,休閑農業產業將要迎來發展機遇期。2013年鄭州休閑農業交流團赴臺學習先進經驗,鄭州休閑農業在總結臺灣地區先行經驗的基礎上,要補足發展短板,實現休閑農業的跨越式發展。
1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特點
1.1臺灣休閑農業概況
目前,臺灣休閑農業已發展休閑農場1 000余家,可提供近20萬個就業崗位,休閑農業年產值達到18億元人民幣;每年吸引游客1 200萬人次,休閑農業已成為臺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1-3]。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臺灣農業逐步實現了“從傳統的種植農業到種植加觀光農業,再發展到現代的種植加觀光加休閑度假的農業結構,使農業的功能進一步得到了拓展[1,4]。
目前,臺灣的休閑農業主要有5種類型:①休閑農場,利用鄉土自然風光,為游客提供綜合性休閑場所和服務;②市民農園,農民將位于都市或近郊的農地出租給城市居民種植;③農業公園,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于一體的公園;④觀光公園,可提供采摘、賞花、采茶等田園樂趣的果園、菜園、花園、茶園;⑤旅游勝地,利用名山勝景開發成具有鄉土味觀光特色的景區[3,5]。
1.2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經驗
臺灣休閑農業發展取得的成功經驗主要有:①管理機構完善,政府大力支持。臺灣休閑農業由“農委會”主管,“觀光局”和“經建會”協同管理,各縣市設立休閑農業管理及輔導機構,形成了從上到下的休閑農業管理和輔導體系。②建立法規制度,保證有序發展。臺灣頒發了《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出臺了“國民旅游卡”消費政策,規定休閑農場作為中小學生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的基地,這些措施對促進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起到推動作用。③農會組織運作規范,充分發揮協會作用。1998年成立的“臺灣休閑農業發展協會”,致力于休閑農業的法規制定、資源整合等工作,促進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提升休閑農業競爭力。2003年組成的“臺灣休閑農業學會”,開展休閑農業研究并提供相關知識及咨詢。④科學規劃布局,檢查評證合理。“農委會”與協會合作推動休閑農業的檢查和評證,并頒發認證標志。使得規劃分布上充分融合當地自然、文史資源及特有的農村生產、景觀,因地制宜,突出休閑主題和文化建設,整合區域農業資源,使得各個地區別具特色,避免出現重復雷同。⑤創新經營管理,大力宣傳促銷。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網絡手段,大力宣傳促銷,提升景區知名度[3,5-9]。
2臺灣休閑農業的啟示
2013年12月,鄭州休閑農業交流團赴臺學習交流休閑農業,先后訪問了兆豐農場、走馬瀨農場、臺一農場等一批知名度高、特色顯著的休閑農業企業,并參觀了云林農業大型博覽會等,全面了解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狀況,對鄭州休閑農業發展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2.1園區建設,注重個性化理念
個性是企業發展的特質和活力。目前臺灣休閑農業發展分為休閑農業區與休閑農場兩個層次,休閑農業區內存在多個產品多元化,各具特色的農場,避免淹沒在同質化競爭中,在一定程序上保證了其盈利的可能性。
2.2景觀設計,注重生態化理念
充分利用農業資源的生活性、鄉土性及親切性等特質,滿足人們回歸自然與追尋淳樸生活的渴求。休閑農場為吸引游客前來休閑游憩,主動改善環境衛生,提升環境品質,維護自然景觀生態。
2.3經營服務,注重人性化理念
注重消費者之間感情聯絡;變單純推銷旅游產品為倡導新的消費理念。走馬瀨農場受追捧的游樂項目,都是結合城市人群心理需求設計而成的。臺灣休閑農業的人文關懷不僅是業者的思維模式,也包括消費習慣。
2.4品牌建設,注重文化理念
文化是企業靈魂,臺灣休閑農業的經營者充分利用當地文史資源、民俗藝術或產業文化,將過去和現實結合在一起,在傳承與創新上表現了相當獨特的格調,深層次、多方位地開發設計適銷對路、具有鄉村特色的產品,提升休閑農業的品位,不僅有利于休閑農業的發展,而且亦將使農村文化生根并發揚光大。
2.5產品包裝,注重精致化理念
創造農特產品的附加價值,增加收益。農產品經加工或分級包裝后便成較高價值的商品,再由商品變為禮品,再從禮品提升為藝術品,原產品的附加價值不斷提升。
2.6體驗項目,注重互動理念
農林漁牧生產中的部分耕作或制造過程讓旅游者參與或觀賞,增進與游客互動,滿足游客在休閑過程中的體驗需求。
3鄭州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3.1鄭州休閑農業概況
2012年11月29日,鄭州市休閑農業協會成立,為全市休閑農業建立了溝通和交流的平臺。截至2014年三季度,登記在冊的規模型休閑農業莊園已達186家,休閑農業接待達到1 100余萬人次,營業收入15.2億元,帶動農戶就業5.4萬人。
3.1.1鄭州休閑農業的空間格局。
鄭州休閑農業依托“山、河、溝、嶺、原”等自然資源優勢,構造“一圈、兩帶、三板塊”的空間格局,并規劃建設五大休閑農業示范區。“一圈”是都市休閑農業游憩圈,“兩帶”是黃河休閑農業產業帶和運河生態農業產業帶,“三板塊”分別是嵩岳淺山區板塊、西南溝壑區板塊和東南平原區板塊;五大示范區即濱河休閑農業示范區、邙嶺體驗農業示范區、嵩山養生農業示范區、西南生態農業示范區與東南現代農業示范區。
3.1.2鄭州休閑農業的發展實績。
鄭州市休閑農業整體上實現了四大轉變:一是建設類型從簡單的“農家樂”、種植園向休閑農業莊園和特色村轉變;二是建設秩序從自發無序向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轉變;三是經營主體從個體為主向專業合作組織和社會資本參與轉變;四是休閑功能從單一、雷同向多元、差異化轉變。
目前,鄭州已有國家級和市級休閑農業星級示范企業26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個。
3.2鄭州休閑農業存在問題
鄭州市休閑農業在飛速發展中取得了一些工作成績,為市民提供了度假休閑的選擇與便利,但休閑農業作為發展中產業所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鄭州市休閑農業工作在管理、協助、經營等環節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補足。
3.2.1政策少,缺動力。
政府、休閑農業管理部門對休閑農業每年都投入一定財政扶持資金,引導休閑農業產業發展。但休閑農業作為新興的產業形態,更多需要行政部門在管理上進行扶持,在政策上進行支持。目前,鄭州市還沒有形成對休閑農業支持配套體系,缺少土地、金融等相關領域的一攬子政策,不能對休閑農業企業發展提供保障。
3.2.2協會小,缺火力。
鄭州市休閑農業協會是鄭州市休閑農業從業者交流的平臺,同時也應該是鄭州市休閑農業與鄭州市其他行業交流的平臺。目前,協會只是做到了休閑農業企業內部交流,定位局限于行業內部交流。休閑農業協會的內涵是休閑農業交流,休閑農業協會的外延不應僅限于休閑農業,協會的外延小,接觸的資源就少,能夠給會員提供的服務更有限。協會的平臺小,能夠展示和交流的就相對匱乏,會員的展示空間受到擠壓,不能表現企業風采。
3.2.3企業悶,缺活力。
近年來,鄭州市休閑農業快速發展,企業成長迅速,目前有7家企業獲得國家休閑農業星級企業。鄭州休閑農業發展勢頭迅猛,但休閑農業企業自身還存在一些問題。不少企業是悶頭搞生產,埋頭干事業,農產品產量越來越高,園區景致越來越好,就是缺少游客消費。休閑農業的核心是人,企業缺乏與市民群眾互動,就缺乏活力;企業缺乏從消費者的角度審視休閑產品,就容易造成呆板的休閑體驗。
4鄭州休閑農業發展展望
休閑農業作為現代旅游業和現代農業交叉融合的新興產業,貫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緊密連結農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的新型產業形態,以吃、住、行、游、樂、購、康、教、體等為主要內容。“十三五”即將到來,國家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深度調整,休閑農業將成為農業、旅游等領域發展的動力。鄭州休閑農業應當依靠城市規模、區位特點、農耕特色等多方面資源優勢實現跨域式發展。
4.1政策與機遇
近年來,農業部與國家旅游局聯合開展的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創建活動,農業部組織的中國最美休閑鄉村、中國美麗田園評選認定活動以及中國旅游協會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分會組織的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示范創建企業等一些活動對推進全國休閑農業提檔升級,擴大示范帶動效應,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4年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為未來休閑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8月《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11月《農業部關于進一步促進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肯定了發展休閑農業的重大意義,明確了發展目標,提出了保障措施,要求休閑農業管理部門進一步引導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2014年河南省更加重視都市生態農業工作,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實施都市生態農業發展工程,9月出臺了《關于推動全省都市生態農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并明確提出在鄭州等6個市先行開展建設試點。
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政策利好等宏觀方面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國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百姓旅游度假消費增長、人民對精神消費熱情高漲等微觀層面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鄭州更要抓住區位優勢、人口優勢、農業優勢發展好休閑農業。
4.2挑戰與對策
鄭州休閑農業管理部門制訂了發展規劃,協調部門形成了機制與章程,經營部門探索了發展模式。鄭州休閑農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果,但在休閑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如何能為市民持續提供滿意的休閑農業體驗,是鄭
州休閑農業的管理、協調、經營部門共同面臨的挑戰。鄭州休閑農業的管理者、經營者應當汲取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的先行經驗,領會行業發展的方針政策,積極轉變工作方式方法,促進鄭州市休閑農業產業發展。
4.2.1用政策為產業保駕護航。
休閑農業管理部門應積極向政府爭取有利于休閑農業發展的各項政策。休閑農業作為新興產業,需要大量資本投入,應當完善金融政策,引導工商資本和社會閑散資金向休閑農業產業轉移,才能更好促進休閑農業發展。休閑農業以第一產業為依托,以提供服務為核心,需要一定的基建用地,應當完善用地政策,規范合理休閑農業行業的建筑用地,既不濫用農業用地,又能滿足產業發展需要,還能提供良好休閑體驗。休閑農業產業多處于郊區、農村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地區,應當出臺相關政策,保障休閑農業園區周邊的基礎設施保障。休閑農業是涉及領域廣泛的民生產業,政府應當全面考量休閑農業接觸的領域,出臺有利于休閑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4.2.2用溝通為產業聚攏資源。
休閑農業協會作為休閑農業協調部門,是休閑農業經營者與休閑農業管理者之間的橋梁紐帶。協會應當加強自身作為溝通媒介的作用,做大溝通平臺,拓展服務外延,加強會員之間聯系,增進企業與政府溝通,挖掘行業之間交集。協會應通過更強大的溝通平臺,反映企業需求,傳遞政府聲音,引進其他行業資源,為休閑農業產業發展積累政策、人力、物力等資源優勢。
4.2.3用靈動為產業增強活力。
休閑農業企業是休閑農業產業發展的關鍵,企業發展更靈動,產業才更具潛力。企業的靈動發展,要倚重宣傳互動,要依托文化品牌,要依靠創新與創意。
宣傳互動是企業重要的營銷手段,宣傳提高企業的曝光率與辨識度,互動擴大企業的服務群體。宣傳幫助企業擴大影響、樹立形象,互動幫助企業融入客戶、彰顯服務。宣傳與互動是體現企業智慧、張揚企業活力的有力工具。
文化品牌是企業的形象,打造企業文化,樹立企業品牌,能夠營造企業的品質與口碑。文化與品牌,對于企業,能夠提升自豪感、給予歸屬感、增強凝聚力;對于消費者,能夠傳遞文化內涵、增進品牌認同、享受品牌文化。文化與品牌是體現企業深度、增進企業活力的可靠保障。
創新的本質是突破,創新的核心是“新”,不僅是產品的結構、性能和外部特征的變革,也是造型設計、內容的表現形式和手段的創新,或者是內容的豐富和完善。創新是休閑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沒有創新就沒有突破;沒有創新就沒有特色;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沒有創新就沒有提升。創意就是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的想法,而且能夠通過創意創造出更大的效益,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效益。創意是休閑農業的靈魂。休閑農業創意主要包括產品創意和景觀創意。休閑農業園區在產品設計和景觀設計中要融入文化內涵,通過創意提升。形成與眾不同的休閑產品和田園景觀,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加經濟效益和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 周嘉玲.臺灣省休閑農業現狀及發展策略之研究——以臺北縣休閑農業為例[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7.
[2] 張勝利,周清明.中國臺灣休閑農業探析[J].世界農業,2013(8):133-135.
[3] 陳廷源,曾廣南,翟麗紅.臺灣休閑農業考察報告[J].農產品加工(上),2013(7):66-67.
[4] 徐莉青.浙江與臺灣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1.
[5] 黃靖,李艷.借鑒臺灣經驗發展福建休閑農業[J].臺灣農業探索,2011(1):30-33.
[6] 曹瑩鋒,周其良,范武波.借鑒臺灣經驗 實現海南休閑農業跨越式發展[J].中國熱帶農業,2011(5):12-14.
[7] 汪寧.借鑒臺灣經驗發展大陸休閑觀光農業[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98-100.
[8] 蔡建明.借鑒臺灣休閑農業經驗 推動晉江鄉村休閑發展——赴臺休閑農業考察報告[J].臺灣農業探索,2009(1):32-34.
[9] 黃鐘慰,李彬,朱虹.借鑒臺灣經驗加快漳州休閑農業發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24(11):109-110.
責任編輯朱淼責任校對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