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摘要:從病因病機、辨證論治、預防指導等方面總結和介紹馬岳青主任治療痛風的經驗。馬岳青主任認為痛風的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其脾胃失和為本、濕熱痹阻為標,同時強調了益氣健脾對于痛風治療的重要性。
關鍵詞:馬岳青主任;痛風;益氣健脾;臨床經驗
馬岳青主任中醫師,淮安市名老中醫,治療痛風有三十年的理論見解,療效顯著,筆者有幸隨其學習,受益匪淺,現就馬岳青主任治療痛風的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簡介如下。
1 脾胃失和為本,濕熱痹阻為標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肌肉、四肢。《內經》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李東垣也有“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因此,脾為后天之本,脾土健運則水谷精微化生為氣血,輸布濡養臟腑器官。若脾之功能失調,則氣血生化乏源,升清降濁失司,一方面氣血不足導致經脈、筋肉、關節失養,氣血運行不暢而產生痹痛;一方面水濕運化受阻,導致濕瘀互結,閉阻經絡,流注骨節而產生痹痛,最后出現關節腫大畸形、僵硬以及關節骨質破壞等癥狀,甚至可發生石淋或腎病。因此,馬岳青主任總結出:痛風的基本病機在于本虛標實,其脾胃失和為本,濕熱痹阻為標。
2 益氣健脾為治療大法
“痛風”一詞最早見于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中,認為濕熱痰濁流注于關節、肌肉、骨骼,氣血運行不暢而成痹證。《丹溪心法》亦設有痛風專論,認為痛風因血受熱已自沸騰,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取涼,或臥當風,寒涼外搏,熱血得寒,瘀濁凝澀,所以作痛[2]。歷代醫家認為痛風患者因其感受濕熱毒邪、留滯四肢關節,故多以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為大法,馬岳青主任在此基礎上,結合本虛標實的基本病機,強調審證求因,治病求本,認為脾胃健運而濕熱自除,故以益氣健脾為原則,同時針對不同個體臨床特點的表現,配合個體化辨證施治,在急性發作期以益氣健脾配合瀉濁排毒,標本兼顧;在緩解期以益氣健脾為主,根據個體的不同分別施以清熱、利濕、化痰、祛瘀、清肝、養陰、益氣等治法。
3 分期論治
3.1 急性期
此期因濁毒濕邪蘊阻關節,臨床以關節紅腫,活動痛劇為主,可伴有發熱、身痛、舌紅苔膩、脈洪大或弦數等癥狀。治法以益氣健脾、瀉濁排毒,采用黃芪、當歸、蒼白術為君藥,補氣健脾,又能燥濕利水,輔以萆薢、茯苓、延胡索、紅花、苦參、牡丹皮、蒲公英以清熱解毒、利濕通絡。諸藥合用,既可扶助人體正氣,又有清熱利濕之效,共奏排毒瀉濁之功。加減法,兼濕邪重濁者,加土茯苓、薏苡仁清熱滲濕;兼濕熱為患者,加知母、滑石、黃柏清泄濕熱;兼瘀血內停者,加乳香、沒藥、丹參之屬以活血止痛;兼痰濁內盛者,加貝母、杏仁、半夏清化痰濕;兼腑氣不通者,加瓜蔞、虎杖以通腑降氣。
3.2 緩解期
此期因濕熱之邪尚未盡除,痹阻經絡,疾病纏綿難愈。臨床上多見關節紅腫熱痛減輕,輕者關節疼痛消失,重者則仍有關節隱痛或腫脹,伴有肢體沉重,倦怠乏力,納食不振,大便或溏,舌質暗紅,苔薄黃膩,脈弦滑等癥狀。治療則以益氣健脾為主,根據個體的不同分別施以清熱、利濕、化痰、祛瘀、清肝、養陰、益氣等治法,方可標本兼治。以黃芪、黨參、陳皮為君藥,大便稀溏者加茯苓、山藥、砂仁等;腰膝酸軟、小便清長者加肉桂、狗脊等;噯氣吞酸、脘腹脹悶者加柴胡、郁金等;四肢腫脹、舌質紫暗者加當歸、川芎、丹參等;大便臭穢、肛門有灼熱感者加黃芩、黃連、白花蛇舌草等;疼痛日久不去者加蜈蚣、地龍、雞血藤等;口干惡寒、周身疼痛者,加連翹、忍冬藤等;口苦咽干、泛酸嘈雜者,加黃精、赤白芍、延胡索等;頭暈耳鳴、急躁易怒者,亦可加入炒山梔、生石決明、羚羊角粉等。
4 未病先防
祖國醫學崇尚自然,講究天人合一、未病先防。根據五行生克乘侮的相互關系,脾與肝、腎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一方面,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肝之氣機失常,乘犯脾土,易致脾運失常,影響水濕運化,脾失健運,無以運化水谷精微,肝失滋養,亦會影響肝的正常作用,即肝木乘脾,而肝脾不調,土反侮木,而土壅木郁;另一方面,脾為后天之源,主運化水液,腎為先天之本,主水,司開合,脾腎兩臟相互協作,共同參與水液代謝。脾之健運,需借助腎的溫煦,腎中精氣亦有賴于脾運化水谷精微的培養和充養才能充盛。若腎虛不能溫煦脾陽,或脾陽久虛,進而損及腎陽,均導致脾腎陽虛,進一步影響水液代謝。因此維護脾的正常功能,可有效預防肝、腎的疾病傳變。正如《難經》日:“所以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當傳之于脾,故當先實其脾氣,無令其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
5 預防指導
現代生活節奏快,人們常常處于精神緊張狀態,加之應酬頻繁,脂肪、調味料、酒精等攝入過多,表現的就是痛風的患病率越來越高,發病越來越頻繁,然而,痛風知識卻并沒有相應普及,所以患者指導非常重要,指導患者知道如何了解自己的病情,知道怎樣正確對待 “衣食住行”及“用藥治療”。如用藥上堅持,審證權變、耐心調制,避免藥物的朝夕更改,或時輟時續,以免導致病情波動,甚則病反加重。生活中注意強身健體,調暢情緒,避免壓力積累,同時可以配合一些中醫傳統的外治方法,如針灸、足浴,增強體質、改善癥狀。飲食上少攝入動物內臟、厚味膏湯、煎炸燒烤、魚蝦海鮮、酒類等有礙脾胃運化之物,多飲水、堿化尿液、保持大便通暢,使濕熱邪毒自體內排出。平時還應積極治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癥等慢性疾病,定期參加醫院體檢,保持身體健康和精神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