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宇豪
摘要:建設生態園林是園林事業發展的必然方向,本文主要根據生態園林建設的要求、原則和考慮的重點,對生態園林建設問題進行分析和研討。
關鍵詞:生態園林;建設
在環境污染已發展為全球性問題的今天,城市園林綠地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主要生命支持系統,在保護和恢復綠色環境,維持城市生態平衡和改善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方面起著其它基礎設施所無法代替的重要作用。以植物造景為主,走生態園林的道路,是提高城市綠地的生態效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營造空氣清新環境舒適的聚居空間、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和必由之路。
1.生態園林建設的要求
生態園林建設依據的是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原理,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多學科綜合知識,打造具有復合層次、合理生態結構、功能健全穩定、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人工植物群落為主體的園林綠地系統。生態園林的設計和建造意味著人為的過程與生態過程相協調,應以保護環境為準則,對環境的破壞必須達到最小。總體上,生態園林建設應符合以下要求:
1.1能充分反映生物的區域性特點;
1.2順應場地自然條件、當地氣候,滿足園林植物的客觀生存條件要求;
1.3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風和降水等自然條件服務園林建設;
1.4園林建設盡可能選用當地的材料以及運用鄉土植物;
1.5注重節能、降耗、減排以及減少維護和管理的成本;
1.6注重生態系統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建立;
1.7發揮自然自身的能動性,建立和發展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2.生態園林建設的原則和重點
生態園林的建設歸根到底是為了創造最適合人類生存居住的空間,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要做好統一規劃布局,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合理安排綠地點、線、面、垂、嵌、環、廊相結合,建立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網絡。要遵循生態學原理,以植物群落為綠地結構單位,構筑喬、灌、草、藤組成的復合群落。
2.1協調人工植物群落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城市環境中的水、氣、土、光、熱等非生物成分,對形成人工植物群落關系密切,它既是形成人工植物群落的依托條件,又是限制人工植物群落形成的因子。由于植物有自我調節的能力,所以絕大多數的園林植物能適應城市環境。但不能忽視城市這個再造環境中某些非生物因子對園林植物生長的影響,如城市污染、道路鋪裝、挖埋修建等均能造成植物生長不良、甚至死亡。因此在生態園林設計上應注意選擇適應性、抗逆性強的植物,注重植物的種養、管護質量,通過一定的人工干預使植物生長與環境相適應,最終建成全面系統、具有復合層次和相宜季相色彩的園林植物群落景觀。
2.2物種多樣性的保護和利用
生物種類的多樣化,有利于豐富城市園林景觀,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審美情趣、愛好的需要。在生態園林建設中,應注意保護本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對原有生物生息環境加強保護和對新的生物生息環境的創造;保護城市中具有地帶性特征的植物群落;保護鄉土樹種及穩定區域性植物群落組成,有節制地引種,防止外來生物入侵。
2.3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
鄉土樹種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具有較好的當地環境適應能力,可反映區域植被的歷史,充分體現地方植物特色。同時適當選用一些經過引種馴化的外來樹種,特別是其原產地的生境與本地區近似的適應性較強的優良樹種,可以滿足城市綠化多品種的要求。生態學原理指出:“營養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越穩定。”因此城市園林綠地生物種類越豐富,園林綠地結構越復雜,園林綠地系統也就越穩定。合理的喬、灌、草等多層次搭配,不僅有利于增加單位面積上的綠量,也能豐富植物景觀,提高群落的生產力和生態效益。
2.4充分利用生態科技改造園林環境
目前生態園林的工程技術手段已日益多元化和豐富化,如水系生態凈化技術、生態固土護岸技術、“生物操縱”抑控富營養化技術等。這些技術手段的應用旨在改善自然環境,從而保證園林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例如營造濕地環境,通過立體式種植吸污能力較強、凈化作用全面的植物,并和土壤、水中的微生物、水生動物的配合作用,起到吸附、沉降和凈化環境的作用。
3.生態園林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3.1明確生態園林概念是開展生態園林建設的前提
由于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過去對環境意識和生態意識不強,生態園林的建設與國外相比起步較晚,我國 “生態園林”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紀80年代, 90年代通過不斷研究和探索,生態園林概念逐漸引入到園林建設中。對生態園林概念的正確認識,是我們建設生態園林的前提。與國外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 “生態園林”(以保護原野上的自然景觀為主,考慮在園林設計中與自然完全一樣的植物生境和植物群落)含義不同,我國的生態園林理論認為,生態園林指的是根據生態學原理,把自然生態系統改造、轉化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園林(綠地)生態系統。
3.2自然與人工的關系
建設生態園林是園林發展的必然方向。在生態園林建設中,應以植物造景為主,盡量減少亭臺建筑、鋪裝等人工痕跡,在植物配置和地形、水體創造等方面盡量模仿自然景觀,包括植物的自然群落和它們的自然生境。通過觀察國外的許多成功園林設計案例可以發現,國外生態園林建設十分注意自然環境的營造,景觀設計中更提倡“親近自然”。如美國紐約中央公園,里面的水體、植被、動物都給人以自然野趣的感受;瑞士蘇黎世大學耶荷公園更是放任自然在公園中以類型和程度不同的荒野度自由發展,人類干預(尤其是后期的定期維護)盡可能最少,即所謂的“自然荒野”形態。我國在這方面的做法還太少,現代很多園林景觀一味追求形象化,為造景而“造景”。事實上我國古典造園手法倡導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和藝術效果,就體現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容的理念。
3.3景觀與環境保護相統一
建設生態園林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環境,景觀不應再停留在表面的美麗形式,而應更好地與自然生態系統融合,并在生態價值觀與生態美學引領下走向形式、功能與思想內涵的更高層次的統一。因此在園林建設中應該著重“生態”二字,注意節約用水用地、對地下水的補充、恢復和保護本地特有的生態系統。前幾年我國南方某些地區為了增加綠量而大量種植速豐桉,事實上速豐桉會對土壤以及地下水保持造成緩慢的或不易察覺的負面影響,這種破壞環境的“表面”工程是十分不可取的。又如我國很多城市仍然熱衷于大面積種植草坪,建設空曠的大面積鋪裝廣場,自然生態系統形成中占主導地位的樹木、尤其是鄉土樹木的種植比例較低,或者盲目引種、移植大樹。沒有形成植物群落的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人們活動造成影響,也影響了城市綠地綜合生態效益的發揮。因此,我們在景觀建造中就要注意環境保護,適地適樹,同時還要關注節約型園林的建造以及綠地空間的拓展,強調景觀與生態的共融性,走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之路。
4.結論與總結:
現代園林設計具有科學、藝術和社會三個方面的內涵,三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而生態園林建設作為生態科學與園林建設相融合的工程科學體系,其對生態科學的運用應當貫穿園林設計、建設和維護的整個過程,不僅要從植物群落的生態發展角度重點考慮,更要從整個園林體系中各要素的生態發展全面考慮,保障整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童蕓.中國當代可持續景觀營建的策略研究[D].天津大學,2013.
[2]王清清.芻議當代園林景觀設計[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3,(2):8-8.
[3]魯敏,李科科,楊盼盼等.生態園林綠地系統人工植物群落構建技術[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2,27(4):397-4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