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少方
【摘 要】著作權保護制度總是隨著傳播技術和傳播方式的發展而發展的,在聯合國新聞委員會1998年年會上,互聯網被正式稱為“第四媒體”。作為新興的大眾傳媒,互聯網在帶給人們極大便捷并創造出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新的法律問題,網絡侵權行為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表現形態,這就要求傳統的侵權法律制度對此做出回應,以期“在溶解重組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從理念到具體制度都能與新的社會環境相兼容”。
【關鍵詞】網絡服務;提供者;著作權;概念解讀
1.網絡服務提供者概述
1.1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定義
“網絡服務提供者”一詞在當今學界及法律實務界并無一個統一的定義。筆者認為,其實際上并不是IT業中的一個專業詞語,可能更多的是一個法律上的概念。而且,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內涵和外延還會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而不停的改變著,因此,要想明確網絡服務者的侵權責任,第一步要明確責任的主體,即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主體范圍。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中,對“網絡服務提供者”一詞并沒有十分明晰的定義,且在不同的法律、法規中也出現了同義但不同名的表述。《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按照其提供服務的種類,將網絡服務提供者分為四類:(1)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或提供搜索、鏈接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①(2)根據服務對象的指令,提供網絡自動接入服務,或者對服務對象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提供自動傳輸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②(3)為提高網絡傳輸效率,自動存儲從其他網絡服務提供者獲得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根據技術安排自動向服務對象提供的網絡服務提供者③(4)為服務對象提供信息存儲空間,供服務對象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網絡服務提供者④;國家版權局和信息產業部聯合發布的《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中》,將“網絡服務提供者”表述為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
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定義,在學界也存在很大的爭議。一種觀點認為網絡服務提供者指的是網絡內容服務提供者。如楊立新教授主持的《侵權責任法草案》中,認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專指網絡服務的內容提供者,即ICP,而不包括僅提供鏈接服務的網絡服務者⑤;王利明教授認為依據網絡服務內容的不同,將網絡服務提供者分為提供連線服務和提供內容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在網絡服務提供者因其用戶侵權而承擔中間責任的情形中,網絡服務提供者僅指提供內容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⑥;曹詩權教授也主張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承擔應依其在侵權行為中所起的作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只有網絡內容服務提供者才有可能承擔中間責任⑦。
第二種觀點與之相反,認為可能承擔中間責任的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范圍僅包括網絡技術服務提供者。通說認為,網絡技術服務提供者主要可以分為四類:提供接入服務、緩存服務、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以及搜索或者鏈接服務的網絡服務的提供者。這一觀點的支持者有楊立新教授、張新寶教授等。
第三種觀點認為可能承擔中間責任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既包括內容服務提供者,也包括技術服務提供者。支持此觀點的代表是人大法工委副主任王勝明。他認為,當前很多網絡主體提供的服務具有多樣性,既提供技術服務,又主動提供相關內容,如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便兼具兩種身份。
可見,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究竟有哪些主體組成,國內學界分歧很大,有學者統計,各種觀點至少有十余種。⑧《侵權責任法》并未對各類網絡服務提供商進行分類和區別,而是統稱為“網絡服務提供者”。究竟是全面規定所有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還是只規定一部分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在立法過程中便是一個爭議較大的問題。
1.2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法律地位
由于目前學界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定義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同時考慮到網絡本身的特點,其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共享性,而有些網絡信息的生成具有自動性、被動性的特點,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對數以億計的、形式各異的網上作品去行使監控職能肯定是不現實的。⑨通過上述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界定,結合美國頒布的《千年數字版權法》(Dig-italMillenniumCopyrightAct簡稱DMCA)和歐盟出臺的《在內部市場中關于信息社會服務特別是電子商務的若干法律問題的指令》(簡稱《電子商務指令》)中均明確定義網絡服務提供者,并依其服務類型地不同,賦予在版權法上不同地地位,規定不同的免責條件的相關規定。筆者認為,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商業分工的不斷細化,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分類會越來越多,廣義的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外延是很難也是無需界定的。結合網路侵權責任的立法目的,筆者認為《侵權責任法》第36條中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既包括技術服務提供者,也包括內容服務提供者。技術服務提供者主要是指提供接入、緩存、信息存儲空間、搜索以及鏈接等服務類型的網絡主體。內容服務提供者是指主動向網絡用戶提供內容的網絡主體,其法律地位應當與出版者相同,對所傳播內容的合法性負責。
對于36條第2款、第3款規定的網絡服務提供者間接侵權責任,應當進行限縮性解釋,對網絡服務提供者取狹義理解,主指為網絡信息傳播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的主體,即網絡技術服務提供者。雖然目前很多網絡服務提供者既提供內容服務又提供中間技術服務,但本文也只在其提供中間技術服務的范疇內討論其版權侵權責任問題。這也符合《侵權責任法》不依“主體”,而依“行為”立法的精神。
1.3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特點
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整個網絡服務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使得信息的傳播和下載,內容的傳播和上傳變得極其快速與簡便,因此身為網絡侵權主體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有不同于一般侵權主體的特征,將其與其他侵權主題相比較,有助于更為明確地發現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特性,更為科學的追究其侵權責任。
首先,侵權行為所導致的責任主體的連帶性。一般來說,由于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正能決定了其主要的功能即通過網絡為網絡用戶提供技術指導、信息來源、交流平臺等,通過網絡這個媒介將網絡服務提供者與網絡用戶緊密的鏈接起來,所以一般意義上在被侵權人主張權利保護時,作為責任主體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往往是和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其次,表現形式與外在感知特殊性。相比較于廣播、電視、出版物等傳統媒體而言,其發生侵權糾紛時的感知也是很直觀的被侵害人與侵害人之間的干系,但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各種網絡服務則是以其背后看不見的編碼程序作為支持的,只是展示在被侵權人和網絡客戶之間的是以圖片、文字、音樂等的實體的、可見的形式出現,這就造成了網絡服務提供在侵權行為中的相對隱性地位。
最后,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的廣泛性和無差別性。網絡的無國界性決定了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服務不會受到地域差異的影響,同時也不會因為服務對象的主體差異而導致不同的服務效果。正是因為以上的原因,決定了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服務對象的廣泛性和無差別性。 [科]
【參考文獻】
[1]劉靜怡.“網絡社會規范模式初探”,載臺灣《法學論叢》1999(01).
[2]朱慶育.“物權立法與法律理論”,載《中外法學》2006(01).
[3]曹詩權,郭靜.“論網絡侵權”,載《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