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伯玉
豬咬尾癥又名“反不適綜合征”,該病可因任何不適引發,輕者可將半截尾巴咬掉,重者則可將整條尾巴咬掉,部分患豬還會咬耳朵。近年來,規模化養豬場越來越多,該病的發病率也隨之升高,不僅可導致豬生長受阻,豬肉品質下降,還有可能增加治療成本,甚至可導致豬死亡,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探討豬咬尾癥的發病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十分必要,本文試就此進行論述,以供參考。
1 發病原因
1.1 環境變化
環境發生變化后豬群的采食和休息會受到影響,導致其煩躁不安,進而誘發咬尾。例如天氣悶熱、養殖場周圍噪音較大、豬舍內光線較強以及圈舍中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有害氣體的濃度過高時,豬群難以通過打滾等方式保持清爽,易出現熱應激,豬群因此煩躁不安,甚至咬斗頻繁,引發咬尾癥。此外,豬舍內漏縫地板所占比例較高時,豬群咬尾行為的發生率也較高。而底板上全是夾縫時,社群中層次較低的豬更具攻擊性,飼喂時它們甚至可從后面進行攻擊。
1.2 營養不均衡
在舍飼條件下,飼料是豬群生長所需營養物質的全部來源,當飼料供應不科學導致營養不均衡時,會引發異嗜癖,豬群因應激反應而發生咬尾或咬耳。例如,當飼料營養水平較低或飼料配合不合理時,尤其是B族維生素、纖維素、食鹽以及鐵、銅、鋅、鈣、碘、錳等缺乏或不足時易發生咬尾癥。
1.3 飼養管理不當
如料槽不夠長或豬群飼養密度過大時,豬只為采食和飲水會發生爭搶,進而引發咬尾或咬耳行為。夏季時如未能及時供水導致飲水短缺,豬只可出現煩躁不安、食欲減退等現象,易引發相互咬斗等行為。同時,豬體內有蛔蟲或尾尖壞死時,易對其他豬進行攻擊或引發咬尾等惡癖。
2 防治措施
2.1 營造良好的飼養環境
在建筑豬舍、選擇舍內設施時應滿足豬的正常生理要求,盡量選擇水質和通風狀況良好的地方建造養殖場,豬舍應具有防寒、保暖、防潮等性能,每日勤打掃,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做好防蟲防蠅工作。同時,豬舍應干燥通風、有適度光照,廢棄物處理設施應齊全,為豬群營造良好的飼養環境。
2.2 保持營養均衡,滿足其生長需要
豬只在不同生長階段會有不同的營養需要,應為其提供全價的配合飼料,育肥期前期應保證飼料中的蛋白質質量,適當增加賴氨酸等必須氨基酸、礦物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后期則需增加粗纖維的含量;濕拌料不宜存放過長時間,應定時定量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應及時處理,切忌用其飼喂;可將一定濃度的微生態制劑加入日糧中,使有益生物菌群在腸道中始終占據優勢;夏季時,應提高飼料中的營養濃度,保證充足的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含量;轉群前應按0.2~0.5 mL/kg投給豬只亞硒酸鈉維生素E合劑,疫苗接種時可將維生素C和多維電解質加入飼料或飲水中。
2.3 提高飼養管理水平
應按豬舍的實際面積確定飼養頭數,為其提供不影響其正常采食、飲水和活動的場所,避免過密飼養,每群飼養頭數應控制在10~12頭,其中夏季應盡量稀疏,冬季則可視情況提高飼養密度。轉群時應努力縮短運輸距離,避免豬只發生擁擠,新購回豬時應有目的的選擇組群,盡量做到合理搭配。在運輸過程中豬只因碰撞而流血時應單獨飼養,避免誘發其他豬只舔食;對于哈白豬、長白豬等多發咬尾癥的品種或存在咬尾惡癖的好斗豬只應單獨飼養,及時隔離被咬豬只,同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傷口治療,避免出現感染;另外,應盡量減少過度恐慌刺激,做好消毒工作,及時斷尾和去勢。
2.4 定期驅除寄生蟲
應根據當地寄生蟲的發病規律對規模化養豬場定期驅蟲,分別于30~40日齡、70~80日齡以及100~110日齡時對豬只進行驅蟲。母豬臨產前1~2周應驅蟲1次,種公豬每年則應驅蟲2~3次,同時應注意驅除其體表存在的寄生蟲。
2.5 藥物治療
豬群有輕微咬尾時,可使用稀釋后的汽油對其噴霧1~2次,及時使用高錳酸鉀溶液對傷口進行清洗,之后涂上碘酒,以防感染。嚴重咬傷時可使用抗菌素進行治療,因寄生蟲病引發咬尾癥時可使用黨參、澤瀉、白術、白芍各6 g,陳皮、焦三仙、茯苓、青皮、甘草各9 g,煎服。
(編輯: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