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蕾
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牛肉產品的需求日益旺盛,牛養殖場的規模也隨之擴大。寄生蟲病是牛養殖過程中的常見疾病之一,該病屬于慢性疾患,不僅會對牛的生長發育產生影響,還會導致牛肉品質下降,甚至引發大批死亡,給養殖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有鑒于此,本文介紹了牛常見寄生蟲病的流行特點、發病癥狀及診治方法,以供參考。
1 牛焦蟲病
1.1 流行特點
牛焦蟲病多由雙芽焦蟲、泰勒焦蟲和巴貝斯焦蟲等引起,病原體為血孢子蟲,常寄生于紅細胞內。該病呈明顯的地區性和季節性,多發于蜱類活躍地區,夏秋季節多見。其中雙芽焦蟲引發的牛焦蟲病以1歲齡小牛的發病率最高,患牛的癥狀較輕微,死亡率較低,而成年牛的癥狀較重,死亡率也相對較高;而由巴貝斯焦蟲所致病的3月齡~1歲的小牛癥狀較重,死亡率高,而成年牛癥狀較輕,死亡率相對較低。
1.2 臨床癥狀
牛焦蟲病病程較短,病情發展快,患牛多有精神沉郁、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體溫升高和反芻停止等臨床癥狀,部分患牛尿中帶血。
1.3 診斷及防治
可根據蜱類特征、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及疾病流行特點進行初步診斷,確診時應采取耳尖血涂片,并經姬氏染色鏡檢,于紅細胞內找尋特征性蟲體。
目前,牛焦蟲病仍以藥物治療為主要手段。而三氮脒和滅焦敏為治療該病的常用藥物。其中三氮脒又稱為血蟲凈,是治療本病的高效藥物,可使用注射用水配制出5%溶液,然后按3.5~3.7 mg/(kg·bw)分點皮下注射,個別病例可出現肌肉震顫或起臥不安等副反應,無需特殊處理便可自行消失。滅焦敏對多種焦蟲病有效,采用其治療牛泰勒焦蟲病更可獲得90%以上的治愈率。臨床應用時可按0.05~0.10 mL/(kg·bw)行肌肉注射,如劑量較大可作分點注射,1次/d,共治療3~5次。
2 圓線蟲病
2.1 流行病學
牛消化道內可寄生較多圓線蟲,以混合感染多見,其中捻轉血矛線蟲的致病能力最強,危害較大。捻轉胃蟲蟲卵排出牛體外后,可發育為感染性幼蟲,其抵抗力較強,可藏身于牛糞和土壤中,在溫濕度和光照適宜時可爬至牧草上,進而被牛所采食。
2.2 臨床癥狀
捻轉胃蟲寄生后可吸取宿主大量血液,進而導致患牛貧血、肝臟壞死和機體衰弱,出現結膜蒼白、牛體瘦弱、腹下水腫、倒地不起、便秘和腹瀉交替等臨床癥狀,并可持續較長時間。
2.3 防治
在預防方面,應為牛群定期驅蟲,每年春、秋季各驅蟲1次。及時處理糞便,使用生物熱殺滅蟲卵和幼蟲,保持飲水衛生,不宜在洼地放牧或在雨后、清晨、傍晚放牧,以降低感染率;不可飲用低洼地的積水和死水;提高飼養管理水平,合理補充精料,增強其機體抵抗力。在治療方面,可按8 mg/(kg·bw)口服鹽酸左旋咪唑,酚噻嗪0.2~0.4 g/(kg·bw),用稀面糊配制成懸乳液(1%~10%)給患牛灌服,每頭限量60 g,按0.2 g/(kg·bw)投服驅蛔靈。
3 牛皮蠅蛆病
3.1 流行特點
牛皮蠅蛆病多由牛皮蠅與紋皮蠅的幼蟲寄生于牛背部皮下組織內所引發,其中紋皮蠅出現的季節較早,牛只多于夏季感染。成蠅交配后雄蠅死亡,而雌蠅可在牛體皮薄處產卵,隨后死亡。蠅卵可于4~7 d內孵出幼蟲,之后經由毛根部鉆入皮膚內,經長時間移行和發育后幼蟲可達牛背部皮下。至次年早春季節,可由Ⅰ類幼蟲發育成Ⅲ類幼蟲,停留2~3個月后發育成熟,至皮膚內鉆出變成蛹,再經2個月左右孵出成蟲。
3.2 診斷與防治
雌蠅產卵時,牛只會有不安、噴鼻或狂奔等表現,幼蟲移行時,牛只可有瘙癢和疼痛不安等表現。幼蟲達牛背部皮下時可在牛此處皮膚上觸摸到長圓形硬節,之后出現腫瘤樣隆起,此處皮膚可見小孔,其周圍有少量干涸的膿痂堆積,可經穿孔處擠出幼蟲。
治療時,可使用2%敵百蟲水溶液300 mL均勻涂抹牛背部,每次3 min左右,可在24 h內殺滅大部分幼蟲。平時應密切觀察牛背部,發現其皮下有疣腫時可用針將幼蟲刺死隨后擠出,并在患處涂抹碘酊;可皮下注射50%樂果酒精溶液,其中小牛與中等牛注射2~3 mL,成年注射5 mL,同時按100 mg/(kg·bw)內服皮蠅磷。(編輯:趙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