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繼先
雞組織滴蟲病又名黑頭病或傳染性盲腸肝炎,是一種急性原蟲病,常見于火雞、雞、鵪鶉、鷓鴣、錦雞、孔雀和珍珠雞等。家禽的感染率也較高,其中15~60日齡的雛雞發病后可影響其正常生長,而150日齡以上的蛋雞發病后可導致其產蛋量下降,但其他癥狀并不明顯。該病多發于夏季,在衛生條件較差或春末、秋初等溫暖潮濕的季節也時有發生,如不及時給予治療,可導致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給養殖戶造成較嚴重的經濟損失,進而影響養雞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本文探討了該病的診斷與防治措施,以供參考。
1 流行特點
雞組織滴蟲病多發于2周齡~4月齡的雛雞與育成雞,其中以雛火雞的感染率最高,死亡率也居高不下。火雞成年后也可感染該病,但以隱性感染居多,對同一養雞場飼養的未感染火雞危害較大。
2 診斷方法
診斷雞組織滴蟲病時,應根據其臨床癥狀、病理剖檢情況并結合實驗室檢查進行確診。
2.1 臨床癥狀
雞組織滴蟲病的潛伏期為8~21 d,病雞初期主要有食欲減退或基本廢絕、精神沉郁、飲水量下降、羽毛粗亂、雙翅下垂、扎堆、身體卷縮和嗜睡等表現,同時會出現下痢、排硫磺色稀便等癥狀,部分急性病例甚至排帶血糞便或完全血糞。病程1周之后可排干酪樣便,發展至后期會出現血液循環障礙,皮膚及肢體末端可見發紺癥狀并呈黑色或藍紫色,其中頭部尤為明顯,故又稱該病為“黑頭病”,可據此確診為組織滴蟲病。
2.2 病理剖檢
將病雞處死后剖檢可見病變多集中于盲腸和肝臟,其他器官在肉眼下未發現有明顯變化。①盲腸病變:多表現為單側性腫大,約比正常情況下大2~3倍,個別病例可見雙側腫大,觸感較堅硬,腸壁可見出血性潰瘍,情況嚴重時破潰可與周圍組織粘連,將腸壁剪開后可見其存在干酪樣內容物,有的甚至可堵塞整個腸管,用刀切開內容物可見其切面呈同心圓,中心呈黑紅色,外圍可見淡黃色或灰白色滲出物,有的被壞死的腸壁組織所包裹。②肝臟病變:剖檢可見肝臟腫脹明顯,被摸下存在出血點,其表面有卵圓形壞死病灶(直徑約為4 mm),病灶呈中央下陷、邊緣隆起狀,色澤為淡黃綠色。有時可見由數個病灶相連所形成的較大病灶,其邊緣有呈放射狀分布的顆粒。
2.3 實驗室檢查
開展實驗室檢查是確診本病的主要手段,同時也能提高診斷結果的可信度。檢查時首先從肝組織和盲腸表面取適量黏液與糞便,加入30~40 ℃的生理鹽水中稀釋,將少量稀釋液置于載玻片,隨后制成懸滴片,顯微鏡下可見大量網形或卵圓形蟲體,其一端有鞭毛,均呈節律性鐘擺樣運動。取盲腸黏膜刮取物制成抹片后經自然干燥、甲醇固定與吉姆薩染色等程序處理后,在鏡下可見藍色蟲體與淡紅色胞核,而將肝病灶切面涂片經瑞氏染色鏡下可見滴蟲,而在球蟲及細菌學檢查中未見球蟲和細菌,可據此予以確診。
3 防治措施
3.1 加強預防
應提高飼養管理水平,適當控制飼養密度,避免雞群擁擠,雞舍應通風良好,飼料供應充足且營養豐富,保證飲水清潔,確保充分飲水。應在飼喂飼料時添加維生素C、維生素B、維生素A、胃蛋白酶和食母生片,以降低雞組織滴蟲病的發生率,提高預防治療效果。同時還要嚴格消毒,做好環境衛生工作,及時清除雞舍內的糞便、潮濕墊草及其他異物,使雞舍內保持干燥清潔,提高空氣質量。另外,還要定期驅除雞體內的腸道蠕蟲,防止其傳播感染,消滅異刺線蟲,減少本病的中間傳染媒介,可采用多種方法最達限度的殺滅存在于養殖環境中的異刺線蟲卵。
3.2 治療方法
藥物療法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方法,雞發病后可將復方新諾明拌入飼料中喂服,而未感染此病的健康雞群可劑量減半喂服7 d,也可將0.04%的痢特靈混于飼料并充分調勻后供雞采食,連喂7~10 d。同時可將該藥研成細粉末狀,按0.01%的濃度加入飲水中供雞飲用,連續供應7 d。還可按1 g∶1 000 mL水的比例使用復方多種維生素粉連服7 d,以增強雞對該病的抵抗力,促使其盡快恢復。
(編輯:趙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