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勝國
中獸醫臟腑辨證,指的是以臟腑理論為基礎,對四診所搜集的臟腑病變,從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等方面,進行分析歸納,作出具體診斷,指導臨床治療的一種辨證方法。臟腑辨證是以臟腑理論為基礎,故先要熟悉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變特征,注意臟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緊密結合八綱、病因、氣血津液等辨證方法,才能確切把握病變全局,作出臟腑證候的判斷,為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臟腑辨證是各種辨證方法的基礎。中獸醫辨證方法有很多,且各有其不同特點,但最后都要落實在臟腑的病變上。八綱辨證是辨證的綱領,在臨床上起執簡馭繁的作用,但一切證候的具體表現,都得落實到臟腑上來,要用臟腑辨證的方法才能解決。如:八綱辨證確認為陰虛證,具體到臟腑,就有心、肺、肝、腎、胃等陰虛,只有辨明哪一臟腑的陰虛,才能使治療具有針對性,從而取得滿意的療效。
1 心與小腸病辨證
心的病變主要表現為血液運行障礙和神志變異兩個方面。就病因來說,除外感熱病的熱入心包(熱擾心神或痰迷心竅)外,多見于內傷,其中又分為本臟病及它臟累及兩部分:本臟病多為先天稟賦不足,或老畜體衰、臟氣虛衰,或勞役過度,傷及氣血神志;它臟累及見于病后失于調養,或汗、吐、下及失血太過,損傷氣血,或由于情志抑郁,化火生痰。由本臟病所引起的病證,虛證為多,表現陽陽氣血虛弱,治當補益。由它臟病所累及,以實證或實中夾虛為多,表現出痰飲、邪火、氣滯、血瘀等實邪為害,治當攻伐。
小腸的病變主要表現在消化功能障礙和清濁不分等方面。一般可分為虛寒和氣痛等證候。
心與小腸病辨證施治要點:
1)心血虛和心氣虛都有心悸動的癥狀,但心血虛者心悸動而伴有躁動易驚的癥狀;心氣虛者心悸動伴有自汗,精神倦怠的癥狀。心陰虛和心陽虛均為虛證,但陰虛則熱,出現午后發熱或低熱不退,夜間多汗,口紅舌燥等癥狀;陽虛則外寒,有形寒,怕冷,耳鼻四肢不溫等癥狀。心氣虛者宜補心氣,心陽虛者宜溫心陽,心血虛者宜補心血,心陰虛者宜養心陰,若陰虛有火者,再加滋陰清火藥。因四者均能影響心神,故均需應用安神的藥物。心陰與心陽,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其中某一方面發生變化都會影響到另一方面,即所謂“陰損及陽,陽損及陰。”如臨床上遇有陰陽兩虛,氣血俱虧者,應兩者兼治,如炙甘草湯之陰陽并調,十全大補湯之氣血雙補。
2)心熱內盛以高熱、大汗、躁動不安為其主要癥狀,而心火上炎則以舌體病變為主,二者易于鑒別。前者治宜清熱宣竅,后者治宜清熱瀉火。
3)痰火擾心在臨床上出現狂躁不安癥狀,而痰迷心竅則出現昏迷癥狀,為二者之鑒別要點。熱痰宜清,寒痰宜溫,同屬于痰證,寒熱不同,治法則異。
4)心與小腸相表里,故小腸熱證多與心火共存,證見躁動不安,口舌生瘡,尿液短赤或血尿,治宜清火,通利二便。如因寒邪入侵小腸,可見腸鳴泄瀉,尿少,治宜散寒行氣。
2 肝與膽病辨證
肝的病變主要表現為藏血與疏泄功能失常,臨床上將其分為虛實兩大類型,以實證多見。實證大多情志所傷、肝氣郁結、郁久化火,或因寒邪侵襲,滯留肝脈所致;虛證皆因腎陰不足,肝失濡養,或肝血不足,陰不潛陽而致虛陽上擾所致。肝病多以風證出現,所謂“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故臨床上見到有關“風證”,就要聯系肝病,然后進一步辨別虛實寒熱,施以正確治療。
肝與膽病辨證論治要點:
1)肝性剛強,體陰用陽,故肝病初期,多見實證、熱證。肝之寒證,僅見于厥陰經脈所屬的部位,如睪丸硬腫如石如冰。
2)肝病實證中,肝火上炎和熱動肝風,二者同出一源,多由肝氣有余,導致肝火上升,甚則火盛動風痙厥。臨床應掌握不同情況,分別主次,確定清肝瀉火,清熱熄風等法。實證不愈,傷及肝腎之陰,以致本虛標實,肝陽上亢,最后導致陰虧風動的虛證。必須掌握不同情況,分別輕重,確定滋陰平肝,救陰熄風等法。
3)熱入心包,心神受擾,與熱極生風、肝風內動的證候密切相關,并經常合并出現。但心與心包的證候以神識障礙為主,而熱動肝風的證候則以四肢拘攣抽搐為主。
4)肝火上炎引起的目疾,與肝陰血虛之肝不養目所導致的目疾,病機不同,病證不同,治法也不同。前者為肝經實證,宜清瀉肝火,明目退翳;后者為肝經虛證,且多與腎精不足有關。治宜滋腎養肝,明目去翳。
5)肝膽相表里,在發病上肝膽多同病,在治療上也肝膽同治,而以治肝為主。如肝膽濕熱,而以肝病為主,治療上多從肝論治。
3 脾與胃病辨證
脾的病變主要表現運化功能失常。“脾為后天之本”,家畜的生命活動,臟腑功能的發揮,都要依賴脾運化水谷精微作為物質基礎,脾功能失常,家畜的生命活動及臟腑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其他臟腑有病,也會累及脾胃;脾病有寒熱虛實的不同,但以虛證多見,治療時需注意調理脾胃,恢復其受納運化功能,使其氣血生化之源不竭,其他臟腑的疾病就能趨于好轉;胃病也有寒熱虛實之分,但以拒納、逆嘔為主證,所以凡是臨床上先有拒納、逆嘔而后見運化失健的病證,其病變在胃,反之則在脾。
脾與胃病辨證施治要點:
1)病后失養,或勞傷過度,以致脾胃氣虛,證見倦怠肯臥,草料遲細,糞便稀薄,治宜益氣健脾;若致中氣不足,或兼脫肛,子宮脫,陰道脫,治宜補中益氣。如病久不復,脾陽衰弱,證見形寒怕冷,耳鼻四肢不溫,腸鳴腹痛,糞便稀薄,治宜溫中健脾。
2)脾病多挾濕,無論虛實寒熱,均可出現濕之兼證,或因淋雨受寒,濕從外來;或暴飲冷水,中陽被困,濕從內生。如寒證的寒濕困脾,熱證的濕熱困脾。前者治宜散寒燥濕,后者治宜清熱利濕,濕去則脾運自復。
3)胃喜潤惡燥,胃氣宜降,故胃病以食滯和熱證為多見。食滯宜消,熱證宜清。胃之熱證又分實熱和虛熱兩種,前者為胃熱熾盛,后者為胃陰不足,在治療上,實者宜清瀉,虛者宜滋補。胃之寒證,又宜溫胃散寒。
4)脾與胃互為表里,是水谷消化的主要臟器,因此在臨床上,提到脾,往往包含胃,提到胃,往往包含脾。相對而言,脾病多虛證,胃病多實證,故有“實則陽明,虛則太陰”之說。脾與胃的病證又可以相互轉化。胃實因用攻下太過,脾陽受損,可以轉為脾虛寒;如脾虛漸復而由于暴食,又能轉為胃實。虛實之間,必須詳察。
5)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如脾病日久不愈,勢必影響其它臟腑;而它臟有病,亦多傳于脾胃。因此,在治療內傷疾病的過程中,必須時時照顧脾胃,扶持正氣,使病體逐漸復原。
4 肺與大腸病辨證
肺的病變主要表現為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其病因有外感與內傷兩類:外感風、寒、熱、燥,都由皮毛、口鼻侵肺;內傷有本臟自病,也可由他臟累及,且以脾、腎、肝三臟最明顯。肺為嬌臟,既畏寒又畏熱,既易患實證,又易患虛證,氣虛、氣滯、氣逆皆與肺氣相關,臨床上能辨別肺氣的寒熱虛實,就抓住了要領;治療時本臟自病當治肺,他臟累及則分別緩急而兼顧,由外邪侵襲致病者,可針對外邪性質直接祛除。大腸的病變主要表現為糞便異常,外邪侵襲、飲食不節、草料霉變均可致病,他臟功能失調也可累及,治療時應按寒熱虛實分別辨證施治。
肺與大腸病辨證施治要點:
1)肺的病證,從病因上講可分外感與內傷兩種,臨床辨證上不外虛實兩類。肺氣虛者多有陽虛衛外不固之癥狀,肺陰虛者有陰虛內熱的癥狀,痰飲阻肺的特點是鼻流大量白黏鼻涕,舌胖,苔白膩,三者可資鑒別。風寒束肺,風熱犯肺,燥熱傷肺,肺熱咳嗽,均為外感新病,屬實證,咳喘為其共有癥狀,可兼或不兼有表證。風寒束肺咳喘而鼻涕稀薄,風熱犯肺咳喘而鼻涕黃稠,燥邪傷肺咳喘而干咳無涕,肺熱咳喘鼻流腥臭濃涕,四者易于區別。
2)肺主肅降,治肺病以清肅肺氣為主,雖有宣肺、肅肺、溫肺、清肺、潤肺之別,但務使肺氣肅降,邪不干犯,其病乃愈。若肺氣不足,或肺氣大虛時,又當升提補氣。肺主氣,味宜辛,用藥苦溫可以開泄肺氣,辛酸可以斂肺益氣,除非必要,一般不用血分藥。肺清肅而處高位,選方多宜輕清,不宜重濁,正所謂“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肺不耐寒熱,辛甘平潤最為適宜。如治肺不效,可以通過它臟關系,進行間接治療,如健脾、益腎等法。
3)大腸主傳導糟粕,其病變主要反映在糞便方面。大腸有熱則津少腸枯而成燥糞,大腸有濕則濕盛作瀉。治療津虧便秘,需滋養陰液配合攻下法,才不致于下后復又燥結;治療濕熱泄瀉,需利濕配合清熱之法,方不致瀉止而熱毒內蘊。
4)肺與大腸互為表里,故肺經實證、熱證可瀉大腸,使肺熱從大腸下泄而氣得肅降。因肺氣虛導致大腸津液不布而便秘者,可用滋養肺氣之法,以通潤大腸。
5 腎與膀胱病辨證
腎病主要表現藏精與主水功能失常。“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以主骨生髓,為生殖發育之根源,宜藏而不宜瀉,如果不加以固護,則易成虛損,故臨床多見虛證,很少有實證。腎主宰水液代謝,病則表現二便異常、水腫等病變。腎病可影響心、肺、肝、脾等功能的正常發揮,反之其他臟器功能失常,也會對腎產生有害影響,此外外感病尤其急性熱病,也能對腎造成損害。因腎病多虛,治療時以補腎益精為主,兼顧他臟,使腎氣恢復。膀胱病變主要表現為尿液貯存與排泄異常,既可本臟自病,也可由他臟累及,因為腎與膀胱互為表里,腎病對膀胱的影響更直接,其虛寒證的治療可參考腎,濕熱證則應治本臟。
腎與膀胱病辨證施治要點:
1)一般而言,腎無表證與實證,腎之熱,屬于陰虛之變,腎之寒,屬陽虛之變。
2)腎陽虛與腎陰虛均可出現腰脊板硬疼痛,腰胯軟弱等證。但腎陽虛兼見外寒,陽痿滑精等癥;腎陰虛則兼見內熱,舉陽遺精等癥。臨床中必須注意鑒別。
3)補虛之治,總的治療原則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陰虛者火旺,治宜甘潤養陰,使陰液漸復而虛火自降。陽虛者寒勝,治宜辛溫助陽,使陽氣漸復而陰寒易散。至于陰陽兩虛,宜用陰陽并補之法。病情復雜,方藥必須審慎用之。
4)腎與其它臟腑有密切關系,如腎陰不足,不能養肝,引起肝陽上亢,治宜滋陰以潛陽;腎陰不能上承,心火偏旺,治宜滋陰以降火;久咳不愈,上損及下,肺腎陰虧,治宜滋腎以養肺;脾腎陽衰,治宜益火而健脾。病久正虛,通過治腎而兼理他臟,對治療久病不愈具有一定的作用。
5)腎與膀胱相表里,膀胱的病證與腎密切相關,如腎不化氣,可直接影響到膀胱氣化而導致尿的異常。一般來說,虛證多屬于腎,實證多屬于膀胱。所謂膀胱虛寒者,實際上是腎陽虛衰或腎氣不固的病理表現,在治療上亦從腎論治,而膀胱濕熱可直接清利膀胱。
6 臟腑兼病辨證
動物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生理情況下,臟腑通過經絡的聯系和氣血的貫注,彼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分工合作,相輔相成,保持相對協調和統一,從而保證了動物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在病理情況下,臟腑病變相互影響,一臟有病,常常波及它臟。兩個或兩個以上臟腑同時出現病理變化的,稱為臟腑兼病。現將臨床上常見的臟腑兼病證介紹如下:
6.1心脾兩虛
多由于勞役過度或飲喂失調,內傷脾氣,脾氣虛弱,血的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虛;或由于使役過重,勞傷心血,脾失去心血的滋養和心氣的推動,而脾的運化功能減弱,以致心脾氣血兩傷所引起。
主證:病畜既有心悸動,易驚恐,頻換前肢等心虛的癥狀,同時又有草料遲細,肚腹虛脹,大便稀薄,倦怠肯臥等脾虛的癥狀。口色淡黃,舌質淡嫩,脈細弱。
分析:心血不足,心神失養,神不守舍,故心悸動,心神不寧,易驚;脾與胃相表里,脾胃虛弱,胃失受納,脾失運化,故草料遲細,肚腹虛脹,大便稀薄;脾氣血生化之源,脾氣不足,氣血生化乏源,肌肉四肢失其所養,故倦怠肯臥,口色淡,脈細弱;口色黃,舌質胖嫩是脾虛濕生的表現。
治則:補益心脾(益火補土)。方例:歸脾湯(見補虛方)加減。
6.2 肺脾氣虛
因肺虛及脾,如久咳而使肺氣不足,宣發肅降無能,痰濕留積,困擾脾氣,而致脾氣虛;或脾虛而及肺,如飲喂失調,勞倦及脾,中虛胃弱,運化無力,氣血生化無源,不能輸精于肺,而致肺虛。臨床上以先為脾氣虛后又見肺氣虛者為多。
主證:病畜既有久咳不止,咳喘無力,鼻液清稀等肺虛的癥狀,同時又有倦怠肯臥,草料遲細,肚腹虛脹,糞便稀薄等脾虛的癥狀,口色淡白,脈弱。
分析:肺虛則失其宣降之功,故咳喘不止,又因氣虛而咳喘無力;肺氣虛則水津不布,脾虛則水濕內停,二者皆可導致濕濁內生,濕濁隨肺氣上逆從肺竅流出,故而鼻流清涕;脾氣不足,運化無力,清陽不升,故見草料遲細,肚腹虛脹,糞便稀薄;脾肺氣虛,宗氣不足,故倦怠肯臥;口色淡白,脈弱皆為氣虛之征。
治則:補脾益肺(培土生金)。方例:參苓白術散(見補虛方)或六君子湯(見補虛方之四君子湯)加減。
6.3 心腎不交
多因久病傷陰,或勞損過度致使腎水虧虛于下,不能上濟于心,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腎;或因外感熱病,致使心陰耗損,心陽亢盛,心火不能下交于腎,造成心腎水火不相既濟而形成病變。臨床上以腎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陰者最為常見。
主證:心悸,躁動,易驚,腰胯無力,難起難臥,低熱不退,午后潮熱,盜汗,公畜舉陽滑精,精少不育,母畜不孕,口腔干燥,糞球干小,舌紅,少苔,脈細數。
分析:心陰不足,心陽上亢,神不內守,故心悸,躁動,易驚;腰為腎府,腎精虧虛,故腰胯無力,難起難臥;陰虛不能制陽則虛熱內生,故低熱不退或午后潮熱;陰虛陽弱,肌表不固而見盜汗;陰虛陽亢,相火妄動,擾動精室,故舉陽滑精;滑精日久,必精少不育;腎精虧乏,沖任二脈不足,故母畜不孕;口腔干燥,糞球干小,舌紅,少苔,脈細數均為水虧火亢之征。
治則:滋補腎精,清心安神。方例:六味地黃丸(見補虛方)合朱砂安神丸(朱砂、黃連、炙甘草、生地、當歸)加減。
6.4 肺腎陰虛
因久咳耗傷肺陰,進而累及腎陰,或由于腎陰虧損,不能滋養肺陰,加之虛火上炎,灼傷肺陰所致。
主證:咳喘無力,干咳連聲,晝輕夜重,腰拖胯靸,低熱不退,午后潮熱,盜汗,公畜舉陽滑精,精少不育,母畜不孕,口色紅,少苔,脈細數。
分析: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陰不足,失于清肅,腎陰虧損,失于攝納,故咳喘無力,干咳連聲;腰為腎府,腎精虧乏,腰府失養,故腰拖胯靸;陰虛陽亢,則公畜舉陽滑精,精少不育;陰虧血少,則母畜不孕;口色紅,少苔,脈細數均是陰虛內熱之象。
治則:滋補肺腎。方例:麥味地黃湯(見補虛方之六味地黃湯)加減。
6.5 肝脾不調
有肝木乘土和土壅侮木兩種類型。
1)肝木乘土:每因捕捉,失群,離仔,驚恐等使肝氣郁結,疏泄失常,影響到脾的功能,致脾不健運,而成為肝脾不調證。
主證:躁動不安,草料遲細,糞便稀薄,腸鳴矢氣,腹痛泄瀉,瀉必痛,瀉后疼痛不減,苔白,脈弦。
分析:肝主怒,肝失疏泄,經氣郁滯,情志異常,故躁動不安;肝郁氣滯,不能疏泄脾土,脾失健運,故草料遲細,糞便稀薄;脾失健運,水濕內生,水腸互擊,故見腸鳴;內生水濕郁阻氣機,故見腹痛;氣滯于胃腸,故頻頻矢氣;氣機郁滯則痛,脾失健運則瀉,痛瀉并作,故腹痛泄瀉,瀉必痛,瀉后疼痛不減;苔白,脈弦是肝脾不調的表現。
治則:瀉肝補脾。方例:痛瀉要方(土炒白術、炒白芍、防風、陳皮)加減。
2)土壅侮木:脾失健運,氣滯于中,濕阻于內,影響肝氣的疏泄,致使肝脾不調。
主證:情志抑郁,草料遲細,便溏不爽,腸鳴矢氣,腹痛欲瀉,瀉后痛減,口色稍紅而干,苔膩,脈弦數。
分析:脾主思,脾失健運,氣機郁結不暢,故情志抑郁;脾失健運,氣機阻滯,水濁內生,致使肝失疏泄,故草料遲細,便溏不爽,腸鳴矢氣,腹痛欲瀉;排糞后氣滯得暢,故瀉后疼痛得以緩解;肝脾氣郁,郁而化熱,故見口色稍紅而干;脾失健運,濕邪內盛較重,故苔膩;脈弦數是肝陽虛亢的表現。
治則:健脾疏肝。方例:逍遙散加減。
6.6 脾腎陽虛
多由腎陽虛衰,不能溫煦脾陽,導致脾陽亦虛;亦可由脾陽久虛,不能運化水谷之精氣以充養腎,遂致腎陽亦虛。
主證:形寒肢冷,耳鼻不溫,倦怠肯臥,食欲減退,大便溏稀,或黎明泄瀉,或四肢腹下浮腫,重者宿水停臍或陰囊水腫,舌質淡,苔白滑,脈沉弱。
分析:腎陽虛衰,不能溫煦形體被毛,故見形寒肢冷,耳鼻不溫;脾陽不足,運化失常,故見食欲減退,大便溏稀。黎明時分,陰氣最盛,陽氣最虛,脾腎陽虛最為明顯,故五更即泄;脾失健運,氣血化生乏源,加之泄瀉,津液氣血大耗,故倦怠肯臥;腎主水,脾主運化水液,脾腎陽虛則水濕內停,故見四肢、腹下浮腫,甚則水停于腹腔內或陰囊部;舌質淡,苔白滑,脈沉弱是陽虛內寒之象。
治則:溫補脾腎。方例:理中湯(見溫里方)合四神丸(見收澀方)加減。
6.7肝腎陰虛
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互生,肝腎相互滋養。肝血充足,則可下藏于腎;腎精旺盛,則可上滋于肝。因此在病理情況下,肝血不足可致腎陰虛,腎精虧損也可致肝血不足。
主證:眩暈,站立不穩,時欲倒地,兩眼干澀,夜盲內障,視力減退,腰胯軟弱,后軀無力,重者難起難臥或臥地不起,公畜可見舉陽滑精,母畜發情周期不正常,低熱不退,午后潮熱,盜汗,口色紅,舌無苔,脈細數。
分析:腎陰虧虛,水不涵木,則肝陽上亢,虛火上擾,故心神不安,頭暈目眩,站立不穩,時欲倒地;肝腎陰虛,眼目失其所養,故兩眼干澀,夜盲內障,視力減退;腰為腎府,腎主骨生髓,肝主筋,肝腎陰虛,骨、髓、筋失其濡養,故腰胯軟弱,后軀無力,嚴重者骨衰弱,故見難起難臥或臥地不起;陰虛陽亢,虛火內生,擾動精室,故公畜舉陽滑精;肝腎陰虛,沖任失養,故母畜發情周期失常;低熱不退,午后潮熱,盜汗,口色紅,舌無苔,脈細數均為陰虛內熱的表現。
治則:滋補肝腎。方例:以眩暈,夜盲為主者,可用杞菊地黃丸(見補虛方之六味地黃湯)加減;以腰胯無力或臥地不起為主者,可用虎潛丸(黃柏、知母、龜板、熟地、陳皮、白芍、鎖陽、虎骨、干姜、當歸、牛膝,《醫方集解》)加減。
以上所舉為臟與臟的兼病,還有臟與腑、腑與腑的兼病,在臨床上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臟腑同時兼病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的,尤其見于疾病的危重階段或慢性病的經過中。此時,應當根據臟腑間生理、病理的相互關系,注意病變的輕重和先后,抓住主要矛盾,細心辨識。
7 “犬瘟熱”中獸醫臟腑辨證分析
犬瘟熱是中獸醫中疫癘的一種,它符合疫癘的致病特點及流行因素,犬瘟熱的致病因素有很多,但通常是因為飲食,氣候,七情以及環境的影響所導致,從臟腑辨證角度來分析,主要從心與小腸和肺與大腸兩方面進行分析:
7.1分析分析
1)肺與大腸:犬瘟熱癥狀有肺炎型、腸炎型、皮膚型、神經型四種。犬瘟熱的肺炎型多半伴有腹瀉、拉鮮血等腸炎型癥狀,是肺與小腸之間相互影響所致,這種類型的多表現為,發熱,無神,鼻有濁性分泌物,濕咳,偶有干咳,呼吸急促,虛弱,腹瀉,拉血等癥狀;皮膚型也屬于此型,因為肺開竅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
2)心與小腸型:這一型大多屬于危重、預后不良證候,多表現為高熱,癲癇,昏迷,小便赤紅,神志錯亂等;心主神志,心神受擾則見神志擾亂。
7.2治療
治療方面要根據臟腑辨證來用藥,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為原則,主用清法。下面幾組方劑通過筆者的臨床實踐,治療效果較好:
1)肺炎型:① 葦莖、薏苡仁、冬瓜仁各30 g,大青葉、魚腥草、連翹各10 g,桃仁9 g,黃芩5 g,水煎。1劑/d,連服5 d,2~3次/d。②板藍根、魚腥草、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10 g,水煎。1劑/d,連服5 d,2~3次/d。③ 大青葉、金銀花、連翹各10 g,黃連、黃柏、黃芩各6 g,柴胡6 g,陳皮3 g,白術、甘草各5 g,1劑/d,連服5 d,2~3次/d。
2)腸炎型:①板藍根、白頭翁各15 g,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牛蒡子各10 g,水煎。1劑/d,連服5 d,2~3次/d。②白頭翁、郁金各25 g,黃柏、黃連、訶子、梔子、白芍各15 g,秦皮、仙鶴草各10 g,水煎。1劑/d,連服5 d,2~3次/d。③ 葛根15 g,板藍根、連翹、金銀花、黃芩、黃連、仙鶴草各10 g,甘草3 g,水煎。1劑/d,連服5 d,2~3次/d。
3)肺炎腸炎混合型:① 大青葉、白頭翁、魚腥草、白藥子各1 g,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竹葉、牛蒡子各10 g,水煎。1劑/d,連服5 d,2~3次/d。②白頭翁、郁金、板藍根各15 g,訶子、梔子、葶藶子、浙貝母、黃連、黃芩、黃柏各10 g,桔梗、甘草各5 g,水煎。1劑/d,連服5 d,2~3次/d。
4)皮膚型: 水牛角30 g,金銀花、大青葉、野菊花、蒲公英、紫背天葵、紫花地丁各15 g,黃連、竹葉各10 g,水煎。1劑/d,連服5 d,2~3次/d。
5)神經型:口服同仁堂的安宮牛黃丸,1丸/d,分2次內服,連用3~4 d。
以上藥量隨病情變化加減,并配合西藥治療,注射犬瘟熱單抗、高免血清,對癥治療為主。(編輯:狄慧)
下期內容:王長林 主講《六經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