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嬋
【摘 要】新農村建設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關鍵,文化建設是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本文分析了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體制障礙及應處理好的關系,并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發展給出了建議。
【關鍵詞】新農村文化建設;障礙;途徑
中國邁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農村的現代化,是農業農民的發展和進步。中央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戰略決策。“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成為我國新農村發展的指導思想。新農村建設不但要發展農村經濟這項“硬實力”,更要把農村文化建設這項“軟實力”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農村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創新是一個長遠的過程,需要認真謀劃、仔細分析。這個過程更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農村文化建設是“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解決途徑,是牢固樹立和落實新時期科學發展觀的一項具體措施。改革開放30余年,我國的農村文化建設也隨著改革的大潮有所發展,改革中取得了一些進步,但總體情況并沒有得到徹底改善,現實狀況并沒有設想的樂觀。新農村文化建設涉及面廣,關系到農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是一項系統性強、復雜程度高的政府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體制障礙
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幾十年的努力下,我國農民的生活現狀和經濟收入都較之前有了明顯改善,農村的整體面貌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都是新中國成立取得的豐碩成果。農民生活條件改善了,經濟條件富裕了,但農村精神文化建設并沒有完全和經濟同步發展,很多方面還發生了與經濟發展相脫軌的問題。我國農村向現代化轉型發展的進程中,農村文化普及工作相對滯后,農民的文化生活沒能及時豐富創新。教育的推廣和普及給農民帶來了新觀念新信息,開闊農民視野提高農民文化程度,讓農民擺脫土地的束縛,向其他領域尋求更大的發展。與此同時,消極腐朽思想的傳入改變了世代相傳的淳樸鄉風。外面世界對農民的吸引,讓農村增加了一個又一個留守兒童,沒有勞動力耕種,大量農田荒蕪,農村也出現了新的矛盾和問題。
新中國建立初期的計劃經濟造就了城市和農村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濟模式,這使城市和農村貧富差距加大,也造成兩者文化上的隔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和農村、經濟和文化相互接觸,但由于根本性的差異,始終不能相互融合。城市和農村的經濟文化雖然都在發展,但農村文化建設中的物質需求、人力需求、政策需求等始終沒有得到滿足,無法跟上城市發展的速度。歷史因素形成的二元經濟結構導致了二元文化結構的距離,這也是城市和農村各種問題矛盾的根本。過去,我國過度重視政府在農村文化產業中的作用,運用行政手段指揮農村文化發展。時代進步,這種文化發展方式雖然有所改善,但“誰來管文化”的問題依然沒有明確,農村文化市場有效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
長期以來,我國的文化領域一直是以國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為主的格局,政府在文化產業中占主導地位。直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界分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政府和企業對文化發展行使各自的職能,文化單一所有制的壁壘被打破。但農村文化事業融資難,投資效益低沒有方向,農村文化生產資源配置不合理,得不到有效利用,更加阻礙了農村文化建設的進行。當前我國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沒有國家層面系統完善的文化立法,不能在法律上為農村文化發展提供依據。農村文化事業多頭管理、多頭審批現象嚴重,各級政府間銜接不暢,給農村文化的執法有效性帶來諸多質疑。
2.處理好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各種關系
正確處理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大文化與小文化的關系,明確大文化的根本內涵,重點實施大文化建設。新農村建設中的大文化是全體農民的需要,是農業、農村、農民多角度全面發展的需要。正確確立大文化觀念,為農村文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正確處理大文化與小文化之間的關系,首先要把小文化從狹隘概念里解脫出來,堅持以人為本,因地制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新農村建設中的矛盾和問題。大文化的概念是以新農村建設的目標為指導的,具體講,“鄉風文明”是農村文化建設最直接的目的。
正確處理農村文化建設和農村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兩者協調發展。經濟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是當今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特征。經濟建設為文化建設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財力保障;文化建設推動經濟建設的快速向前,給經濟發展指明方向,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產業整體競爭力。農村文化建設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凝聚人心、整合農村資源、有效規范農民心里和行為。在農民群眾中建立起適合新農村建設的文化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在多層面上發揮廣泛、持久的影響。從根本上說,農村文化建設是人的建設,核心內容是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
正確處理農村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之間的關系,全社會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加大政府投入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基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需要基礎設施作為支撐。農村文化建設要納入政府財政收支預算,并建立多渠道的文化建設融資體系。堅持政府扶持為主導,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逐漸形成面向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利用多種平臺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培養新型的有文化專長和組織能力的農村文化人才。改革農村文化體制,依靠社會文化產業力量推動農村文化事業的內在活力。
3.提高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途徑
我國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是基本形成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農村文化新局面。理順文化管理工作體制機制,合理有效利用農村文化資源。加強政府預算投入,融合社會資本投入農村文化建設,活躍農民積極性,鼓勵農村自籌自辦文化活動。農村文化硬件設施的建設是新農村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保障。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由城市向農村蔓延,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時完善文化建設的公共財政預算管理體系,面向農村加大文化資源投入。推進廣播電視電影進農村以及信息文化資源共享服務網絡等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利民工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的利益驅動模式,融合社會資金,吸收國內外優秀經驗,給農民提供更優質的文化服務和產品。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新型農民,這需要加強對農民的教育,提高農民群眾的整體文化素養。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農民素質的提高關系到農村現代化及國家的發展進步。要重視農村的義務教育等基礎性教育的推廣完善,要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化培訓,努力加強農業科普知識宣傳,培養農業現代化專業人才。新農村文化建設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支持,需要系統的規劃和管理,需要提高農村文化建設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積極建立文化交流協調機制,促進行業領域間的相互推進。鼓勵農民發揮主人意識,主動參與,積極配合,吸納優良經驗,共同促進本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 [科]
【參考文獻】
[1]徐平.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J].科學社會主義,2006(1).
[2]劉潤葵.中國新的生產方式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級機關黨校學報,2007,(01).
[3]孫平.文化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