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可
【摘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科技的快速更新,人們對建筑工程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質量已經成為建筑工程唯一的成敗標準和生命線,而建設工程質量的監督管理工作正是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和基礎。本文就目前我市工程質量監督工作存在的問題、當前形勢對監督工作的影響以及如何加強工程質量監督工作進行了分析和探討,以便提高和加強我市的建筑工程的建筑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 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
1.引言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質量是建設工程的生命,也是永恒的主題。筆者從事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工作,本文從工程質量監督中存在的問題、當前形勢對監督工作的影響以及如何加強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對今后我市加強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和制定相關的質量監督政策,進一步提高我市工程質量整體水平提供一些參考。
2.工程質量監督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市的工程質量監督工作面臨著任務重,要求高,壓力大的的情況,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越是要主動查找和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做好我們的工作。我個人認為主要在監管對象范圍、監管力度等方面存在問題。
2.1監管對象范圍不全面
根據住建部的5號令規定,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是指主管部門依據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對對工程實體質量和工程的建設、勘察、設計、監理、施工單位和質量檢測等單位的工程質量行為實施監督[1]。而我們當前的工作重點往往是對工程實體質量和施工單位質量行為的監督,卻忽視了對其他各方質量責任主體和質量檢測單位的質量行為的監督。從另一角度講,我們工作上的不到位客觀上就是縱容了其他各方質量責任主體和檢測單位的各種違法違規行為。
2.2監管力度不夠
對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的質量監管力度不夠。對開工前的工程施工手續的審查不嚴,比如一些工程不辦理工程質監手續、不按規定進行圖紙審查、不辦理施工許可證就開工建設,而這些特殊工程往往沒有得到查處。在施工過程中,我們的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的內容包括執行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的情況、抽查涉及工程主體結構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的工程實體質量、抽查工程質量責任主體和質量檢測單位的質量行為和抽查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的質量[1]。對工程的施工過程中的監管力度不夠,而對工程竣工后基本就沒有進行監督管理了。
3.當前的宏觀環境對工程質量監督工作的影響
3.1市場形勢的發展,為改進監管方法積極創造條件
近年來,我市工程建設保持快速發展,呈現出量大、面廣、點多、線長等特征,整體規模不斷創歷史新高。從項目管理情況來看,由于建設規模與管理資源配置失調,制約質量水平提升的客觀因素仍然存在;工程技術儲備不足,市場不規范,管理不到位,違法分包、轉包的現象客觀存在,從業隊伍技術人員不足、素質不高的情況尚未根本改變,導致老問題與新矛盾交織,形勢不容樂觀。而自身監管隊伍又人員不足,素質良莠不齊。這些問題都與質量監督工作的科學發展要求不相適應。新形勢要求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監督管理方法要著力在推動“四化”上下功夫,即監管內容專業化、監管程序標準化、監管過程精細化和監管手段信息化。
3.2第5號部長令的出臺,為監督模式的轉變提供了依據
目前,工程質量監督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沿襲了以前的做法,實行以項目為對象,以定人、定點監督為主的模式。住建部于2010年八月頒布的5號部長令是質量監督工作的指導性文件,進一步地明確了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及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是實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質量監督的主體,并統稱為主管部門,體現了對監督機構行政執法地位的認可[1]。5號部長令既充分考慮了政策的連續性,也廣泛吸收各地有效做法,對監督工作內容、程序及監督機構和人員的考核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比較系統、科學的規定,對一些重點部位和關鍵環節提出了明確的監管要求,是今后開展質量監督工作的根本大綱。
4.加強工程質量的監督管理
政府對建設工程質量階段監督管理從整體上看,是從建設工程質量形成的先后順序描述政府對其形成過程的各階段質量行為和活動結果的監督管理,是以建設工程的實體質量是否形成為界線將其分為施工前質量監督管理、施工中質量監督管理和竣工后的質量監督管理三個方面,是實現全面、全過程質量監督管理思想的具體體現。
4.1施工前的監督管理
對施工前的質量監督管理,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對建設單位質量行為的監督管理,應重點加強對執行工程建設程序的監督,尤其是施工圖審查、質監手續和施工許可證辦理等施工前程序的監督。二是對有關設計、勘察文件審查的監督管理。勘察、設計文件的質量是實現工程實體質量的前提和基礎。三是對合同文本監督,重點是施工合同監督。對于合同的監督,以往是監督部門嚴重忽視的。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合同的法律約束力越來越強。我們應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加強對合同文本的監督,把質量管理的規范化和法制化落實到合同條款中,以合同的法律效力約束各建設主體的質量行為和活動結果。通過對這三方面的內容的審查監督,實現政府對工程質量實施過程的預控監督。
4.2 施工中的監督管理
施工過程中的監管主要是以施工主體為主線,建設、監理、設計、勘察、材料、設備生產或供應主體及檢測主體的協作配合的全面、全過程的監督管理,其方法主要是通過現場的地基基礎、主體結構質量驗收監督和隨機抽查監督為主要形式,把各方主體的質量行為和活動結果納入監督的范疇。質量監督機構應站在執法的地位,通過加強對參與工程建設各行為主體質量行為的監督機制,查處各行為責任者的違規行為,增強各行為主體的自律能力,提高行業整體素質,保證工程質量。各方主體的質量行為所產生的活動結果還是反映在工程實體的質量上。因此我們監督檢查的對象主要是圍繞工程實體發生質量行為的施工單位以及包括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在內的所有參與工程建設的各行為主體。
4.3 竣工后的監督管理
竣工后的質量監督管理是建設工程投入使用的把關監督管理。首先對工程的竣工驗收和備案要實施嚴格的監督。保證不符合質量標準要求的工程竣工后驗收不了,堅決杜絕不合格的工程投入使用。其次是探索研究把裝修、維修和維護的質量監督納入建設工程全壽命質量監督管理的范疇。大力提倡和推行工程質量保險,將工程質量管理納入經濟管理的范疇,以解決工程交付使用后發生質量問題住戶找不到責任方的后顧之憂。
5.結束語
工程質量監督工作已走過了艱苦創業、完善提高和不斷開拓前進的光輝歷程,監管制度從無到有,監管隊伍從小到大,監管能力從弱到強,工程質量監管工作在深化改革中逐步完善,在加快發展中不斷強化,逐步走上了一條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發展軌道,已成為我國工程建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工程質量監督工作面臨著許多機遇,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困難。創新工程質量監管機制,是形勢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不斷提高監管效能的必然要求。質量監督管理模式與方法必須適應發展形勢、管理對象和工作任務的變化,任何一成不變的管理模式是沒有生命力的。建設工程質量的監管工作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根據不同時期的特點,不斷注入新的內涵,賦予新的要素,體現新的特征。只有不斷增強監管工作的適應性、有效性和科學性,才能充分發揮監督效能,保證和提高工程質量,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參考文獻
[1]【建設部5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