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亮
【摘要】本文淺析了土地征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數據管理、空間分析等角度簡述了地理信息系統在土地征收工作中的應用。
【關鍵詞】土地征收,GIS,空間分析
近年來,我國經濟有了前所未有的長足發展,城鎮面貌日新月異,這與城鎮化、工業化的速度加快是分不開的。在這種大環境下,土地經濟和房地產經濟成為社會經濟的重要內容,對土地需求的持續增長使土地征收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新課題和難題。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的土地征收工作仍停留在“小米加步槍”時代,在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征地工作缺乏科學高效的手段,影響了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及發展,為改善這一現狀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一、當前土地征收工作存在問題。
1.思想落后,手段單一。
目前土地征收工作尤其在基層,仍停留在幾十年前甚至建國初期的思維模式,征收手段簡單,往往憑借經驗,缺乏科學有效并使群眾信服的的技術手段,地價制定方案不合理,征收價格普遍較低,損害了被征地方尤其是農民的利益。
2.數據資料有限,相關部門缺乏資料協調與共享。
征地過程中,收集到的資料是有限的,而且這些資料之間大多是獨立存在的,未能有效的集成分析。這些資料分布在不同部門、不同科處室中,業務人員多數情況下只熟悉與本部門業務相關的數據資料,缺乏綜合性的分析。決策者根據不同部門的數據作為依據制定決策,存在需要什么數據就單純的收集什么數據的弊端,對綜合情況把握不到位,決策制定不夠嚴謹,缺乏大局觀。?征地工作就像打補丁,就征地而征地,征哪一區域就收集某一區域的資料,而當征收另一區域的土地甚至相鄰的土地時,又陷入了重復工作的模式,征地工作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關聯度不夠。
3、征地工作缺乏公眾認可度高、權威的標準,不夠公開公平。
當前情況來看,各地征地工作普遍難度較大,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有效手段。地方政府為了加強征地強度,提高征地積極性,習慣將征地工作包干到鄉鎮甚至村、社區。一線的征地工作者為了工作盡快開展,往往急于求成,甚至采用連哄帶瞞的方式,造成征地價格不透明和征地工作的極大不公平。被征地者失去對政府的信任,對征地目的、征地價格、征地流程一知半解,在與征地工作執行部門爭取利益時,要么接受了過低的價格致使自身利益受損,影響到征地后的生活水平,要么過高估計了被征用土地的價格,演變為釘子戶、釘子地,大大增加了土地征收的難度。征地過程中征地信息如價格、賬目不公開不透明,易滋生腐敗,造成國家、集體及個人的資產流失。
二、地理信息系統在土地征收中的應用
GIS即地理信息系統的出現當仁不讓的成為理想的征地輔助工具。地理信息系統是一種采集、存儲、管理、分析、顯示和應用地理信息的計算機系統,是分析和處理海量地理信息數據的通用技術[1]。征地工作是當前國土資源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個采集、分析、處理地理數據并輸出管理者所需要信息的過程,其結果是制定征地計劃、開展征地行動的直接依據。地理信息系統在征地工作中體現出了任何軟件和系統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征地數據管理方面的作用。
征地價格制定、征地區域的劃定、征地的用途規劃,無不來源于數據支持,信息獲取是征地的前提。目前與征地工作相關的數據主要集中在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包括基礎地理數據(居民地、水系、道路、行政區、工礦、地貌、植被、地名地址)、影像數據、數字高程模型DEM、城市三維數據、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土地規劃數據、地籍調查數據等,也包括城市規劃、交通、水利、水文、建設等多部門的專題地理數據。地價、當地最低工資水平、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土地等級、居民收入水平、人口等相關屬性數據,也是征地過程中重要的數據內容。地理信息系統能夠將這些分散在不同部門、格式不同、大小不同、用途不同、生產時間不同的各種數據,采用一定的方法進行處理,集成到數據庫中,實現數據管理與共享。決策者通過一個系統、一個數據庫,就能統攬全局。
2.空間分析在土地征收中的作用
空間分析是基于地理對象的位置和形態特征的空間數據分析技術,其目的在于提取和傳輸空間信息。通過空間分析,不但可以知道數據庫中的數據,而且可以通過這些數據去揭示更深刻、更內在的規律和特征[2]。空間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統最獨特最重要的功能。GIS?空間分析成為地學定量化和動態研究的重要工具,?為地學應用研究提供了技術支撐[3]?。由于征地數據庫中集成了與征地相關的幾乎所有數據,征地工作者可以利用各種空間分析工具,實現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查詢、統計、分析,并將結果輸出為圖片、報表、表格、專題圖、統計圖等直觀的內容,服務于征地工作。
3.專題地理信息系統的構建。
人們的生產生活多數與空間有關,因此為滿足人類的需要,GIS應用越來越普遍,覆蓋到越來越多的行業,從最初的資源調查、城市規劃、環境監測到交通運輸、防災救災、公安消防甚至延伸到金融業、保險業,人們建設了許多專題性強又各有特點的地理信息系統。在土地征收工作中,我們可以根據數據需求、應用需求、使用人群、開展階段、應用目的的不同,構建不同的專題系統,強化GIS的實際應用。
土地征收的直接參與者大多數是基層干部、第三方征地拆遷公司等,他們對GIS商業軟件并不熟悉,但是掌握數據資料且需要適時更新補充,需要進行數據查詢、空間分析、數據輸出等一些較簡單的應用。根據應用者的需求量身打造專題地理信息系統,掌握征收進度、征收價格、征收范圍,隨時更新地理數據、為決策者提供數據支持,基層工作者自身就可以更新、管理數據庫。另一方面,開發網絡地理信息系統,使用者不用安裝客戶端,只需登錄服務地址,瀏覽網頁,即可對征地數據進行瀏覽、查詢、統計等簡單的操作。有關監督部門足不出戶,通過網絡GIS即可對當前征地進度、征地價格、資金使用等情況進行監督,更為關鍵的,被征地居民通過網絡地理信息系統工具,了解征地工作開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他們最關注的征地價格,民眾對征地工作具有完全知情權,減輕征地阻力,遏制了腐敗行為。
4.土地征收完成后土地使用的監督。
土地征收完成后,下一步工作重點是按照土地規劃和城市規劃的要求,啟動項目建設。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增大土地儲備規模,盲目的擴大征收土地范圍,土地征而不批,批而不供,供而不建,圈地占地現象嚴重。有關部門可以將已征地范圍、征地用途錄入專題地理信息系統,對后期的土地報批、土地儲備、土地供應、實際建設等過程進行全程監督。GIS與RS(遙感)結合,獲取影像,與GPS測量(全球定位系統)結合,進行實時測量、定位,對土地使用情況進行多手段的全面的監督監察。百姓利用網絡地理信息系統也可以對其進行監督。多管齊下、多種機制并存的監督機制,保證土地市場的健康運行。
結束語
GIS在土地征收工作中的應用是方方面面的,是真正實用的手段、有效的工具、科學的參考,本文只是根據個人看法列舉出其中一小部分。隨著GIS及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必將引領土地市場的發展,為土地征收及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黃杏元,馬勁松.?地理信息系統概論(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邱洪鋼,張青蓮,熊友誼.?ArcGIS?Engine地理信息系統開發從入門到精通[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3]?楊海軍,?邵全琴.?GIS?空間分析技術在地理數據處理中的應用研究[J].地球信息科學,200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