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
老大也有裝的時候。
曹操拿下荊州以后,最大的對手便是孫權了。當然,劉備也算是,但其新敗,退于夏口一隅,一時難成氣候,就只好收拾孫權了。不過,曹操也不傻,在收拾孫權之前,先得利用他。他寫信給孫權,大意是“孤承帝命,奉詞伐罪,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歸順。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于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幸勿觀望……”。既有示好,也不忘恐嚇。這樣一來,問題擺在孫權面前了:是打還是降呢?
張昭首先把持不住。孫策臨死之前,曾遺命于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張昭還真把自己當根蔥了,于是,力主投降。理由是,“東吳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既得荊州,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不如納降”。
張昭說完這番話后,你道老大孫權什么反應,五個字:權低頭不語。老大不說話,往往最可怕。如果你以為領導真沒主意了,那你就錯了。
倒是魯肅一片赤誠,私底下力勸主公不能降。魯肅有啥說啥,為孫權分析其中利害:眾人降操,累官不失州郡;將軍降操,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一句話,別人降了,還可以吃香的喝辣的,若主公降了,就什么也不是了。
接下來,問計于諸葛亮,孫權交了心底:孤不能以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說完之后,又道出四字:“吾計決矣!”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我早就下定決心跟曹操干一場了——這才是隱藏在老大心底的全部。
后來,張昭聽說孫權欲興兵,唯恐中了諸葛亮之計,按捺不住,又一番苦言相勸。另一位文臣顧雍,也在一旁敲邊鼓。孫權對此,只是低頭不語。老大又在玩深沉。
孫權心里有底也是對的。他有一班欲降的文臣,還有一班敢死的武將。更重要的是,他有另一枚舉足輕重的棋子:周瑜。
這位老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二把手。論深度,他和老大孫權比毫不遜色。他剛回到柴桑,張昭那幫人就來勸降,你聽周瑜怎么說:“吾亦欲降久矣。公等請回,明早見主公,自有定議。”程普等人來了,又是勸打,周瑜還是那套。真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玩周旋的一套,誰也比不了這位老兄。而當這幫人走之后,他真正的反應是:瑜冷笑不止。
次日清晨,孫權升堂。一場孫權和周瑜的雙簧戲便開演。周瑜入見后,直截了當地問主公如何應對曹操一事。孫權煞有介事,取曹操書信給周瑜看。瑜看畢,笑曰:“老賊以我江東無人,敢如此相侮耶!”權曰:“君之意若何?”瑜曰:“主公曾與眾文武商議否?”權曰:“有勸我降者,有勸我戰者。”瑜曰:“誰勸主公降?”權曰:“張子布(張昭)等皆主其意。”瑜即問張昭,張昭傻了吧嘰,又把前番言論重復了一遍。話剛說完,周瑜突然變了臉色:“此迂儒之論也!江東自開國以來,今歷三世,安忍一旦廢棄?”然后,即刻請戰,向孫權表達了破操的信心和決心。你看孫權怎么說,“孤與老賊,誓不兩立!卿言當伐,甚合孤意。此天以卿授我也。”說完,拔佩劍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諸官將有再言降操者,與此案同!”隨即將劍賜周瑜,封瑜為大都督,文武官將有不聽號令者,即以此劍誅之。
這是一出深度雙簧啊!戲演到這里,才算真正到了高潮。
讀三國,每每讀到將孫權寫得優柔寡斷處,我喜歡輕輕跳過去。然后模仿周瑜,也冷笑一聲。孫策臨死之前,取印綬給孫權,囑咐了他一句話: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也許,從那一刻起,孫權就知道,成大業者,除了能任賢、懂謀劃和有眼光之外,還必須有做老大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