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兒子高考結束后整理一些舊書本,忽然興奮地喊道:“媽,我知道十年前的今天我在干什么了!”見我詫異,兒子把一個翻開的小日記本放在我眼前,那上面寫著:“我今天讀了《意林》……”
我是一名教師,讀過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那里面多次提到過閱讀的重要性,所以在兒子小的時候我就給他訂了一些讀物。
隨著年齡的增長,那些“小兒科”的讀物已經不能滿足他的需求了,他開始看我拿回來的《意林》。
慢慢地,兒子推薦我先看哪幾篇文章,并說明推薦理由,我讀后往往和兒子一起談談自己的感想。兒子說《意林》就是他的好伙伴,每當寫作文沒有靈感時,就隨便翻看幾篇《意林》中的文章,便會下筆有神。
他的成長經歷中有這樣一句話:我雖然理科突出,但我不是典型的理科男,我還是一個“文藝青年”,差不多每期《意林》我都會買來讀。高三時,兒子每次去省城參加數理化奧賽,都有《意林》陪伴,《意林》里的內容有的可以給他帶來歡樂,幫他緩解壓力,有的可以幫助他增強信心。
如今兒子已經收到了西安交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我相信,兒子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帶上《意林》,有《意林》相伴,我放心。
——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實驗學校 ?楊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