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巖 袁浩
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問題,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與建設中的一個前沿性重要熱點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現實社會政治問題,關乎當前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提性問題,對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義重大。所謂整體性,是指系統中的諸要素作為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而起作用,是系統的本質特征。作為科學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在本質上是一個理論內容、方法與實踐發展的有機整體,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堅定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馬克思曾在1865年7月31日致恩格斯的信中說,他的著作固然細節上的缺點在所難免,但它們是一個藝術的整體。為此,就需要我們完整準確地理解與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即整體性地理解與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容與方法、實踐發展與當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的整體性
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思想觀點與學說體系,是以工人階級為代表的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思潮與運動。全部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的高度濃縮與精神實質,就是關于整個人類社會發展與人類解放的科學。馬克思主義以確鑿的感性事實、雄辯的大寫邏輯,把批判的武器與武器的批判緊密結合起來,對現代性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各領域展開了全面的、無情的、徹底的理論批判與現實批判,揭示了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基本科學規律,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共產主義社會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進行了科學的構想與預測。
馬克思主義批判繼承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優秀文化遺產,創立了一個博大精深、高度完整的科學理論內容體系。不同于書齋中具體研究某一學科專業方向的學者,在首先作為革命家的馬克思、恩格斯那里,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基本組成部分是渾然一體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理論家列寧同志提出馬克思主義分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寫下了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同時,列寧同志特別強調,“馬克思主義是由一塊整鋼鑄成的”嚴密完整的科學體系。
從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內容自身的創立與發展的角度說,它是整體性的創立與整體性的發展。就是說,不存在有些人所理解的所謂馬克思、恩格斯先創立了以唯物史觀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然后創立了以剩余價值學說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最后創立了以無產階級革命解放理論為代表的科學社會主義。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誕生之日起,其全部理論內容就是共生的;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發展與完善的軌跡上看,其全部理論內容就是整體性發展的。這充分體現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之中。從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開端之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成熟之作、經典中的經典——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再到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完美力作——1867年的《資本論》等等,其理論內容就是哲學、經濟學與科學社會主義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從理論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與便于學習理解的角度說,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內容與精神實質的前提下,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可分為三個基本組成部分。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學科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是研究自然、人類社會與思維發展規律的科學。它是全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發展、滅亡的歷史規律。它是全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科學社會主義以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為基礎,研究無產階級的革命解放運動及其規律,得出資本主義必然為共產主義所代替的科學結論。它是全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歸結與核心要旨。
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的整體性
理解與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還要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的整體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的整體性與方法的整體性是內在統一的,即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是高度統一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是高度統一的。針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的整體性,列寧同志說:“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精神,它的整個體系,要求人們對每一個原理都要(α)歷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聯系起來,(γ)都要同具體的歷史經驗聯系起來考察。”匈牙利思想家盧卡奇也提出:“總體范疇,整體對各個部分的全面的、決定性的統治地位,是馬克思取自黑格爾并獨創性地改造成為一門全新科學的基礎方法的本質。”
理解與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的整體性,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就要形成馬克思主義思考與解決現實問題的整體性思維方式。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人類社會與思維發展中的現實問題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反對孤立靜止地思考與解決問題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堅持唯物、辯證、歷史、實踐的辯證思維方式。可以說,全部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方法的高度濃縮,就是實踐辯證法。它是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的統一,是自然、人類社會與思維發展規律的科學方法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強調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辯證統一,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辯證統一,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辯證統一,經濟、社會與觀念發展的辯證統一,等等。
馬克思主義在思考與解決問題上,堅持理論方法與現實方法、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的有機整體統一,成為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工具。在對待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方法上,密切觀照現實社會發展,堅持批判繼承、辯證否定的方法論原則。在對待現代資本主義的方法上,既堅持“運用最徹底、最周密、內容最豐富的發展論去考察現代資本主義”,又堅持“運用這個理論去考察資本主義的即將到來的崩潰和未來共產主義的未來的發展”。不難發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方法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這也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與領導方法。
馬克思主義實踐發展的整體性
理解與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更要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實踐發展的整體性,更要著重領會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中的整體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社會主義從來都是在開拓中前進的。”“我們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正在進行的馬克思主義,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主義歷史和現實發展的辯證統一。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到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既體現著發展的連續性、與時俱進,又相互交融、滲透,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容上的整體性發展。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創之作,是最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承上啟下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創新成果;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與最新發展。它們相互貫通、層層遞進,體現了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科學體系性、階段性成果與發展性要求的內在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整體性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等無不體現著馬克思主義實踐發展的整體性。當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馬克思主義人類社會發展的整體性理想在本質上也是一致的。在任重道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其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會不斷彰顯馬克思主義實踐發展的整體性。
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對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認識建設規律、增強執政能力,有重要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意義。毛澤東同志曾說:“如果我們黨有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提高我們黨的戰斗力量。”只有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系統完整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黨員干部才能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與政治靈魂,才能牢牢掌握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才能經受住各種風險與考驗。進而,黨員干部才能更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發展規律與執政規律,具備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不斷增強執政能力。
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從事局部微小闡釋與創新有了更加明確的前行方向,對走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局部研究的認識論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一個首要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前提,就是要充分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一個諸多整體性的集合。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使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發展關系問題的研究更加豁然開朗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更加文化自覺到自己所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破解了現時代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許多重大理論與現實關系問題,使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更加充滿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與理論自信。
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使人們對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有了更加科學的思想透視武器。當前影響我國的四種主要非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觀,經常以各種理論形態、話語方式與傳播方式對我國社會各階層產生程度不同的負面影響。它們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認識或意識形態偏見出發,任意取舍、割裂或歪曲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而把握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整體性本質,就有利于人們認清當前四種主要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本質及危害,使人們不再被姿態眩目、外表時尚、貌似激進的各種錯誤社會思潮所迷惑、困頓。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梁齊勇